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3233290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DOC 页数:162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2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2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2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2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doc(1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年级上册总说明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二年级上册,是按照教育部2011年12月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编写的,于2013年4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供二年级上学期教学使用。为了帮助教师了解教科书的编写意图,组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发展,下面就这一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编排特点等几个主要问题,作简要说明,供教师教学时参考。(一)教学内容内容分类内 容数与代数l 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l 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l 乘法的含义l 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l 除法口诀l 用乘法口诀求商l 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单实际问题,

2、与平均分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图形与几何l 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l 线段的初步认识,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米,用尺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l 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观察物体综合与实践l 有趣的七巧板l 我们身上的“尺”(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内容的教学,要使学生达到以下要求:1知识技能方面。(1)能正确地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联系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乘、除法的含义;探索、理解、熟记乘法口诀,能熟练地口算表内乘、除法;能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用学过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l 能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能根据算式的特点正确选择口算和笔算

3、。l 经历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的认识过程,初步认识乘法的含义,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编制乘法口诀的过程,并能熟记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乘法。l 经历把一些物体进行平均分的活动过程,初步认识除法的含义,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能利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l 结合现实情境,进一步理解数量之间的相差关系,能运用不同的方法把两个不相等的数量调整为相等的数量,能正确解答“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简单实际问题。l 能联系乘、除法的含义,理解简单乘、除法实际问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能解决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以及有关平均分的简单实际问题。(2)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初步认

4、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等平面图形;初步认识线段,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在观察同一个物体时,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l 初步认识多边形,能正确区分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以及平行四边形,能用折、剪、拼等方法把一种图形变换成另一种图形。l 经历认识线段的活动过程,初步了解线段的一些特征,会用合适的工具画线段。l 联系具体情境认识厘米和米,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建立1米和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和米作单位测量线段或物体的长度,能估计一些线段或物体的长度,会画指定长度的线段(限整厘米)。l 在具体的观察活动

5、中,初步体会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形状有时是不同的;能区分从前面、后面、左面、右面看到的同一个物体的不同视图。2数学思考方面。(1)在认识乘、除法的含义,编制乘法口诀,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以及计算100以内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过程中,进一步丰富对100以内数的认识,感受不同的计算策略,发展数感和初步的抽象思维,提高运算能力。(2)在认识图形、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感受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初步体会物体与它相应视图之间的联系,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3)在用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除法,解决简单的乘、除法实际问题,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

6、位测量、估计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3问题解决方面。(1)在教师的指导下,联系学过的数与数的计算、图形等知识和方法,从现实情境中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2)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和整理信息、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学会借助摆学具、画图形等方法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初步学会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合适的已知条件,积累一些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测量物体(或线段)长度的过程中,初步学会选择合适的测量工具、计量单位和测量方法,积累一些测量长度的经验,初步建立长度观念。(3)在拼图形

7、、测量长度,以及观察物体等活动中,初步体会一些简单的图形变换方法,感受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学会与同伴合作,学会与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并在交流中加深体验,提升认识。4情感态度方面。(1)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参与编制乘法口诀、观察和发现简单平面图形的特征、测量物体或线段的长度等活动,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感受乘法口诀的工整与简洁美,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初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在用学过的计算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测量或估计物体长度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活动过程的探索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3)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

8、下,主动克服数学学习中遇到的困难,逐步养成细心计算、自觉检验、发现错误及时改正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三)课时安排全册教科书共安排了53课时的教学内容,另外还安排了4课时的期末复习。全学期大约有25的教学时间留作机动,以便于教师创造性地安排教学。各单元的具体课时安排大致如下:一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6课时二 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 3课时有趣的七巧板 1课时三 表内乘法(一)13课时四 表内除法(一)9课时五 厘米和米4课时我们身体上的“尺” 1课时六 表内乘法和表内除法(二) 14课时七 观察物体 2课时八 期末复习 4课时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三)单元教学说明(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列

9、竖式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掌握比较简便的竖式书写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择笔算和口算。2使学生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能正确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并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比较能力,以及有条理表达的能力,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初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体验学习成功的快乐,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二)教材说明和教学建议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以及前后联系如下:本单元主要教学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以及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

10、问题。教材分两段安排教学内容:第一段教学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学习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对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与算法,形成计算技能,发展运算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第二段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教材在安排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之前,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解决把两个数量调整为同样多的实际问题,帮助他们重温“求相差数”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进一步体会两个数量相差关系的本质,初步感受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也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数量关系作准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正确计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理解求比

11、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难点是根据算式的特点合理、灵活地选择笔算和口算方法,理解求比一个数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教材在编排上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1结合现实情境引入具体的计算问题,引导学生自觉实现知识迁移。由于学生在一年级多次接触过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已经基本掌握。因此,教材通过创设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入有关的计算问题,以激活学生对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已有认识,促使学生主动把口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运算顺序迁移到笔算中来。例如,教材的例1和例2,都创设了同学们折纸船的问题情境,在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后,直接提出

12、“想一想先算什么,再接着往下算”的要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认识完成计算,进而实现知识的主动迁移。2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基本线索,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提供足够的空间。由于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计算策略多样,有时需要全部用笔算,有时可以全部用口算,有时既要笔算又要口算,需要学生在计算时结合具体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计算策略。而对于能口算的,学生往往不易区分。所以,教材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先教学三个数的连加、连减,着重解决用两个竖式连写进行计算,再教学加减混合,同时带出能口算的可以直接口算出结果,并以在竖式中“留白”的方式,为学生自主探索和选择计算方法创造机会,促使他们经历探索计

13、算方法的过程,不断积累加、减法计算的经验,以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提高运算能力。3适当统一竖式的写法,避免混淆。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学习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两步计算式题。一方面,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的进位和退位情况相对比较复杂;另一方面,三个数连加可以写成一次相加的形式,而连减和加减混合又必须写成两次计算的形式。因此,教材没有介绍三个数一次连加的竖式,而统一采用分两次计算的两个竖式连写的形式,以降低难度,防止竖式写法上的混淆。4重视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理解数量关系。本单元安排的实际问题都是两个数量相比较的加、减法问题,相较于整体与部分的加、减法问题,数量关系比较隐蔽,与加、减

14、含义的契合程度要低于后者。教材安排的两道例题涉及两个数量比较的多种情况。第一道例题的解题方法多样,第二道例题又需要联系加减的含义理解“比一个数多”与“比一个数少”的含义,学生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为此,教材在提出问题后,分别引导学生用圆片代替彩珠和花,通过摆一摆、排一排、移一移等具体的操作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结合操作活动的过程,联系加、减法运算的含义以及生活经验理解数量关系,掌握解题方法。这样安排,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使他们在自主的活动中理解数量关系,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避免课堂上烦琐的分析和讲解可能给学生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连加、连减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例1,“试一试”和“想想做做”。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用竖式笔算100以内的连加、连减,掌握两个竖式连写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2使学生经历探索算法的过程,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运算能力。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养成书写规范、工整的良好习惯,感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竖式计算。4517 8059指名板演,并说一说用竖式计算加法和减法时要注意什么。2口算下面各题。(用卡片出示)243 304020 2305703020 1775 1492提问:在计算连加、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