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399934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范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1一、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目的:1、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p 问题的才能。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才能。过程与方法目的:1、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2、通过比照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考虑我国教育现状的缺乏,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的:1、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宏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开展的需要,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理解科举

2、制度的深远影响,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开展具有突出奉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教学难点:科举制的影响三、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分组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首先以温故知新的导入方式导入新课。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考虑: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提出考虑问题,由此导入新课:除了唐玄宗积极进取治理国家之外,还有隋文帝、唐太宗、武那么天统治时期奠定的根底。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改革用人制度,擅长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那么天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四课:科举制的

3、创立。(二)新课教学环节1: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在同学认真看书后,请一个同学来说说。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教师:隋文帝统治时他也和你们认为一样,为了选拔有真才实学的人做官,稳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展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举制度这个方法?(教师讲解)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络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环节2: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教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那么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大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屡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教师简介)环节3:科举制的影响: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教师:

4、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风俗等方面分析p ;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p ;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致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p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根底;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开展;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说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_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关系。这说明,中国古_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开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考虑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五

5、、稳固进步进展几个选择题的测试,掌握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六、小结作业梳理板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七、板书设计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那么天唐玄宗开始分科考正式设置进士科扩大国学的规模殿试/武举的开始屡次亲自面试雏形创立完善八、教学反思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2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唐朝开元时期政治、经济的开展情况,包括“开元之治”、农业消费的进步、手工业技术的进步以及商业的繁荣等主要史实。通过考虑和概括开元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问题的才能;利用实物模型、地图、图片等直观教具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才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唐玄宗前期唐朝进入全盛

6、时期,经济消费程度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朝代,而且居于当时世界先进地位,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对这一时期精巧的丝织品和陶瓷工艺的教学,培养学生的鉴赏才能和审美情趣。教材分析p 本课以“开元盛世”为主题,从两个方面进展了表达:首先介绍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开元年间出现了“开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绍了盛世经济的繁荣,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三个方面的成就。“盛世经济的繁荣”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本课的难点:曲辕犁、筒车是唐朝先进的农业工具,但是它们的构造原理和先进性,学生不易理解,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而且,如今的学生对于农具的理解又极少,因此农业工具的改进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教

7、学过程导入:回忆唐太宗和武那么天的统治。一、开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评论唐玄宗说:“玄宗少历民间,身经难,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后来他是怎样做的呢?这句话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励精图治的表现:(1)任用贤才(由学生讲“唐玄宗走马任姚崇”的故事)(2)重视吏治(3)崇尚节省二、盛世经济的繁荣1、农业(通过图片说明唐朝农业消费情况)(1)农耕技术的开展:育秧移植栽培(2)茶叶消费的开展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羽被后人称为“茶神”。(3)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

8、车(重点讲解)出示“汉代牛耕图”和“唐代曲辕犁图”,提问:比较一下直辕犁和曲辕犁的不同、曲辕犁比直辕犁有了什么改进?(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p 出曲辕犁的特点)出示筒车图片,分析p 出筒车比以往灌溉工具先进的地方。(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化解学习上的困难)2、手工业(1)丝织业(2)陶瓷业:越窑青瓷、邢窑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当时的丝织品和陶瓷的图片,使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体会劳动创造了美,培养他们的历史情趣)3、商业(1)的大都市:长安、洛阳、扬州、成都(2)长安城出示唐朝长安城的平面图,让学生总结其城市布局特点:城市布局:宫殿、衙署、坊、市分置,宫殿区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东西对称分布

9、;全城街道整齐,树木成行。人口:百万人边疆各族和各国人士云集,商业繁盛。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小结:唐玄宗统治前期(开元年间),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3教学目的1.掌握中华文明起过程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2.理解中华文明起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开展程度。纯熟掌握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和大汶口原始居民等历史概念。进而认识其开展特点的差异,并认识其开展对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3、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

10、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成果中表达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以及他们对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进步做出的特有奉献;进而激发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教学难点:私有财产、阶级等历史概念和这些历史概念出现的背景。教学过程导入:同学们,在前一节历史课上,我们学到了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状况。从中我们知道了在早期人类时期,他们的食物来主要是采集和渔猎,以采集为主。如今,我们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周围的人讨论一下,原始社会人们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要,但也有

