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论文.doc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3186510 上传时间:2023-10-2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中医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中医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中医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论文.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医学中的辨证唯物主义思想摘 要: 中医学是世界医学的独秀,是科学的并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它以阴阳学说为指导。自然辩证法与朴素唯物论对中医学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中医的理论中处处体现着辨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本文拟就中医理论中唯物辩证哲学观的存在予以简述。关键词:辨证唯物主义; 中医学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也是世界医学的一支独秀。中医基本理论体系受到古代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生理病理为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理论的整体观中医理论从产生到发展充满了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创思想,中医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整体观是中医理

2、论的基础,是古代唯物论和自然辩证法思想在中医的体现,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疗等整个理论体系之中。中医整体观强调人体内外环境的整体和谐、协调和统一。中医理论的形式化特征是辩证逻辑,与西医的形式逻辑相比,中医辩证的客观逻辑性与人体的复杂性是统一的。从治疗理念和思维原则上看,西医主要是以治“人的病”为主,中医理论的思维是强调以人为本,着重于治“病的人”,中医理论体系中人既是自然界的人,又是社会的人,注重“治病求本”,重心放在内在机制和能力上,主张“形神合一”,“心神”状态调节,把调养精神置于医学中的重要地位。比如黄帝内经的整体观:“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说明人体脏腑间的

3、相互联系与制约在“主神”(心,即大脑)的统一调控下,把人体各器官有机的联系起来,从整体上观察人的脏腑间的关系,以及脏腑结构与功能的联系。内经论述人体外部与内部、局部与整体密切联系。局部疾病会影响全身,全身疾病也会影响局部。同时人体与自然环境变化之间也存在密切的相互关系。中医理论中的本质、现象本质是事物的内部规律,现象是事物本质在外部的表现。本质有内在、决定性、相对稳定等特征,现象则有外在、丰富生动、易变易直等特征。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的本源,现象表现本质 ,本质和现象互相矛盾而又统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现象可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而本质则需通过对现象的抽象思维去把握 。科学的任务就是通

4、过观察事物的现象而认识其本质。中医的理论是以事物本质与现象的关系规律为基础而产生的。人体的生理现象、临床表现、对治疗的反应等都是人体之外的现象,是可以直接感知的。中医在分析总结各种现象的基础上去认识人体内部生理、病理活动的本质产生抽象的概象。中医学这种透过身体外部生、病理现象去认识人体内部本质特性的研究方法,虽不如现代医学对人体的观察直接、具体、细致,但却对人体无副作用和痛苦,且简单易行。由于本质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决定因素,所以认识和解决事物要以本质为目标。中医学的“治病必求其本”的指导思想即是对事物本质与现象关系的深刻认识是解决疾病这一事物的根本大法。它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医学与唯物辩证观的紧密联

5、系。中医理论与对立统一规律“阴阳学说”是哲学对立统一规律在中医学中的具体运用,内经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阴阳构成对立统一的整体,二者互相矛盾、对立,又互相依赖,互根互生,互相消长转化。阴阳的这些特点就是哲学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它构成人的形体并维持人的生命活动。生理状态下,阴阳相对平衡,病理状态下,阴阳失去平衡。人体在阴阳的不断变化,不断失去平衡和不断达到新的平衡的过程中完成生长老死的生命活动。这与对立统一规律推动事物运动发展的哲学观是完全一致的。在中医学认识人体生理、病理的模式中,是由人体内部的阴阳对立统一运动决定着外部的生理、病理现象,或者说人体外在的生理、病理现象反映着阴阳对立统一运动。

6、人体是阴阳的对立统一体。构成人体的各种物质属阴,它形成人体的组织器官和其他物质性成分由此而产生出的各种生理功能属阳,它不断促使进行物质的新陈代谢。属阴的物质形体是属阳的生理功能的基础,而生理功能则赋予物质形体生命活动。它们既是矛盾对立的,又是统一互相依赖的。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体现了阴的不断增长,与之相伴,阳也在同步增强。人的衰老死亡过程,则是阴的过度分解破坏和阳的逐渐衰弱。这是人的生命的自然过程,它标志着人体阴阳的相对平衡状态,即“阴平阳秘”。总之,中医学通过人体外在的生、病理现象了解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或盛衰变化,这种阴阳的平衡盛衰就是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表现。中医理论中的内因、外因内因和外因

