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_五年制、七年制、考研必看!.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3142056 上传时间:2023-10-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8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_五年制、七年制、考研必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_五年制、七年制、考研必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_五年制、七年制、考研必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_五年制、七年制、考研必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_五年制、七年制、考研必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_五年制、七年制、考研必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_五年制、七年制、考研必看!.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复习第一版医学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1.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2. 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刺激引起的机体变化叫做反应。3. 刺激引起反应必须三个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作用时间、适宜的强度-时间变化率。4. 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5. 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乃至整个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6. 通过神经系统进行的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解,起主导作用。7.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指

2、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8. 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9. 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较缓慢,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作用面较广泛。10. 自身调节是指细胞或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决定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11. 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12.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例如:血糖的调节。13.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

3、息加强控制部分的活动,使其活动更加强,称为正反馈。例如:排尿反射。体内正反馈控制为数不多。14. 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控制指令的同时或稍后,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这一提前到达的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1. 单纯扩散是指物质顺其浓度梯度的跨细胞膜转移过程。例如:O2、CO2、H20、尿素等。2. 易化转运是指物质借助膜转运蛋白质顺化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参与易化转运的膜蛋白主要为转运体(或载体)、通道两种。3. 转运体转运:亲水性分子借助膜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出入脂质分子构成的细胞膜,实现跨膜转运。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水溶性维

4、生素等。4. 转运体转运的特点:表现结构特异性存在饱和现象具有竞争性抑制。5. 通道转运:由通道蛋白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Na+、K+、Ca2+、Cl-等各种离子。通道蛋白又称离子通道。它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6. 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质参与下,细胞依靠自身耗能过程,逆化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物质的过程。它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7.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直接与细胞能量代谢相关联的主动转运过程。8. 纳-钾泵有ATP酶活性,当膜内Na+、膜外 K+时被激活时泵被激活。作用:逆浓度差将Na+泵出细胞、将 K+ 泵入细胞维持膜内外Na+、K+的不均匀分布。9. 纳

5、-钾泵活动的生理意义:膜内高 K+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正常形态;膜内外Na+、K+不均匀分布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Na+浓度势能贮备是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10. 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间接利用细胞代谢释放的生物能而实现的主动转运过程。其所需能量来自另一物质的浓度势能贮备。11. 胞吐是指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主要有激素分泌、酶原分泌、神经递质释放。胞吞是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12. 生物电是指生物体出现的电活动现象,是细胞、组织乃至整体具有生命活动的征象,是最直接可测的重要生命指标。13. 与膜电位状态有关的概念:极化:安静时,膜电位外正、

6、内负的状态;超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增大;去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减小;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的恢复;超射:膜内电位由负变正。14.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膜离子流学说,膜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是跨膜电位形成的前提条件;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是跨膜电位形成的必要条件;带电离子的跨膜流动是跨膜电位形成的根本原因。15.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主要由K+外流造成,细胞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顺浓度差外流时,负电蛋白则留在了膜内,导致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从而形成了静息电位。16.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迅速、可逆、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它分为峰电位(去极相和复极相)和后电位(

7、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17.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去极相的形成:由Na+内流引起,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一定值时,膜上钠通大量开放,引起再生性Na+内流,膜内电位迅速升高,形成去极相;复极相的形成:主要由K+外流引起,上升支结束时,膜上钠通道已关闭,此时 K+通道开放,K+外流,膜内电位降低,形成复极相,随后钠泵活动,排出Na+、泵入K+,使膜内外的离子分布恢复。18. 动作电位的特点: 呈“全或无”式;不衰减传导; 脉冲式。19. 动作点位的传导: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实现,已兴奋处与临近未兴奋处之间因电位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称局部电流。20. 局部电位的特征:等级性反应,不是“全或无”式的;电紧张扩

8、布,不能远距离扩布,会衰减;空间总和、时间总和。21. 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分期相当时期兴奋性产生原因绝对不应期峰电位期等于0钠通道暂时失活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正常钠通道没有完全恢复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正常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低常期正后电位期正常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22. 神经肌肉接头是由运动神经纤维末梢与骨骼肌细胞膜终板相接处形成,是将运动神经兴奋的冲动传递给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特定部位。23.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过程: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神经末梢Ach释放入街头间隙Ach经扩散与接头后膜受体结合接头后膜对Na+和K+通透性增加接头后膜去极化24.

