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docx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3204457 上传时间:2023-06-30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5.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docx(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及启示内容摘要:建国以来,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经历了一个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与逐步完善的过程。伴随着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经历了四个阶段。在这个理论发展的过程中,我们从中获得了一些重要启示。不断总结这些经验教训,对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发展历程 重要启示个人收入分配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这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建国以来,我国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实现了收入分配理论上的一次又一次突破,使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理

2、论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建国以来到1978年底这个时期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的特点可以说是事实上的“平均主义”。这主要是由于当时刚刚建国,对于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存在教条化的理解。因此,不顾中国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我们在经济领域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分配制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按劳分配”思想为依据。但由于认识和理解上的错误,国家虽说实行“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却并未真正实施过,而是搞“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这与马克思设想的“按劳分配”原则是完全背离的。因此,极大地

3、挫伤了广大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严重影响了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第二阶段:1979年到1992年这个时期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开始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方式不是单一的,应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这种认识是建立在我们对社会主义有了较深刻认识的基础上的。通过建国近30年的建设,我们不断地总结经验教训,解放思想,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天上回到了地下”,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开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从而使中国的所有制结构发生转变,随之分配格局也发生了变化。这样各种合法的除按劳分配外的劳动收入、资本收入、经营收入等得到了允许和

4、保护。这一时期我国开始逐渐认识到市场的作用,提出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但还没有明确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确立下来。第三阶段:1992年到2003年这一阶段我国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有了重大突破,首先提出了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其次是第一次使用了“生产要素分配”的概念,提出我国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要“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这些重大突破是与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直接关系的。此后个人收入分配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个人收入开始更多地按市场中的生产要素分配,而不仅仅是个人所拥有的劳动,资金、技术、知识、

5、管理等这些非劳动的要素在个人收入分配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第四阶段:2003年至今经过十几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我国的经济有了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极大提高,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突出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等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针对这些问题,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标

6、志着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入、更加全面,为我们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时期我国提出要进一步改革收入分配制度,继续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这是在我国收入分配理论中首次提到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这就把公平问题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这些提法的变动,反映了我党在分配理论上的与时俱进

7、。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发展的启示必须充分认识到建立科学、公平公正社会收入分配体系的重要性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而人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能否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关系到生产力能否迅速提高。只有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才有利于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有利于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才有助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必须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必须适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不断调整个人收入分配政策。在改革开放前我们实行的“按劳分配”,由于理解上的失误,可以说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

8、,造成了事实上的平均主义,极大损伤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严重阻碍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后来我国实行改革,适应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允许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实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政策,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再后来我国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其需要,确立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制度。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原则可以说,我国个人收入分配理论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但长期以来却忽视这一点,片面强调生产关系,直至后来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认识到社会主义首先要有高度

9、发达的生产力,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并与中国特有的国情相结合,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分配理论。保证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允许部分人先富起来在目前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很低的情况下,一定要重视个人物质利益,允许适当拉开差距,这样才有利于鼓励人们充分施展自己的聪明才智,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但差距要适度,一定要注意采取措施,使城乡差别、区域差距、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享受社会进步带来的好处。毕竟人的利益关系是各种社会关系中最为本质同时也是最为敏感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关键是要实现利益公平,一定要避免社会不公平问题激发出来的各种社会矛盾。注意借鉴其他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按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登上1000美元的台阶,可能意味着一个国家步入“发展的黄金时期”,或“矛盾凸显的时期”。这个时期往往是产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格局重新调整、利益矛盾不断增加、收入加速分化的时期。拉美一些国家在这个时期就出现GDP增长但失业率高、贫富悬殊、社会动荡等现象,即所谓的“拉美化”。许多拉美国家政府在处理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遵循的是先增长后分配,认为“蛋糕”做大后,分配自然会实现公正。事实表明,这并没有改善收入分配上存在的问题。我国为避免“拉美化”,吸取经验教训,及时做了相应的政策调整,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