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306781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精品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精品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精品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精品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地理人教版必修2备课资料 第一章第二节人口的空间变化 Word版含解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理精品教学资料 2019.5备课资料黄河中下游平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国人口最初生活和繁衍于这一片地区。从秦汉时期开始,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原因,我国人口频繁地迁移,由黄河中下游平原向四周扩散,特别是向南方的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扩散,从而使人口逐步扩散到我国的每一个地区。据我国地理学家胡焕庸教授估计,由“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大迁移,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口地理分布的格局,使南方人口第一次超过了北方地区,中国人口地理分区的中心首次由黄河流域移到了长江流域。引起我国历史上人口迁移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直接的原因是移民支边、战争和自然灾害。历史上,每当我国北方地区发生一次战乱或者灾荒,就会引起一

2、次较大规模的人口南迁。一、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人口迁移这一时期,由于实行计划经济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加上政策不允许农村居民迁入城市,我国的人口迁移和流动数量较少。从规模上看,一般认为这一时期我国人口迁移规模较小,频率比较低。据统计,从1954年到1984年,跨越乡镇及城市办理迁移手续的迁移人口为5.94亿人,平均每年在1900万人以上。人口迁移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见下表)。19541984年我国人口迁移的三个阶段阶段总迁移量年均迁移量1954960年活跃时期1.958亿2797万19611976年低潮时期2.548亿1593万19771984年回升时期1.437亿1796万从

3、迁移方向上看,这一时期我国人口净迁出地区主要是辽宁、山东、上海和四川等省市,西藏为迁出和迁入持平的地区,其余地区为人口净迁入地区。人口迁移主要有以下几种:(1)安置失业人员和闲散劳动力的人口迁移;(2)支援新开发工业基地建设的人口迁移;(3)移民垦荒支援边疆建设农林牧业新基地的人口迁移;(4)高等学校搬迁、招生和分配的人口迁移;(5)新修水利和水库库区移民而引起的人口迁移;(6)压缩城市人口规模而引起的人口迁移;(7)少量的自发迁移。总的来说,这一时期人口迁移受国家政策和户籍管理制度的控制较多,而自发人口迁移和流动相对较少(见下表)。19541984年我国省际人口迁移情况净迁出地区辽宁、山东、

4、上海和四川迁出、迁入平衡地区西藏净迁入地区内蒙古、河北、山西、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云南、贵州、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河南、广西注:表中未反映我国台湾省的情况。现海南省、重庆市的人口迁移分别包含在广东省、四川省之中。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人口迁移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人口迁移日趋活跃,其特点主要表现为流动人口的大量增加。1984年,中央放松了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尤其是中小城镇的控制,当年全国流动人口就达到2000多万。自此以后,流动人口数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从方向上看,这一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一是从农村到城市,二是从内地省、自治区

5、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地区。与以前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主要受国家政策的影响不同,这一时期人口流动主要是自发性的,迁移和流动人口外出的主要目的是务工和经商。但是,这一时期因学习、培训和分配工作的迁移人数也逐步增多。变化较大的还有一点,原先有些人口迁移的净迁出地区,开始变为净迁入地区,例如上海市。80年代出现大规模流动人口的原因:第一,我国是一个人口多、耕地少的国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长期处于潜在的剩余状态。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农业中大批潜在的剩余劳动力,他们迫切要求进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据估计,1984年我国共有9785万剩余劳动力,1994年这一数字达到2亿人,到2000年进一步增长到3亿人。农村经济体制

6、改革以前,一方面由于户籍制度和其他政策,隔绝了农村和城市之间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农村人口被牢牢地限制在有限的土地上;另一方面,农村过低的劳动生产率,使农村无法向城市提供充足的生活资料,农民即使进入城市,也无法获得必需的生活资料,因而为数巨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得不长期掩藏在低效益的农村集体经济之中。70年代后期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一方面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农业能够为城市和工业提供足够的生产和生活资料,也使80年代中期国家放松对农民进城的限制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农民成为相对“自由”的劳动力,不像过去受到农村集体的限制,从而在源头上消除了流动

7、的障碍。同时,由于农村经济已无力为众多的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因而进入城镇几乎是农民的必然选择。第二,1984年推出的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的政策,为我国流动人口的大量涌现提供了契机。1984年10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规定:除县城以外的各类县镇、乡镇、集镇,包括建制镇和非建制镇,全部对农民开放。迁移人口须在集镇内有固定职业,或者有一定的经营能力,可以在镇内务工、经商、办服务业;人口迁移后应在公安部门落常住户口,并进入非农业人口的统计范围;迁移人口的口粮自理,但可凭有关部门发放的加价粮油供应证到粮食部门购买。虽然这项政策对农村人口进入城市仍然有种种限定,但是这是在多年严

8、格限制后第一次对农村人口进入城镇敞开了一条门缝。从此,农村人口进城便一发而不可收了。8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城市各项社会体制的改革也不断展开。特别是城市粮油和副食品供应制度的改革,生活资料供应的放开,使农民进入城镇以后能够购买到他们所需的生活资料,而不再受各种供应票(券)的限制。这种变化,从人口流动的接纳地(城镇)方面,部分地消除了人口流动的障碍,从而使我国的人口流动在80年代中期以后迅猛增长起来。第三,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是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最根本原因。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城市、轻农村的发展政策,使得城乡之间长期存在着较大的经济差异。70年代末和80