11、很多不便之处,如今请同学们答复的是:一、这种不便表如今什么方面?二、怎么样可以防止这种局限性?学生想像、讨论学生答复仅靠“采集”为生,有很多局限性,首先,要受到季节的影响,像植物果实在冬天就很难找到;其次,如遇上自然灾害,像水灾、旱灾等,可能生存就成问题;第三,由于食物来不固定、不充足,就需要不断变更生活场所,而这种场所的变更在实际中盲目性很大的解决方法就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开始农耕生活(问题答复过程中,教师需不断地加以引导)教师过渡刚刚我们答复了以“采集”为生的原始居民的生活的不便之处及解决方法,既然,我们提到解决局限性的方法是获得固定的食物来,开始农耕生活,那同学们想一想,自然界中的什么现

12、象可能促使原始人类注意到野生的植物可以人工种植,导入框中关于神农氏拣坠落地上的谷粒并把它种在田里的神话传说能否给我们提供一些启示?学生答复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过程中,注意到了可食的食物种子落地、发芽、生长、成熟的现象,从而开始进展人工种植的尝试,原始农业出现了。虽然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传说不可尽信,但自然界野生植物的生长过程给先民以启示,这一点应是确信无疑的。(在学生答复这个问题时,教师可逐步培养学生通过历史表象看到或寻找历史开展轨迹的才能。)教师指导下面,我们阅读一下课本上所引的白虎通原文。学生阅读教师讲解这一段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制作工具,教民种植。那么,这里所说的天时、

13、地利指的是什么呢?我们说是自然环境,包括气候、水分、土壤、植被状况。这种地理环境直接影响到不同地区人们的生活状况。下面,我们就先来看一下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遗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发现的。距今约七千年。从考古开掘的成果看,河姆渡原始居民不但进入原始农耕阶段,而且有了较高的程度。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锛等。还有专门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铲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九十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种骨器的数量是石器的七倍,最常见的是骨耜。请同学们看课本第8页“河姆渡出土的骨

14、耜和装有木柄的骨耜复原图”,耜是最常见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装的柄叫耒。通常又把这种装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农业。在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的稻秆、稻谷,这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而且这在世界历是最早的。如今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河姆渡原始居民的水井和草棚复原图”,这说明了什么?学生答复说明了河姆渡原始居民已掌握了凿井的技术。他们饮水比以前更方便了。教师提问我们再看一下课文中“干栏式房屋”图,这又能说明什么呢?学生答复说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经过着定居生活。教师引导还能说明什么呢?同学们可以讨论一下。学生讨论学生答复还能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有了因地制宜的意识。教师

15、讲解对,说明古代建筑业开始萌芽,而且能做到因地制宜。干栏式房子是一种木构造的地面建筑。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潮湿温热。我国先民为了居住地能有良好的通风和防潮性能,于是盖造干栏式房屋。这种木建筑房屋,一般都有假设干木桩、圆木、木板组成,下部有木柱构成底架,高出地面,底架采取打桩的方法建成。桩木打成后,上架横梁,再铺板材,然后在木板上立柱构梁架和屋顶,形成架空的建筑房屋。干栏式建筑,既可防蛇虫猛兽之害,又可避潮湿,下面还可以养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尚采用这种古老的建筑形式。(教师在讲解时,可以把干栏式房屋放大图与西南少数民族居住架子楼相比,对照讲解,这样,效果更好些)教师讲述河姆渡原始居民除了种植水稻、开凿水井、建筑干栏式房屋以外,还饲养家畜,以猪、狗、水牛为多。河姆渡原始居民还制造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那么,如今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河姆渡原始居民比北京人、山顶洞人在消费生活上有了哪些进步?可以讨论。学生讨论学生答复开始了原始的农耕生活;大量使用磨制石器和骨器;种植水稻、建筑房屋、开凿水井;饲养家畜,制作陶器、玉器和乐器。教师总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