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初探.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3155614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初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初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初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初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初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初探.doc(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初探内容提要:针对小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实际情况,根据我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了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即: 1、激兴趣、重积累、好动笔、多练习;2、教方法、写情感;3、勤投稿、得升华。作者简介:姓名:刘淑清单位:内蒙古阿荣旗三道沟小学职务:教师职称:中学高级电话:13948304252邮编:162750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初探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学表达能力的综合表现。工作中每一位教师都把作文教学列为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学生作文难的问题一直都困扰着每一位语文教师,成为影响语文教学质量提高的一大阻碍。本人在多年的工作中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于作文教学的整体工作进行了

2、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分析调查研究再实践”的研究工作,逐渐了解到所谓的“学生作文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学习写作文没有浓厚的兴趣,并对写作文存在着一种望而生畏的心理,这使学生学习写作文时不是积极主动,而是一种被迫无奈的学习状态,因而学习效率低下,进步很慢;另一个原因就是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方法和途径感悟得不够深刻,致使对学生写作的指导和训练不到位。学生写不好的具体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 不会写,不知写什么,每写一篇不超过四、五句话。二、 写出的话语句不通,用词不当,语序混乱。三、错别字多,口语多,重复词多,写“流水帐”现象严重。实际工作中,我针对上述情况并结合学

3、生的实践因素,本着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多年的实验,逐渐摸索这套极富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作文教学途径和方法,即:小学“三步”作文教学法。第一步:(第一阶段)1、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写作文的先决条件,同时,教师要设计系统的作文教材,寓教于乐,这样才会使学生学会写作文,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真谛。如:六年级十二册基础训练5中的“快乐时刻”,宋琳同学写了关于她自己的一件有趣的事果园捉蝉。此作文的确写出了捉蝉的乐趣,但内容少,也平淡。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在讲评时,我谈到平铺直叙的文章不会吸引读者,并要求她根据捉蝉的情景,合理地设置一表弟倒

4、退跌粪坑的情节。这样写出来的文章不但内容丰富,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能力。除此以外,我还带领学生举行了不少喜闻乐见的活动,如:“贴鼻子”、“吹鸡毛”、“拨河比赛”等。根据这些活动的特点,我有意地启发学生注意观察表演者的动作、神态、语言及“观众”的情绪变化等。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谈感受。由于活动中闹出了许多笑话,同学们玩得也开心,因此学生们有话可说,叙述时说得神采飞扬,听者情绪高涨,一个学生说完,其余学生纷纷举手纠正,把整个活动场面及表演者的动作、神态描绘得栩栩如生。最后让学生把有趣的活动写下来,教师再指导修改、自改、定稿。由于学生不但乐意写,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素质教育的

5、真正内涵。作文是一种综合复杂的技能活动,要使学生写好作文,首先要培养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变“要我写”为“我要写”,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寓教于乐,何乐而不为?让学生多写、多练、多鼓励,使他们喜欢写,有的写,不管写什么,写的好与坏,只要他动笔写,哪怕写出的还不成样子,也要鼓励,使孩子树立起写作的信心,有写作的兴趣。学生只有乐于作文,才能做好作文,这是语文教师的共识。但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怎样有效地改变学生讨厌写作的事实,激发写作文兴趣呢?那就得不吝啬表扬。发作文本时,学生们往往先看分数,再看评语。若得了优,便欣喜满足,反之,作文本一合,心灰意冷,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作文的自信与

6、热情。因此,尽量去寻找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是学困生的作文中只出现一个好词,也要予以适当表扬,不恰当的地方以商量的口气与学生探讨,评语中多些激励的话,分数上尽量多打几个优。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写作文的自信与兴趣,学生作文水平才能得到逐步提高。2、充分合理的运用教材,让学生多观察,多贴近生活,使他们乐写善写。在小学四年级第八册的语文课本中,第一单元的习作题目是写春天,由于北方春天来的比较晚,要想真正体会到春意得等到“五一”之后,因此,这篇习作就应留到“五一”长假之后再写,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通过观察体会到春意,才能写出真正的春天。另外,在学习课文时要渗透写作,要随文练笔,而且要联系生活。例如:在