9、年代初,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热情,大大地刺激了农村经济的增长,同时国家提高了对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这些曾经使农民的收入有过较大幅度的增长,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一度缩小。1985年以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力度加大,经济发展速度加快,而农业由于生产资料涨价,工农业产品价格差距扩大等原因,发展相对比较慢,使得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不仅恢复到了改革以前的高水平,而且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另外,不同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以农民收入为例,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中、东部地区农民收入高于西部地区的情况。80年代中期以后,东部地区收入增长的速度大大高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使地区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

10、扩大。农民平均收入最高的上海市与收入最低的甘肃省相比,差距由80年代初期的2.69倍扩大到90年代中期的5倍以上。三、配套措施到位改革才能成功从广东看全国户口迁移制度的改革形成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户口迁移制度,具有历史的意义与局限性。在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一周,广东省开始了以消除户口的城乡区别,改变城市人口调控机制为核心的新一轮户籍制度改革。从广东本次以户口迁移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可以看出全国户口迁移制度改革的一些趋势与问题。与国际接轨要求中国尽快走向世界,广东应当走快些,也有条件走得快些广东的这一轮户籍制度改革,首先是正当其时:中国加人WTO后,连外国人都将获得中国的国民待遇,中国人再

11、也不好按城市户口、乡村户口之类分三六九等不同对待。其次,广东的改革有多方面的进步意义:第一,由城市“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本地区的综合承受能力,科学制定人口发展规划”,比由国家、省统一下达城市人口规模控制指标要进步;第二,“大城市准人条件相对高一些,中小城市和城镇依次放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化发展步伐应当更快一些的调控格局,比“一刀切”的农转非指标、城市化速度要进步得多;第三,以准入条件取代指标控制,使户口迁移调控由主要依靠行政审批向真正依法调控转变,更具有根本变革的意义。再次,这一改革将使广东继续引领开放、改革、发展的潮流,广泛招徕国内外的人才、资金、技术,极大促进、有力推动广东社会经

12、济文化的健康运行与快速发展。比较而言,开放程度不够或发展水平不高的地区,户口迁移改革的力度只能小些,而户口广东的户籍制度改革,要害不是城市人口规模如何控制.而是不再按城乡划分户口性质: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取消农业、非农业等户口性质区别,统称为居民户口。但是,这一改革能否切实推行,主要问题不在户籍制度、户口迁移制度,不在公安机关,关键要看相关制度、相关部门是否能配套改革。只有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各方面真的一视同仁,不分地区、不分户口性质,才能真正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如果各部门仍然按居住地区别对待,“统称居民户口”的改革就成了一句笑话、一场游戏。反过来,如果相关方面顺应形势及时改革,不

13、再只管本地人不管外地人、只招城市人不招农村人,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就没什么区别,户籍登记管理制度改革才具有实际意义。划分城市、乡村户口并将其作为短缺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管理的基础,使社会众多矛盾集中于户口迁移制度,公众看到“户口”限制了自己的方方面面,却忘了“户口,背后的诸多决定因素和关键部门。打破城乡二元经济格局非常必要、迫在眉睫,但这不是一个单纯的户口迁移问题,更不是户籍登记管理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各方面的社会管理体制问题。不从背后的这些制度逐个改起,却希望通过户口迁移制度一次、几次改革来解决所有问题,是一个无法变成现实的美丽错误。开放程度、改革力度和发展水平,决定户口迁移制度改革的

14、进程反城市化的户口迁移政策,是新中国建国初期应对特定环境的不得已措施:面对包围、封锁与干涉,国家的战略抉择只能是先国计后民生、先生产后生活、先城市后农村,只能集中人财物力尽快富国强兵.因而无法快速建设城市以接纳进城农民。这种户口迁移调控制度,以“统购统销”为基础,形成于短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经济体制。进人市场经济时期后,这种制度的弊病日见显现:从政治上讲,大中小城市、城市与乡村等级森严、相互隔绝,不符合工农联盟的国家体制和逐步缩,Jx512农差别、城乡差别的基本方向,还因为主要采用“政策当家”的行政审批方式而产生腐败;从经济上看,这种制度促成并保护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经济格局,以牺牲发展速度与效益换

15、取社会稳定,违背了个人意愿、阻碍了社会进步,从而在根本上影响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户口迁移调控制度的改变,需要上层建筑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变,需要生产关系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需要生产力从短缺经济向相对过剩经济转变。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与发展,这三方面条件先后具备,因而,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尤其是户口迁移制度的根本改革,时机已经基本成熟。说“基本成熟”而不是完全成熟,是地区发展不平衡这一根本国情所决定的。以控制人口入城为特征、适合城乡二元经济格局的旧的户口迁移制度,其改革的进程不决定于自身,而决定于社会的开放程度、改革力度与发展速度:像广东这样的开放程度高、

16、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的沿海各省市,户口迁移改革就可以内容广泛些、方式多样些、力度大些、速度快些,而内地省市,尤其是西部省区,则可以因地制宜,相对慢些。迁移改革的深化,呼唤宪法确认迁徙自由;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是依法科学强化中国的户口迁移制度改革,从引进人才、引进技术与资金开始,却必须以稳妥而快速地解决数亿乡村人口的城市化、非农化这一世纪难题为结束;从行政审批的“放开、搞活”开始,却必须以按照市场经济规则依法规范人口迁移来结束。从这一点说,户口迁移制度改革进入了集中攻关时期,再也不能缺乏目标定向地临时应对、局部运作,而应当在全面研究现实问题与原因的基础上,整体确定改革的目标、步骤、方式和方法。1986年11月我就在全国治安学术会上呼吁迁徙自由,1989年以后更是多次公开撰文呼吁,现在,我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