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礼的起源和发展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3219196 上传时间:2023-06-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6.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礼的起源和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礼的起源和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礼的起源和发展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礼的起源和发展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礼的起源和发展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四—礼的起源和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礼的起源和发展(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四)陶器时代:“礼”的起源和发展关于“陶器时代”的论证(之四)陈明远金岷彬(B.Jinmin)【内容摘要】“礼(禮)”是华夏文化的主要特点之一,“礼”是随着原始公社解体、阶级出现而萌 芽的。“礼”最初表现为:( 1)尊重死者的随葬品,( 2)祭祀天神和崇拜祖宗,( 3)人际关 系出现等级观念。“礼”起源于陶器时代。远古祭祀礼仪制度中,陶器是最早的也是首要的 礼器。通常认为“华夏礼仪之邦”使用的礼器主要是青铜器,这是一种很普遍又很久远的误 解。实际上,“礼器”包括陶器和青铜器;甚至在陶器时代,祭祀主要使用陶器;青铜礼器 完全是由陶制礼器发展而来,夏商周的礼器中,青铜器与

2、陶器同时并用。只有少数较高级贵 族才能够使用青铜器,而在整个青铜器时代,平民日常都使用陶器。陶器对于“礼”的作用, 是任何石器都无法代替的。因此,从“礼”的角度也应该说:没有陶器时代就没有青铜器时 代。【关键词】礼,祭祀,墓葬,陶制礼器,酒器。【作者简介】陈明远,原中国科学院研究人员,人文学者。现居中国北京。金岷彬(B.Jinmin),旅美学者,主要从事文化史比较研究,现居美国普林斯顿。华夏文化的首要特点“礼(禮)”,在历史上有一个发生、发展、兴旺、蜕变、衰竭的 漫长曲折过程。“礼”的最初物化载体是陶器,因此“礼”的发展史从头到尾离不开陶器。说文曰:“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对于“礼”可以

3、解释为(1)敬神祈福 的仪式;( 2)符合统治者整体利益的行为准则;( 3)社会生活中,由于风俗习惯和道德观 念而形成的规范;( 4)表示尊敬、庆贺、友好的态度和动作。然而,“礼制”的本质就是体现等级划分与秩序,就是“不平等”。它与原始的平等观 念之间,有着根本区别。远古各地氏族社会的原始习俗尽管有所不同,但内涵的核心都为氏 族成员平等的观念,和全体一致的原则;而植根于私有制基础上的宗法等级制,所体现的则 是特权和不平等。礼制的核心是等级名分制度,用以确定上下、尊卑、亲疏、长幼之间的隶 属服从关系。礼器,是“礼”的物化载体,它们既是社会地位的象征,又是用以“明贵贱, 辨等列”区别等级的标志物。

4、【注 1】【注 1】高炜:龙山时代的礼制,庆祝苏秉琦考古五十五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 1989年,第235251页;许宏:礼制遗存与礼乐文化的起源,古代文明第3卷,北京 大学出版社,2004年,后收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编:三代考古(一), 科学出版社, 2004年,第21 页。“礼”最初表现为:(1)尊重死者的随葬品,(2)祭祀天神和崇拜祖宗,(3)人际关 系出现等级观念。先来考察陶器时代的墓葬情况。1,从陶器时代的墓葬考察“礼”的起源本文着重考察大地湾文化和关桃园遗址(约公元前6000年至 5000 年)、仰韶文化半坡 遗址(公元前4800 年前4300 年)、大溪文化遗址

5、(公元前4400前3300 年)、大汶口文 化遗址(公元前 4300年前 2500 年)、崧泽文化遗址(公元前3800 年前 3300年)、龙山 文化遗址(约公元前23501950 年)、良渚文化(约公元前2300 年)遗址、陶寺文化遗址 (约公元前2300 年前 1900年)等,先后4000年间的墓葬情况,从而探测“礼”的起源。1-1,秦安大地湾、关桃园遗址墓葬大地湾文化是黄河中游已知最早的陶器时代文化,存在于约公元前 6000 年前 5000 年,亦称“老官台文化”,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关中及丹江上游地区,出土的许多打制石器 说明它仍有旧石器时代的特征。大地湾文化处于陶器时代第2 期,是仰