7、的辩证统一是唯物辩证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是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佯对事物发展起加速、延缓作用,是第二位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中医学历来认为正气虚弱是疾病产生和发展的内因和根本原因,邪气是造成疾病的外因。所以内经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由于正气虚弱,机体气血脏腑失调,阴阳的平衡统一性遭到破坏,形成虚证病态。同时,由于正气虚弱,外来邪气可以乘虚而入,或者邪自内生,形成正虚邪实的病态。正气和邪气在人体之中的矛盾斗争决定着疾病的证候性质和归属。其中正气既是内因,也是决定因素。内经所谓“邪气盛剥实精气奈则

8、虚”,其实质是正气的盛衰。“邪气盛”实际为邪正俱盛。“精气夺”则为正气虚弱。它强调了正气参与疾病的全过程并决定疾病的性质和轻重转归。中医理论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全过程中,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则是矛盾的具体性、多样性,决定着事物的千差万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既不同,又互相联系构成辩证统一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造成了世界上既没有完全不同的事物,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也存在于中医的理论之中。如外感时病是中医内科学中的一类疾病,包含着多个病种。所有外感时病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它们的病因都是感受外邪,与自然环境有关,有

9、一定季节性的影响。这些都属于外感时病的共性。同时,各种外感时病又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一种疾病区别于另一种疾病的本质特征。例如感邪(感冒)有风热、风寒的区别,所以常分为风热外感和风寒外感这两种外感病的表现会有发热重、咽痛口渴、脉象浮数和恶寒重、口不渴、脉象浮紧的不同。另外,即是同一病种,也会由于患病季节、所处环境、感邪轻重、病人体质、病程阶段的不同,而在个体表现上出现很大差别。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决定了疾病的相似性和复杂性,成为中医内、外、妇、儿等学科分类的基础,成为中医学辩证的基础,也是“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基础。中医理论的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是解决人

10、体阴阳失衡的矛盾的根本大法,也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辫证是指通过对人体外在的现象,即病人的症状、体征和其他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综合,判断疾病的原因、矛盾的性质、病变的部位,确定证候类型的方法。即我们所说的“望、闻、问、切”的过程。论治是指根据辨证的结论,确定治疗的原则和具体方法。正确的辨证论治就是成功地运用唯物辩证法规律,比如:1、正确处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突出整体观念。整体观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可以使辨证论治避免片面性。辨证中需要由局部病变看至全身的病变,由某脏某部的病变看到对其他脏腑的影响。治疗中不仅要治已病,也要注意防止传变。不仅要治局部,更要治疗整体和原发病变,切忌“头痛医头脚痛医

11、脚”。一般所采用的内病外治、外病内治、上病治下、下病治上,以及由相生相克规律派生出的多种治病方法都属于整体观念指导下的具体实践。2、正确处理本质与现象的关系。强调“治病必求其本”。中医学中“本”的含义比较广泛,其中尤其包括“本质”这一重要内容。机体内部的阴阳矛盾就是疾病的本质而其临床症状则是表面现象。本质是真实的。而症状则会有真象,也会有假象。治病求本要求能透过症状等表面现象,认识疾病的本质矛盾,去除各种假象,抓住真正的本质矛盾。3、正确处理内因和外因的主次关系,重视正气的重要性。内因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据,外因是疾病的条件。在正邪关系中,正气属内因、邪气属外因。正气旺盛,可以不生病,少生病,即或生病也容易全愈。所以正气在患病过程中居主导地位,具有决定性作用。辨证中首先需确定正气的盛衰,治疗时以保护和恢复正气为要务。总而言之,中医学有数千年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践,它逐步发展形成了独特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与现代科学的唯物辩证哲学观中许多规律并行不悖。我想这正是它可以代代相传,经久不衰,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参考文献:1 教育部自然辨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 倪泰一 易洪波编译黄帝内经(白话全彩图本)M, 重庆: 重庆出版社,20063 中里巴人求医不如求己1,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