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于安乐教案.docx

上传人:cl****1 文档编号:56300130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6.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于忧患于安乐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于安乐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于安乐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生于忧患于安乐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于忧患于安乐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于忧患于安乐教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案教学目标: 1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2把握一些字词的特殊用法,并准确翻译课文。3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4体会本文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教学重点与难点:理解逆境成才的道理,学习本文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教学媒体:电子白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在患难中矢志不渝,“苦心人,终不负,三千越甲终灭吴”。然而在此以后,“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沉溺于安乐中的越王重蹈覆辙。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2、朗读

2、课文,引导学生跟读,自由朗读,尤其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提醒学生注意: (1) 读准下列字音:傅说 胶鬲 法家 拂士 曾益 (2) 注意句子的节奏,如: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3、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A、将学生分成八人一组,试疏通文意,合作探究,交流疑难词句,力求学生自己通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以锻炼他们的自学和合作能力。 每组出两名代表,一读一译,教师针对相关问题,作适当指导。特别注意通假字及使动用法。译文:舜从田间被尧起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用,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任用,孙叔敖从隐居

3、海边被选拔,百里奚从市场被赎回并被任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些)用来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绪阻塞,这样以后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吟咏叹息之气发于声音,然后才能想明白。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与之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样以后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衰亡。 4、再读课文,引导学生分析探讨问题理解

4、文章内容。(屏幕出示下列问题) (1) 本文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六位圣贤从卑微困穷而成为名垂青史的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推出如下道理:一个人要有所成就,必然会经受种种磨难,只有这样,才能有所作为。 (2)本文除了举例论证外,还用了什么方法论证了这一道理?怎样论证的?(问题有难度,学生讨论回答,锻炼合作、思维及表达能力,尤其对优秀生有所提高) 明确:还善于从个别到一般,讲道理分析。正反两方面对比分析论证磨练的必要性:作者摆事实:“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正面阐述即使作为一般人,也需要在困境中磨练。内部无法家拂士,外无

5、敌国外患,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这是从反面论证。文章通过两方面论述,水到渠成,得出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5、 教师引导,学生自行疏通文章脉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全文共两部分。第一部分 第1层:列举古代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举例论证) 这些事例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 第2层:归纳概括第一段的事例。阐述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第二部分 第1层:从个人和国家的角度进一步阐发上述结论。(正面)和(反面)第2层: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总结: 这篇文章由个人推及国家,论述了忧患的重要性。忧患使人生存发展,使国家强大,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告诉我们逆境出人才的

6、道理。7、拓展延伸: (1) 文中提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请查找相关资料,补充些例子,说说你的看法。 (2) 本文告诉我们“逆境成才”的道理,那么顺境能成才吗?联系生活实际谈谈。8、作业布置: (1)、课后练习二、三 (2)、背诵孟子两章 板书设计列举事实: 六位历史人物-(归纳)-逆境出人才 个人-处忧患,能进取正反论证 国家-处安乐,国恒亡结 论: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教学反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课是九年级下册孟子两章中的第二章,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本文篇幅短小,逻辑性强,观点鲜明,多种论证方法并用且论证充分有力,经典名句随处可见,尤长于譬喻,用形象化的

7、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这节课是一节公开课,或许准备略显充足一些。从本节课教学过程来看,有收获也有不足: 1本节课体现了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尝试了餐桌式教学。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合作交流,使许多不能解答的问题得到了解答,使许多没有把握的问题在通过合作探究得以解决从而带来了自信。这样老师轻松,学生充实而又有乐趣。 2“质疑探疑合作解疑”贯穿教学始终。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讨问题,真正感受到求知的乐趣。 3在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的同时,还突出了文言文教学“以读为本”的教学宗旨,读贯穿整个教学中,且形式多样,有吟读、有研读、有赏读,还有范读、齐读、对读在读中赏美点,在读中研难题,在读中获知识,在读中明道理。所以本节课,“读”成为一大亮点。存在不足的是:由于是公开课,或多或少显得有些紧张,致使某些教学能力未能发挥。对学生的发言缺少鼓励、肯定,应给予适当的评价,让学生树立信心,使他们在课堂上乐于展示自我风采。课文内的文言文知识点没有系统归纳,使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和把握。课件的制作显得有些冗杂,可以精简一些。另外幻灯片多而杂,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最后,教学信息技术不能充分利用。以上内容都值得我个人好好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