6、韶文化的先驱。秦安 大地湾遗址和关桃园遗址,考古发现有墓葬,但不见集中的公共墓地。在大地湾遗址, 发掘出先民村落长约 120米、宽约40米60米,残存4座房址、 17个灰坑以及 15座 墓葬。在关桃园遗址,发掘面积 2500 多平方米,发现房址 4 座、墓葬 6 座、灰坑 120 余个,出土陶、石、骨器 300 多件。遗址墓坑呈长方形或圆形,葬式以单人仰身直肢为 主。关桃园有屈肢葬和二次葬。大地湾的葬俗流行双手交叉于胸前,腰腿一侧随葬少量 陶器和石器等。这些器物均为死者生前使用的生活、 生产用品,并不是专事随葬的礼器。 关桃园还发现一座幼儿尸骨装殓在绳纹鼓腹罐中的墓葬, 这是考古已发现的时代最

7、早的 第一例瓮棺葬。【注 2】看来,在大地湾文化时期,先民尚未形成“礼”的观念。【注 2】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文物出 版社,2004 年。1-2,仰韶文化西安半坡遗址墓葬陶器时代第3 期的仰韶文化半坡遗址,地处黄河中游,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年代为公 元前 4800前 4300年。【注3】半坡遗址面积大约五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作坊区和氏族公共墓葬区三部分。这个 部落已有人口 400-600 人。房子有氏族公共仓库和家庭住房,室内有烧火的灶,居住区外围 还有排水的壕沟。制陶的窑址计6 处,分布集中,可分为竖穴式和横穴式,窑室较小,直径 只有 1 米左右。制

8、造的陶器以红地黑花的彩陶为主。墓坑计 250 处,按血缘序列安葬,随 葬品多为尖底瓶和陶钵、陶罐、陶壶。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制和骨制的生产工具。这是黄河 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村落遗址。当时人们日常生活用的器具主要是陶器。在遗址中收集的陶片在50 万片以上,超过全 部出土物总数的80,完整的和能够复原的器皿近1000 多件。从其形状、质地和生活需要 来看,可以分为饮食用器、水器、饭炊器和储藏器等。有的陶器口部或陶片上有刻划符号, 计 22 种, 100 余个,可能为记事或记数用的。墓葬位于西安东郊半坡村(今西安半坡博物馆)。总计发掘面积1 万平方米,发现半坡氏 族的较完整的房

9、屋遗迹40 多处,各种墓葬 250 座,获得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将近万件之多。半坡氏族的墓葬共发现250 座,分两种:成人墓和小孩墓。埋葬小孩的墓有73 座,是瓮 棺葬。有随葬品的墓葬共71 座,共出土随葬品308件,类别有工具、用具和装饰品,其中 以陶制的容器最多,共277件;装饰品次之;随葬工具的是极个别的现象,仅M154墓出石 球和穿孔蚌刀各1件,M32墓出土陶错1件。合葬墓随葬陶器较多,如M38墓四人合葬,随葬陶器有17件,M39墓两人合葬,随葬 陶器有8件。但好像仍然是以单人来计算的,如M39墓两个男人合葬在一起,随葬陶罐2、 陶壶2、陶钵4,平均每人2陶钵、1陶壶、1陶罐。M38墓是

10、四个女性合葬在一起的,年纪 都很轻,约十四五岁,有陶钵7、粗陶罐4、尖底瓶2、陶盆1及3个陶钵的残片,共17件。 从每个人的腿上都压有器物来看,随葬品似乎有些专属;分配也比较平均,基本上体现了原 始的“平等”观念。随葬陶器的组合也有一定规律,是按生活习惯和用途配置的,有作炊器或者贮藏用的粗 陶罐,作水器用的尖底瓶和各种陶壶类,还有覆盖东西和盛物的陶钵,器型共有21 种。随 葬品的组合有(1)陶钵、陶罐、尖底瓶;或(2)陶钵(两种)、尖底瓶;或(3)陶罐(两种)、 陶壶;或(4)陶钵、陶罐、陶壶等几种;都是日常生活用品,并不是专用的礼器。小孩墓葬绝大多数是以陶瓮作葬具的瓮棺,共发现73座,陶瓮棺

11、葬所用葬具,以陶瓮 为主,另用陶盆或陶钵作瓮棺的盖子,有极少是三种器物共用的。共发现各种葬具129件, 其中陶瓮74件,陶钵39件,陶盆12件,小陶钵4件。半坡遗址出土的各类陶器中,保存 最好而纹饰最美的是从这些瓮棺葬中出土的。如人面鱼纹、人面纹和鹿纹的彩陶盆等,同时 在陶钵口沿的宽带纹上,还刻有符号。这些器物与遗址中出土的相同,说明都是日常用品, 非为死者特制的葬具(不是所谓礼器)。由遗存的几个遗骸来看,每个瓮棺只埋葬一个小孩, 骨架的头向与瓮棺口部的方向大体是一致的。从骨架保存较好的几个瓮棺来看,其瓮棺的葬 式和方向,与成人埋葬的头向多向西的习俗基本上是相同的。仅W32墓发现一随葬小粗陶罐

