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9《古诗三首》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3224399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9《古诗三首》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9《古诗三首》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9《古诗三首》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9《古诗三首》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9《古诗三首》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9《古诗三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用书9《古诗三首》(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9古诗三首教材解析本课编排了三首七言古诗,展现了不同时代诗人的情怀,字里行间流露出 一片赤子之心。从军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昌龄,通过对边塞战事场景的描绘,表现了成边战士的崇高精神。诗的大意是 :边塞一带阴云密布,烽烟滚滚,皑皑雪山都显得黯然无光,孤城与玉门关遥遥相对。将士们在塞外身经百战,飞扬的黄沙都磨破了身上的铠甲,但只要边患仍在,就绝不返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边塞的辽阔景象,通过青海湖、长云、雪山孤城、玉门关等景物,勾勒出成边将士战斗、生活的典型环境 ;同时,开阔、萧索的景色描写,也从侧面反映出将士成边生活的孤寂和艰苦。诗的后两句以成边将士的口吻发声,抒发了他们的豪情壮志。“黄沙”突出了战场

2、的环境特点,历经“百战”而“穿金甲”,则将成边时间的漫长及战斗的频繁、激烈表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将士的报国之志却没有因此而消磨,反而变得更加坚定,在身经百战之后,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壮誓言。全诗将意蕴丰富的环境描写和宏伟豪迈的感情抒发融为一体, 是边塞诗中的佳作。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陆游,写了诗人在秋日黎明时分走出篱门,想到北方中原地区尚为金人所统治,心中无限感慨。诗的大意是:黄河奔流入海华山高耸入云,遗民百姓的泪水已经流尽,年复一年地盼望南宋朝廷前来收复失地。诗的前两句描写黄河和华山,对仗工整,意境雄浑。通过“三万里”“五千仞”的夸张比喻,以及“入”“上”两个动词的运

3、用,让人感到黄河、华山不仅气雄伟,而且富有生气。这两处景物,代表着北方的壮丽河山。诗的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北方的景物联想到那些在金统治地区的遗民百姓,不禁发出一声喟叹。“泪尽”一词中,企盼南宋朝廷收复失地却次次落空的失望之情呼之欲出,读来令人心生酸楚。此时的陆游,已经罢归山阴故里,他本人是身在南方北望中原的,但在诗中却反过来,以遗民的视角写他们南望,实际上是借遗民之口表达自己失望而尚未绝望的心情,因而使得这首诗所表达 的爱国之情更为厚重、深沉。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甫,这是一首七言律诗。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朝廷的军队已经收复了洛阳等地,长达数年的“安史之乱”即将结束,身在蜀地的杜甫听

4、闻这一消息,不禁欣喜若狂,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的大意是 :身在蜀地时,忽然听闻蓟北被收复的消息,不禁泪洒衣衫,回头看到妻儿也一扫愁容,随手卷起书本,内心欣喜若狂。在白天便高歌痛饮,想着正好趁春天启程返乡,可以从巴峡穿过巫峡,再顺流而下到襄阳,去往洛阳方向。本诗开篇便点出了写作的缘由,即“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是诗人当时所在的蜀地,“蓟北”则是当时叛军的根据地,“忽传”写出了捷报到来的突然,因此诗人惊喜莫名,以至于刚一听到便涕如雨。“涕泪满衣裳”里,既有对战乱将息、百姓终于可以安定下来的欣慰之情,也有对自己数年来颠沛流离、终于可以回归家园的感慨之意,更有对回忆多年离乱的痛切之情,诗人悲喜交集

5、的复杂感情,都浓缩在这短短的五个字中了。接下来,诗人回头看到身边的妻儿也一扫愁容,自己不禁随意卷起书本,陷入这巨大的喜悦中。“漫卷”二字形象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激动心情,而“喜欲狂”更是直抒胸臆,把感情推进到一个更热烈的层次上。然后,诗人对“喜欲狂”作了进一步的描写 :大白天便开始纵情饮酒高歌,想着正好能携这大好春光一同返乡。“放歌”“纵酒”,正是诗人欣喜若狂的心情的具体写照。不仅如此,诗人甚至已经想象到了返乡的路上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即从”“便下”写出了时间之迅疾,转瞬之间,从巴峡到巫峡,又从襄阳到洛阳,飞驰的想象将诗人忽闻捷报、急于返乡的喜悦之情推 向了高潮。全诗感情汹涌澎湃,为后人所推崇。三

6、首古诗均配有插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比如,第一幅图中,雪山连编不断,层层浓云笼罩在山头,与诗中描述的环境相吻合 ;第二幅图中,一座简陋茅屋的篱笆门外,一位老人双手拄杖,头发、胡须已经斑白,他神情凝重,昂首远望,眼中流露出担忧与期盼,这是对诗人作诗场景的想象和描绘。教学目标1.认识“仞、岳”等 5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裳”,会写“仞、岳”等 6 个 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 感。3.能说出诗句的意思和它们所表达的感情。教学建议教学时,可让学生先自主朗读古诗,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大致了解诗意 ;然后结合朗读想象画面,体会诗人表达的

