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3081001 上传时间:2022-09-23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66.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再创造:让知识建构生动且深刻“用数对确定位置”教学的新探索浙江省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 顾志能数学教学方法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即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去创 造、获取数学知识,而不是教师将知识生吞活剥地灌输给学生。 题记题记中的这段话,是荷兰著名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再创造”教育理论 的主要观点。这个理论,一直让我很痴迷。从题记中可见,所谓学生的“再创 造”,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慧,通过自身的实 践、探索和思考,去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自己“创造出”数学的 结论(法则、定律等)。可以想象,经历这样的“再创造”,学生的学习过程 一定是生动的真实的情境、丰富

2、的活动;学生对知识的建构一定是深刻的 自己发现、自己形成;学生的能力提升一定是多方面的无论是探究能 力、思维能力还是创新能力。而这些,不都是我们数学教育(教学)所渴求的 目标吗?可见,以“再创造”理论为指导开展教学设计与课堂实践,必是一件 极有意义的事情。“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就在这样的理念召唤下,走入了我 的研究视线。“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多年下来,已形成一个基本的教学套路 从教室座位图入手(与教材情境同),描述某个学生的位置;学生发现描述方 法的差异,感受到需要对列和行的认定统一规则;教师将座位图抽象成点子 图,将各点横纵连线,抽象成格子图;在格子图中继续描述位置,引导学生用 简洁的方

3、法表示,得出“数对”;各类练习,联系生活。应该说,这样的教法 比较顺畅,学生能在认知冲突中逐步体会到数学规定(规则)的重要性,并基 于此,理解列、行的含义,掌握用有序数对表示位置的具体方法。然而,顺畅的教学过程往往潜藏着问题,显见的一点就是整个学习过程中 教师的主导性过强,教学的推进很多都是教师的意愿而非学生的需求。如座位 图为何要变成点子图,又为何要变成格子图;为何要在格子图中再描述位置; 等等。而正因为此,对学生学习而言,他们思考的机会减少了,探究的空间压缩了,讨论交流的频次降低了,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 个性的过程”就较难体现了。其次,因为情境用了座位图(它相当于一个直

4、角坐标系的原型),因此, 知识的发生(为什么要有列与行两个信息)、知识的发展(为什么要建立直角 坐标系,如何建立),这些蕴含着丰富的思维价值,能揭示知识的来龙去脉及 形成过程的重要环节,却由此而不能展现或是遭淡化处理,这影响了学生对知 识的深度建构。如何突破?对照着“再创造”理论,我思考着:若能创设更有意义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思考空间,学生的学 习活动不就会生动了吗?若能让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更好地围绕知识形成的线索而展开,学生对知识 的理解不就会深刻了吗?既生动,又深刻,课堂将是对我美好设想的最好检验!【课堂实录】一、走进情境,激发兴趣师(课件呈现,如图 1):这是一堵白色的墙壁,墙壁

5、上爬来了一只蜘蛛。(蜘蛛爬到右下角)蜘蛛现在的位置,我们可以怎么表示呢?生:在墙壁的右下角。师:现在的位置呢?(蜘蛛爬到墙壁底边的正中间)生:墙壁底边的中间。师:现在的位置呢?(蜘蛛爬到底边离左边较近处)图 1(这时学生有不同的描述位置的说法)师:看来这时我们讲不清蜘蛛具体的位置。如果我们把底边量一下(呈现图2),现在你能说清它的位置吗?生:在1厘米处。师:那我们不妨用数1来表示(板书“ 1”)。现 在呢?(蜘蛛的位置分别换到 5、3、2.5、2,学生口答,教师依次板书)图2师:看来,蜘蛛只要在这条线段上移动,我们都能用一个数来表示它的位 置。二、深入探究,自主建构1. 设置疑问,使学生初步感

6、知。 (教师说要“来点好玩的”,邀请一位学生走上讲台做个小游戏,要求他 面向全班而坐,只能听师生交流而不能看屏幕演示。然 后课件演示到如图3,请全班学生说蜘蛛的位置)生1:2的上面。生2: 2的正上方。 生3:2的正上方,离2不是很远。师:行,看来大家都认为蜘蛛现在的位置在“ 2 的正上方”。(教师板 书,然后请参与游戏的学生转过头来走到屏幕处,点出蜘蛛的位置)(学生上来连点了几处位置都在 2 的上方,但下面学生都说“不 准”,学生委屈地说:“这样我点不出来的。”)师:这位同学点不出这个蜘蛛的位置,问题是出在他那里还是出在你们那 里呢?(下面的学生一致认为是自己提供的信息不够全面,有点模糊,教