9、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特点:单向传递,接头前膜接头后膜;时间延搁,一次传递需时0.5-1.0ms;易受内环境变化和药物的影响:如有机磷中毒胆碱酯酶失活接头间隙ACh堆积肌痉挛25. 终板电位的特点:非“全或无”,无不应期,可以总和。26. 肌小节是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主要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为2.0-2.2m,可变动与1.5-3.5m之间。27.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将肌细胞电活动转化为机械活动的中间环节,即肌膜动作电位引起肌细胞收缩反应的过程。28. 兴奋收缩偶联的三大环节:肌膜兴奋经横管膜传到肌细胞深处;信息在三联管处传递诱导钙释放;钙与肌钙蛋白结合触发

10、肌丝滑行。29. 肌肉收缩的过程:肌浆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变构暴露肌纤蛋白位点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ATP能量释放,横桥摆动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第三章 血液1.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2. 血液的主要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运输作用,缓冲作用,传递信息;免疫功能;防御功能。3. 血浆蛋白质: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及转运某些小分子物质和脂溶性物质的;球蛋白,与特异性免疫有密切联系;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过程。4. 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血浆胶体渗

11、透压,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5.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之间,主要由NaHCO3/H2CO3缓冲对维持。6. 红细胞,男5.01012/L女4.2 1012/L。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110-150g/L。7.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红细胞内还有多对缓冲对,能缓冲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8.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性变形;通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乃至破裂的特性;悬浮稳定性。9. 血沉指新采集的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血沉的快慢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而不在红细胞本身。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疾病会引起血沉增大。10. 红细胞生成

12、的原料:Fe2+和蛋白质;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叶酸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大细胞性贫血)。11.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促进骨髓中红系定向祖细胞增值、分化,加速红细胞生成。雄激素可直接促进骨髓造血,也可促进肾EPO生成,间接促进骨髓造血。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也可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12.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与坏死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抑制组胺释放;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肝素;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单核细胞,吞噬细菌与衰老的红细胞。13.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上脱落的小块细胞质,其体积小,无细胞核。30万,已形成血栓;10万,易出现出血;5

13、万,皮下易出现淤血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4.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聚集,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的致密体、颗粒或溶菌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收缩,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是血块回缩变硬;吸附,表面可吸附凝血因子。15.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参与生理止血;参与血液凝固;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16. 生理性止血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步骤:受损的血管收缩-减缓出血;血小板栓子形成-初步止血;通过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永久止血。17. 血液凝固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

14、程。18. 凝血因子中除外都是蛋白质,多数在肝合成,、的合成需维生素K,II、IX、X、XI、XII是无活性的酶原,、是辅助因子。19. 凝血的过程大致上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纤维蛋白形成。20. 内源性途径:由血管内皮损伤暴露负电表面激活血液中因子 触发;外源性途径:由血管外组织因子激活因子触发。21. 血清:在血栓形成的数分钟内开始回缩,通常在20-60分钟内挤出的多数液体叫做血清。22. 血型(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23. ABO血型的分型:基因类型血型凝集原凝集素OOO-抗A和抗BOA或AAAA抗BOB或BBBB抗AABABAB-2

15、4. Rh血型的分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Rh抗原(包括C.c,D.d,E.e)。特点及意义:人血清中无天然Rh抗体,Rh-者接受Rh+输血后体内会产生Rh抗体,即Rh首次接受Rh输血无输血反应,再次接受可发生反应;Rh抗体分子小,能透过胎盘,即Rh-母亲再次怀Rh+胎儿,会使胎儿发生溶血。25. 输血原则: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同型血相输;紧急情况无同型血时,可少量、缓慢将OA、B、AB,将A、BAB;同型输血前,也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26. 主侧: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 次侧: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第四章 血液循环1.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组成;血液循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按一定方向流动,周而复始。功能:主要是物质运输,也有内分泌作用。2. 心动周期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其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