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韩愈的“以文为诗”.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3076098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韩愈的“以文为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韩愈的“以文为诗”.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文题目作者论韩愈的“以文为诗”中唐时期,我国文坛上出现了一位关键性的领军人物。他的创作在引领了当时的文学风潮外,还沾溉一代宋诗,使宋人在唐人之后摆脱唐诗束缚扩展出一片诗坛新天地。而这位领军人物就是被后人称为韩昌黎的韩愈。韩愈,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曰“文”,又称韩文公。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的一生,无论是在政治、哲学,还是在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苏轼曾说他“文起八

2、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陈幼石.韩柳欧苏古文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1.(潮州韩文公庙碑),从文、道、忠、勇等方面概括韩愈一生的事业。而他的主要成就在于文学:一是领导了唐代中期的古文运动,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二是尝试并倡导“以文为诗”的诗歌创作手法。其中,尤以“以文为诗”最为引人注目。连史学家陈寅恪也不禁赞道:“既有诗之优美,复具文之流畅,韵散同体,诗文合一,不仅空前,恐亦绝后。” 郝润华.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J.首都师范大大学学报,2006(5):64.当然这种

3、创作倾向正是韩愈作为一位古文大家而具有的独特成就。因此,本文主要从文学背景、艺术特征两个角度来研究韩愈的“以文为诗”。一、“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古文”(专指秦汉散文)是出现于中唐时代散文的特有名称,是相对骈文而言。首先提出这一名称的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而这一文学运动的发生、发展都是适应社会发展与文学规律的,它是中唐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相互作用的产物。安史之乱之后,藩镇割据,统治者信佛侫道,更加重了社会的动荡不安。士人心态的主流已不是初盛唐时期的昂扬与奋发,文学的面貌也因此发生显著变化。面对复杂的政治社会形势,他们希望维护中央集权、振兴儒学,挽救时弊。众多士子中,韩愈以儒家的学术

4、视角,知识分子特有的政治嗅觉,探究中唐以后存在的诸多社会问题,以儒家入世进取的政治态度表达了治国安民的思想。肯定以儒家仁义道德为核心的封建等级秩序,是韩愈的“道”的真正内涵。那么怎样才能恢复儒家道统呢?韩愈继承荀卿、扬雄、刘勰以来,原道、宗经、征圣的传统观点,认为“道”是目的,“文”是手段;“道”是内容,“文”是形式,用“道”来充实“文”的内容,文、道合一而以道为主。因此,唯有推崇古文才能实现儒家道统的恢复。他说“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句读不类于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见,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 吕慧娟.刘波.卢达.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8:4

5、35.题欧阳生哀辞后)继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之后,韩愈正式提出“明辞以修道”的文学主张。在争臣论中指出:“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道,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人也。” 郝润华.韩愈“以文为诗”与唐代古文运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6(5):64.因为文章是思想的载体,古文更是承载了古代先贤耀眼神思的工具,这才提出学习先秦两汉古文的主张,严格规定“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非圣人之志不敢存” 霍松林.古代文论名篇详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47.(答李翊书)的学习标准。故而,韩愈推崇古文完全是为了宣扬儒家思想学说。这一点,韩愈门生李汉在唐吏

6、部侍郎昌黎先生韩愈文集序中概括为:“文者,贯道之器也。不深与斯道,有至焉者不也!” 同:64.由此可见,古文运动一开始就不是一种单纯的文学运动。它的首要任务就是改革文体,试图借助这种方式来复兴儒道,恢复散文宣扬正统思想的功能,以拯救处于风雨飘摇中的唐王朝,使唐代封建统治得以稳固,社会得以保持安定,是它的现实意义。所以,韩愈所提出的古文理论以及他所有的创作实践都是为恢复儒家道统服务的,这其中也包括了“以文为诗”的诗歌创作。韩愈约从二十五岁开始积极地提倡古文运动,并将之作为一生的事业来追求。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招后学”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卷五)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301

7、.(柳宗元答韦中立论道书),建立古文运动的作者队伍。正是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使他的锐意改革一扫魏晋南北朝华而不实的骈文风,使清新、深刻的散文创作成为了当时的文学潮流。并以此带动了一批古文作家,如李翱、樊宗师、孙樵等。美中不足的是,这些人虽然在古文创作方面都竭尽全力,但成就并不突出。他们的诗歌创作或失于文采,或失于情感,或流于艰涩,不仅未能为古文运动添砖加瓦,反而使它走向一条偏颇之路。在古文运动未能取得预定目标的情况下,韩愈开始积极提倡诗歌“以文为诗”的艺术手法。众所周知,诗歌是唐代最主要、最流行的文学样式整齐的音律便于吟咏,短小的篇幅利于背诵,瑰丽的意境令人神往。再加上唐代统治者以诗取士的科举制

8、度,更是让众多知识分子趋之若鹜。根据史料记载,整个社会阶层中不论是清高自诩的文人骚客、器宇轩昂的威武将军,还是地位卑微的小贩商户、醉生梦死的青楼女子,几乎人人都可以随口背诵几篇经典名作,甚至创作吟咏。可见,当时唐诗普及之广泛,相对于冗长、艰涩的古文来讲,自然更便于宣传道统思想。于是韩愈试图借助于这一为百姓所喜闻乐见的文学样式来推动古文创作,推崇了古文,也就等于宣传了“道统”。三十五岁之后,韩愈开始有意识地倡导将散文的句法、章法引入诗歌,将议论参入诗歌。如其名作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便是用了古文章法中“反客为主”的技巧,其他名作山石、石鼓歌、谁氏子等也都体现出古文章法。但韩愈不满于个人的实践,他更倾

