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路功能路形式路发展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3075690 上传时间:2023-12-03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9.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路功能路形式路发展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环境路功能路形式路发展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路功能路形式路发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路功能路形式路发展(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路功能路形式路发展杭州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设计体会点滴(一) 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自2000 年 9 月建成并投入使用以来,已成功举办了多次大型比赛及 演唱活动。其落落大方、新颖独特的外观,气势恢宏的场地,良好的观演条件,均受到广大 市民的好评。对此,作为设计者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回顾一下设计历程,觉得有不少方 面值得总结。黄龙体育中心是浙江省政府经多年筹划,并于1994 年正式启动的大型体育设施,它位于杭 州市黄龙洞风景区以北,占地62hm2 .其中主体育场可容纳观众5.4万人,是体育中心规模 最大的单体,也是整个中心的首期工程。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是浙江省重点工程,它被要求作为除奥运

2、会主会场之外其他国内外重 大比赛的场地,内设400m跑道的国际标准田径场和足球场,同时还要考虑综合利用,即在 不影响比赛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建筑空间,以达到以场养场的目的。针对这样的设计要求, 我们制定了以下的设计指导方针“尊重环境,优化建筑功能,力求建筑形式有所创新,并为 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一、建筑环境的创造建筑是环境的一部分,只有将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有机结合,建筑才具有 生命力,建筑师的责任就是要创造环境,美化环境。这是笔者对建筑与环境关系的认识。 众所周知,环境的内涵是很丰富的,总的说来,它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杭州是一 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是著名风景旅游城市”,这句话其实就反

3、映了杭州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状 况。在此我们着重谈一下自然环境,城市中的每一幢建筑物首先是小区次环境的一个部分, 许多的小区次环境组成了城市大环境。建筑单体对环境影响的大小取决于它自身的功能、规 模等内容。拿黄龙体育中心主体育场来说,由于它规模较大,可容纳 5 万多人,这就决定了 它是整个体育中心的主角,同时对整座城市的交通环境、景观也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交通环境方面,由于体育中心东面为城市中心区,大量的车流从曙光路、天目山路上通过。 为有利于车流、人流的合理集散,我们将主体育场的主入口设于黄龙路即教工路南端延伸段 上,由于大型活动、比赛人流集散的特点是流量大、时间短,这就要求在主体育场与城市干

4、道之间有必要设“缓冲区”,以防止体育场的大量车流、人流对周边道路造成严重冲击,导致 城市局部交通的瘫痪。为此,我们在主体育场外围设有30m宽的环道,在环道与城市道路 之间设有数条20-30m宽的放射形道路,还在体育场东侧设一个主入口广场面积为1.1万m2。 大量的人流通过这些“缓冲区”有序而快捷地“消化”到城市道路之中。城市景观方面,由于体育场规模较大,体量自然也较大,加上建筑结构采用双塔斜拉空间网 壳的形式体育场的南北两端分别设置一座吊塔,为确保在西湖景区内看不到体育场的双 塔,即在西湖景区由南向北看,双塔不突破保山轮廓线,通过电脑辅助景观分析,最终确认 双塔高度为85m,这样不会使双塔在保

5、山冒顶”。小区景观方面,我们在体育中心总体布局设计中既强调体育中心的整体效果,又突出体育场 的主角地位,采用开放式的布局方式,使体育场的主体形象展现在城市主要干道曙光路和黄 龙路旁,且以其他场馆作背景。从外部看整个体育中心的形象比较完整,群体空间效果较好, 在体育中心内部环道,则可以欣赏到体育中心内的丰富景观,可谓步移景异。遗憾的是由于 经济上的原因,业主在体育中心曙光路一侧,改变了大片绿地的总体环境,兴建了以“五环” 命名的各类设施,遮挡了主体建筑的景观,致使环境杂乱无序,受到包括建筑、规划专家及 各界人士的批评。为避免主体育场由于体量过大而造成与周边建筑尺度的不协调,我们在主体育场外环道与

6、体 育场之间设置了 15m宽、5m高的绿化坡道与观众大踏步坡度一致且合为一体,从而削弱了 建筑物的竖向体量感。同时,在建筑立面的处理上,尽量采用化整为零的手法,使立面分格 尺度在确保整体感的基础上,与周边建筑尺度保持和谐。二、建筑功能的优化建筑是社会生活的载体,而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说到底建筑就是为人 服务的场所。所以在设计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人为本,处处体现对人的关怀。这就要求 我们在设计中细化、优化使用功能。在体育场的设计中,观众流线组织、视线设计及观演的舒适度都是很重要的。首先要考虑的 是观众流线组织,要让 5 万多人在较短的时间内进出体育场,又要避开运动员、工作人员流 线。经过分析,我们采取了将观众休息平台抬高的做法,即观众通过室外大踏步直接上至休 息平台,休息平台围绕体育场四周。我们将看台分为上、下两层,且上、下层看台观众座位 几乎相等,观众通过休息平台下至一层看台或上至二层看台。而56 个包厢就设计在一层看 台的最高一级,与休息平台的标高一致。这种方式对观众的疏散是比较有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