7、学完可爱的草塘这一课后,应引导学生把文中的景象与现在我们这里的环境进行对比。因为这里曾经就是文中描述的“北大荒”,让学生懂得保护环境迫在眉睫,但该如何保护呢?就此写一篇跟环境保护有关的作文。在写的过程中,应提示学生:现在政府已采取了哪些措施,如“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等,你们长大后还会怎样去做?有了这些依据,学生就知道怎样去写,大大提高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而且还使他们有了灵感,有了素材。当然,这都是联系生活取得的效果。3、重视积累、扎实基础。学生作文写得好不好,虽然决定于“构思、动笔、修改”的功夫,而更重要的是基础,学生的作文是综合表现他以前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情况。因此工作中

8、必须指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积累:(1)重视生活积累。生活中我们常常观察到一些人、事、景、物,学到一些知识,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些情感体验等,这些就是生活经验的积累及素材的积累。学生的生活越充实,积累就越丰富,作文水平随之就会越高。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人、景、事、物。鼓励学生写日记,日记不论长短,重在积累,学生经过常时间的积累后,素材越来越丰富,学生“提笔就觉得没什么可写”的现象渐渐地消失了,学生的作文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2)加强思维积累。作文是语言和思维的有机结合,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作文水平的高低。因此作文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发散思维、创造思维

9、等方面的思维锻炼,引导学生放眼广阔的生活,拓宽视野,深入生活,大胆想象,合理创造,自由表达。(3)激发情感积累情感是小学生作文的内动力,情深则文美,意确则文真,儿童的情感是需要教师在生活和学习中积极加以引导和培养的。引导学生在观察、接触事物的同时要加深情感体验,只有对所认识的事物有了真实的情感体验,写出来的文章才会有真情实感,从而才会避免学生写出的作文空洞乏味的现象。(4)加大语言积累作文是语言表达、交际的载体,是语言的实践。语言艺术的修养是无止境的,语言表达水平的高低制约的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生活、交际和阅读学习中加强语言积累,尤其是阅读学习中要加强学生的语言的感悟

10、和积累,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去感悟语言的无线魅力,这样写出的作文才不会枯燥。(5)强化表现手法的积累。各种不同类型的文章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熟能生巧,巧源于拙。小学生是写作的初学者,必须从最基本的方法学起,只有把基础打好,将来才有可能提笔成章、应对自如。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和学生的阅读学习中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文章中的不同的表现手法,勤于学习,重在其累,并鼓励学生在写作文时主动加以应用,不断强化、熟练。因此要让学生准备积累运用本,遇到好词好句就摘抄到积累本上,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记,不动笔墨不读书,经常交流读书体会,增加课内外知识积累量。4、重视说写结合,注意上好口语交际课。有

11、的学生平时口若悬河,但作文时却无话可写或不知从何写起。这是因为他们习惯于说,写得少。因此就应该经常引导他们进行说写训练。让学生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说要写的内容,然后分头再写。这样,由于已说过,写起来就容易了,写出的作文就不空洞了。学生贮存词汇多了,写作时自然就不用愁没词可用了。 上好口语交际课也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所在。如:第八册中的口语交际自己选自己好不好一课,让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围绕此观点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这样一来自然而然就会使学生的作文观点鲜明,紧扣主题。第二步(第二阶段):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在十几年的作文教学中,我总结了一个写作顺口溜。即:扣题前后应,容整层次清,字句多读改,写出

12、真感情。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进行反复修改,使自己的作文达到“顺中溜”中的前两句要求,紧扣题目,并能够前后照应,使内容完整,层次清晰,使其真正成为有“量”有“质”的作文。这时老师就应该多指导、多面批,特别是要教他们怎样把自己的作文整理好。第三步(第三阶段):在班级中多搞各种形式的评比活动,并从中选出优秀作文投到呼伦贝尔学生报等刊物中,激发学生当小作家的愿望使他们更愿意写作文。并引导学生按照“顺口溜”中的后两句去做。要让学生知道一篇好的作文是通过无数次反复改才写出来的。使学生通过写作文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写出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从而使写作水平得到升华。总之,作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喜欢写,要采取各种方法和手段引导他们喜欢上写作。只有喜欢写、爱写,才能“走”好以上的“三步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