9、向于集合他周围众多志同道合之士一起来以诗歌的形式宣传古文。如孟郊、樊宗师、贾岛、李贺等人,都在语言、形式、风格等方面与韩愈有一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他们的同声相应在当时造成了一定的声势。结合韩愈在人生后半段的诗歌创作来看,韩愈的“以文为诗”确实是以推崇古文为目的,间接宣扬儒家思想的道具。另外,他的动机还体现在“以文为诗”的艺术特征上。二、“以文为诗”的艺术特征“以文为诗”作为诗歌创作的一种艺术手法,始于古文大家韩愈。但第一次提出“以文为诗”这个词的则是宋代陈师道,他在后山诗话中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迨也。” 高玉

10、.“以文为诗”述评J.湖北民族学学报,2000(3):58.“以文为诗”的具体含义是什么,陈师道并没有明确地定义。到了严羽,这一概念才得到最完整的概括。沧浪诗话第五:“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近代诸公乃作奇特解会,遂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夫岂不公,终非古人之诗也。盖于一唱三叹之音,有所歉焉。且其作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者到何在,其末流甚者,叫噪怒张,殊乖忠厚之风,殆以骂詈为诗。诗而至此,可谓一厄也。” 夏传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篇今译M.天津:南开大学出

11、版社,1987:131.严羽是中国古代诗论大家,他不仅熟知宋诗,而且对唐诗有深厚的修养,沧浪诗话可以说就是在对比宋诗过程中,对唐诗创作经验作了比较系统的总结。严羽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就是对于“以文为诗”这一概念的较全面的概括。所谓“以文字为诗”,就是用散文的遣词造句、篇章结构之法作诗,使诗歌散文化;所谓“以才学为诗”,即在诗中表现出某种才气和学问;所谓“以议论为诗”,就是在诗中直接发表议论,从而阐明某种道理。不过本文结合古今学者之成果,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韩愈的“以文为诗”的艺术特征进行归纳总结:(一)文体交叉的拓展以散文的章法、句法、字法入诗,以赋为诗。诗歌在盛唐李白、杜

12、甫之际达到发展的最高峰,无论是诗歌形式的完善还是绚丽意境的营造,中唐诗人都无法企及前人。他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尴尬境遇,但他们都不甘居人后而力求有所突破,正所谓“诗到元和体变新”,创新成为当时诗坛的一股潮流。韩愈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开始了自己的诗歌探索之路。他试图改变诗歌在唐代已变得整齐规范、追求节奏和谐、句式整齐的外在形式,具体主要表现在章法、句法、字法上:1.诗歌章法的散文化在诗歌的章法上,将散文的谋篇、布局、结构方法都贯彻于具体创作中。钱钟书指出:“名家名篇,往往破体,而文体亦因以恢弘焉。” 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79:890.比如韩愈的石鼓歌,汪佑南在山泾草堂诗话中评价说:“

13、如许长篇,不明章法,妙处殊难领会。首段叙石鼓来历,次段写石鼓正面,三段从空中著笔作波澜,四段以感慨结。妙处全在三段凌空议论,无此即嫌平直,古诗章法通古文,观此益信。” 钱仲联集释.韩愈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804.又如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一诗,诗人采用了对歌的形式和赋体手法。就全诗而言,开头四句是个小序,后边是二人的对歌,中间插入“君歌声酸辞且苦,不能听终泪如雨”两句作为过渡,完全是一种散文的结构和写法,与其进学解一文颇为相似。此诗的主体部分是张署的歌,诗人采用铺排的写法,以时间为序,叙述贬谪过程和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全诗抑扬开阖,转折变化,章法波澜曲折,有一唱三叹之

14、妙;诗句力避排偶,语言古拗苍劲,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清方东树评道“一篇古文章法。前叙,中间以正意苦语重作宾,避实法也。收应起,笔力转换。” 钱仲联集释.韩愈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263.再如著名的山石,即采用一般山水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从行至山寺、所见景色、夜观壁画、铺床用斋、清晨离寺一直写到下山观感,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在韩愈以前,记游诗一般都是截取某一侧面,选取某一重点,因景抒情。而韩愈则汲取游记散文的特点,详记游踪,而诗意盎然。若按照时间顺序依次记述游踪,很容易写成流水账。但诗人手段高明,他像电影摄影师一样选好外景,让人物在前面活动,摄影机在后面推、拉、摇

15、、跟,一个画面接着一个画面,在读者眼前出现。同时,以色彩明暗浓淡的变化描绘诸多图景,如“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写出暮色中的“暗”;下两句“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栀子肥”写芭蕉与栀子花,又是暗色中的一“亮”色。又如“夜深静卧百虫绝,清月出岭光入扉”的明暗交错。全诗就在视觉感极炫目的连续图景中,给读者留下相当深的印象。清方东树评曰(昭昧詹言卷一二)“许多层事,只起四语了之。虽是顺叙,却一句一样境界,如展书画,触目通层在眼,何等笔力!五六句又以画,十句又一画,天明六句共一幅早行图画,收入议。从昨日追叙,夹叙夹写,情景如见,句法高古。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 钱仲联集释.韩愈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48.2.句法的参差错落在句法上,尽量避免对句与律句的使用,尤其长篇古体诗,往往通首散行,不用对仗,使诗歌松动变形,达到跌宕跳跃的艺术效果,进而使诗句可长可短,力求造成参差错落之美。如河之水二首寄子侄老成其二:“河之水,去悠悠。我不如,水东注。我有孤侄在海陬,三年不见兮使我生忧。日复日,夜复夜。三年不见汝,使我鬓发未老而先化。 河之水,悠悠去。我不如,水东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