12、。 绝大部分作为瓮棺的盖子的陶盆或陶钵的底部中间,都有一个小孔,这与当时人们对灵魂的 信仰有关。【注4】【注5】看来,在仰韶文化半坡时期,随葬品比较平等,先民尚未形成“礼”的观念。【注3】严文明:仰韶文化研究(增订本),文物出版社, 2005年。 【注4】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西安半坡。(北京)文物出版社, 1963年。【注5】 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工作队:西安半坡遗址第二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考古 通讯1956 年第 2期。1-3,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墓葬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在19721979 年先后经11次发掘,共揭露面积17084 平方米,发现 仰韶文化早期至客省庄二期文化等前后相继的五期文化遗存

13、。姜寨遗址是陶器时代的一个原 始村落,规模不大,但很完整,延续时间很长,上下大约2000 年。在姜寨遗址,共发现墓 葬 700 多座,最早的约公元前 4600 3800 年,最晚的相当于龙山文化时期。姜寨第一期遗址发现陶片超过100 万片,完整陶器及复原的陶器近千件;而石斧、石铲 等 300 多件。在一个灰坑的坑壁,还发现有用于犁地的木耒的痕迹。可见,姜寨第一期的居 民已在陶器时代过着定居的农业生活,主要农作物为黍。【注6】出土半坡类型墓葬约400 座。其中成人土坑墓集中在沟外的墓地,坑位多数较规整;多 为单人仰身直肢一次葬,亦有单人或数人的二次葬,头多向西;普遍有少量随葬品,多为陶 器、装饰

14、品和生产工具。儿童瓮棺葬大都分散或成群分布在房屋附近,亦有与成人同埋公共 墓地的。葬具为夹砂红陶瓮上扣陶钵或陶盆,也有陶罐、陶钵相扣者,有的盖上有小孔,个 别小孔上盖一块小陶片。极少数瓮棺内有数件随葬品。史家类型墓葬294 座。其中土坑墓集中在公共墓地内,墓坑多为方或长方形竖穴;盛行 多人二次合葬,一坑内常有20 具左右人骨,多的达7080具,一般分排分层头朝西整齐安 放,头亦有向西南、西北的。随葬品有陶器和石、骨、角、蚌制工具,个别器物内有黍(糜 子)。瓮棺葬多分布于墓区的东部和东北部,葬具用陶瓮、陶罐、陶缸、陶钵、大型尖底器 等,盖有用陶钵、陶盆、等器盖。有25 座是成人二次瓮棺葬,77

15、座为儿童瓮棺葬,1 座为 成人或3 个小孩合葬。姜寨遗址墓葬的出土情况,表现了氏族公社的习俗,大致上可与仰韶文化半坡遗址相验 证。【注 7】看来,在仰韶文化姜寨时期跟半坡时期类似,先民尚未形成“礼”的观念。【注 6】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临潼县博物馆编:姜寨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报告。北京:文物出版社,1988 年。【注7】赵春青:姜寨一期墓地初探,考古1996年第9 期。1-4,大溪文化遗址墓葬大溪文化(公元前 4400前 3300 年)因巫山大溪遗址而得名。其分布东起鄂中南,西至 川东,南抵洞庭湖北岸,北达汉水中游沿岸,主要集中在长江中游西段的两岸地区。大溪遗 址共发现 300 余座

16、墓葬。死者头向普遍朝南,除个别为成年女性和儿童的合葬墓外,绝大 多数实行单人葬。葬式一类为直肢葬,数量占半数以上,以仰身直肢为主。另一类为屈肢葬, 其中多数是仰身屈肢,以双脚压在髋骨下的仰身跪屈葬和下肢向上曲的仰身蹲屈葬最为特 殊。下肢弯屈程度很大的屈肢葬,当是将死者捆绑后埋葬的。大多数墓有随葬品,一般的数量与质量并不多,最多的有30 余件小型物件。在漫长的 母系社会,最基本亲属体是血亲集团,子女的世系从母方计算,因此女性享有较高的埋葬礼 遇,女性墓一般较男性墓丰富,说明当时处于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出土时,有的女性死者的 石镯、象牙镯等饰物,还佩戴在臂骨上。在几座墓里发现整条鱼骨和龟甲,有的把鱼摆放在 死者身上,或是置于口边,也有的是两条大鱼分别垫压在两臂之下。以鱼随葬的现象,尚属 少见。另外还有以狗作牺牲的。大溪墓地儿童与成人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