7、师在 “2 的正上方”下面板书“模糊”两字)师:那么,现在蜘蛛的位置,准确清楚的信息,该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 研究一下。(学生有练习纸,纸上印好了带底边刻度的“墙 壁”,蜘蛛的位置是用一个小点表示的。学生或讨论,或 动手用尺量,很快达成一致,反馈得出“2的正上方1厘 米处”。教师利用课件演示尺的摆法量法,如图4再请 参与游戏的学生点出位置,学生一点就准)师:看来,要讲清蜘蛛现在的位置,需增加一个表示高度的条件“ 1 厘米 处”。这样的信息就“清楚”了。(教师在“ 2 的正上方 1 厘米”下面板书 “清楚”两字)师:用这样的方法,如果蜘蛛爬到这里,你会怎么说它的位置呢?( 5 的 上方 2 厘米

8、处,课件支撑)师:如果蜘蛛爬到了 1 的上方 3 厘米处,谁能上来点出它的位置吗?(一 学生上来上下、左右比划着点出了蜘蛛的位置,课件支撑)2. 变化形式,引学生主动“创造”。师:现在又来了一只蓝蜘蛛和一只黄蜘蛛,它们可要挑战一下大家的思维 了我们也要爬到这堵墙上,位置也都是在“几的上方几厘米处”。不过, 现在墙壁上没有尺了,你能在这堵墙上做些什么准备工作,我们一爬过去,你 就能快速地说出我们的位置呢?(布置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理解学生探究情况,然后组织展示反馈)生 1:我在墙壁的最左边也画了一条线段,标上数字表示高度,这样只要 竖着看、横着看,就能很容易看出蜘蛛的位置了。(如图 5)生 2

9、:我把这条线段上的每个点都往右边画条横线。(如图 6)师:你为什么这么画呢?生 2:这些线都表示高度,这样横过去看起来更容易。生 3:我既画了横的线,我还画了竖的线,这样看起来就更方便了。(如图 7)(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三幅图的联系和区别,感受第三幅图的“好处”。然后,在这幅图上,让蓝蜘蛛和黄蜘蛛模拟爬动,学生快速地说出位置)图5 图 6 图 73. 提升要求,让学生深入抽象。师:现在的方法能够清楚地表示出蜘蛛的位置了,不过,问题又来了 蜘蛛在一条线段上爬时,我们只要用一个数就能表示出它的位置,非常简洁, 现在蜘蛛的位置却都要用一句话来表示。看着现在这幅图,红蜘蛛在“ 2 的上 方 1 厘米处”

10、,如果我们也想用一种简洁的方法来表示(板书“简洁”两 字),你有什么好主意吗?(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巡视,指名部分学生将个性化的方法写在黑板上,如图 8,然后反馈,请学生逐一介绍想法)图8(注:图8 是笔者根据录像中学生的写法记录下来的)生 1:横 2 表示横的第二格对上去,高 1 表示高度 1 格。 师:只用了四个字,比原来简洁了。生 2:我两个箭头分别表示 2 对过去和 1 对过去的交叉点上。(很多学生 都认为很简洁)生 3:我把 1 写的小一点,说明它和 2 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它是表示高度 的。(生 4、生 5 与生 3 想法雷同,很多学生也都是类似的写法,因此都认为 这样的写法很简洁

11、)师:同学们创造的方法都很简洁,而且很有意思。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 是也有相同之处都用到了 2 和 1 两个数,而且两个数表示的意义不一样。 如果你是数学家,规定大家都用你的方法,也许这个方法就在全世界传播了。 而今天全世界通用的方法,实际上和你们想得差不多(在学生愤悱之际,教师板书“标准”的记法,并课件演示“列”与“行”的规定,引导学生理解2即代表在第二列上,1即代表在第1行上,列 与行的交点就是蜘蛛的位置。)师:像这样,用表示列与行的两个数组成的一对数,我们就把它叫做数 对。(告知读法,学生试读。以另两只蜘蛛的位置引导学生自己用数对表示, 校对写法,巩固读法)4. 介绍历史,带学生体验文化

12、。教师课件介绍笛卡尔看见蜘蛛爬动而发明坐标系及数对的传说,告知学生 “今天你们重走了数学家的发明之路”,让学生感知自己所经历的不平凡的 “再创造”过程。三、练习巩固,深刻体验1.联系生活,基础练习。(1)教室座位。利用教室中学生的座位,引导学生想自己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想同桌位置的数对,相互检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巩固对数对的掌 握。(2)五子棋。如图9,如果接下去黑棋下,下在哪 里? 吃一颗白棋,吃哪一颗? 白棋接着下,又下 哪里?在游戏活动中,引导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的简洁性, 体会到数对在生活中的应用(如棋谱)。图9(3)其它例子。(略)2.联系数学,提升思维笛卡尔发明的数对在数学中究竟有什么用?形了,从此打通了数与形之间的关系,这才是这个知识本质的价值所在。图 10课件逐步呈现图 10,引导学生发现两条线之所以不一样,与它们线上点的 数对特征紧密相关。因此,笛卡尔发明数对后,人们就可以用数来分析几何图【特别致谢】感谢潘小明老师在本课上所作过的研究(详见小学教学 2015 年第七八合期),使我从中受到启发;感谢浙派名师班学员听我试教后所 提出的宝贵建议,使我的设想能付诸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