7、感情,再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最后背通三首古诗,默写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借助注释和相关资料,理解古诗大意教学之初,可以让学生自读古诗,提示学生读准字音,并借助注释疏通诗意。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有关地名和历史背景的资料,并加以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大意。教学从军行时,可在学生借助注释理解“玉门关”的基础上,提示学生“青海”就是指青海湖,并引导学生结合“雪山”“孤城”等景物,大致明白前两句描写的是边塞的环境 ;也可以出示玉门关遗址图片,让学生对成边的艰辛产生更直观的感受。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可先让学生结合注释和生活经验,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教师再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大

8、体了解南宋和金对時的局面,体会遗民南望王师的原因,帮助学生理解后两句的大意。至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对学生来说,要自主理解诗意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先简单讲讲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结合诗题,明白“剑外忽传收蓟北”是什么意思,为理解本诗的内容和感情打好基础;然后让学生找找诗中的关键词语,看看后面几句是围绕什么词语来写的,从而关注“喜欲狂” ;继而简单讲解巴峡巫峡、襄阳、洛阳所处的位置,并引导学生结合第一句中提到的诗人当时所在的地方,大致理解最后两句的意思,进 而串联全诗,达到了解大意的目的。二、朗读诗句,想象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课后第二题要求学生说出所列诗句的意思,并从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是

9、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时,可以先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思考诗中写了哪些景色或事物,想象诗句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再进一步将想象到的画面和诗歌的写作背景联系起来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在学生正确体会诗人感情 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可引导学生抓住“黄沙百战”,想象战士们在边塞黄沙漫天的恶劣环境中无数次奋勇拼杀的场景,想象他们身上的盔甲已经被塞外风沙磨得破旧不堪的样子,而就在此时此地,战士们仍能发出“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言壮语,又该是多么震撼人心、令人感佩,进而体会诗人对边关将士这种不怕牺牲的精神的歌颂和赞美。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可以读得低沉、缓慢

10、一些,读出荒凉、肃杀的感觉 ;后两句语速可稍稍加快,语调 也可转为高昂,读出边将士的气势和豪情。“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年”,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泪尽”二字,想象泪水都流尽了的痛苦,感受其中复杂的情绪。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适当补充本诗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到年事渐高的诗人此时正身在南方,进而引导学生明白,诗中所写的“遗民”的所思所想,是诗人的一种想象,其实年复一年地盼望王师北伐的,正是诗人自己。然后,结合诗题和插图,让学生想象一位老者在秋夜将尽的黎明时分步出篱门、面向北方叹息落泪的场景,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满腔悲愤与热切期昐。朗读本诗时,前两句可读得稳重有力,语速不要太快,读出中原山水的开阔、森

11、严之感 ; 后两句可用一种沉痛的语气来读, “尽”和“又”可稍稍加重语气,充分表达出诗中深沉的感情。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可先让学生结合“青春”的注释,说说诗句的意思。如果学生理解有困难,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是谁和谁“作伴” ?诗人现在已经还乡了吗 ? 进而让学生明白这句诗说的是正好可以趁着春天返回故乡。接着,可让学生交流读了这两句诗后的感受,从“放歌“”纵酒”“作伴”“还乡”中体会诗人快、兴奋的心情,并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明白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喜欲狂”的具体表现。本诗篇幅较长,指导朗读时,首先要指导学生把整首诗读得平稳、流畅,在此基础上提示学生,读到“愁何在”时语调可上扬,

12、读出“喜欲狂”之感 ;读到“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时,可以读得酣畅淋漓一些 ;最后两句则要读出其中的轻快、迅疾,表达出诗人的迫 切心情。三、背诵古诗,丰富语言积累三首古诗的背通,可以和理解诗句、想象画面结合起来,在把握诗句意思和诗人感情的基础上,利用诗中的景物、地名等关键词语背诵全诗。也可以采用丰富多样的读书形式,如引读、轮读,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后自然而然地背通出来。在背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默写从军行秋 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四、识字写字本课生字建议随文教学。可先放手让学生借助拼音和注释自主识记,教师再有针对性地指导。比如,“”“涕”可以通过形声字的规律记住读音;“蓟”“襄” 可以结合地名进行识记。本课的多音字“裳”,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区分不同的读音。课文中的“裳”读 chng,指下身穿的衣服,类似现在的裙子,男女都可以穿。古人一般上衣下,有时“衣”和“裳”也可以泛指衣服。而现代汉语中的“衣裳”指的就是衣服, 这里的“裳”读轻声 shang,和古代汉语有别。本课要求会写的字中,“仞”“涕”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的,要提醒学生注意仞”字右半部分是“刃”不是“刀”,不要漏写一点。“摩”“遗”都是半包围结构,但偏旁的位置不同,要注意字的间架结构。写“巫”字时要注意 两个“人”字的位置,不要写得太大,而且捺要变成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