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 书 散 论---从社会学角度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999828 上传时间:2023-11-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隶 书 散 论---从社会学角度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隶 书 散 论---从社会学角度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隶 书 散 论---从社会学角度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隶 书 散 论---从社会学角度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隶 书 散 论---从社会学角度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隶 书 散 论---从社会学角度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隶 书 散 论---从社会学角度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隶 书 散 论-从社会学角度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沈洁清【内容提要】隶书上承篆书之遗脉,下启楷书之源流,它的出现,无论从文字角度还是书法角度来讲,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在以往对隶书的研究中,人们多从艺术的角度去考察和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以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去臆测古人,其中多有牵强附会之嫌。一定的时代有其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精神需要,才产生运用这一物质条件的技术和以之进行创造的艺术。我们知道,在纸尚未发明和使用的中国古代,书写材料是竹木简牍,其特殊的物性和形制及实用的需要,促成了笔画平直、字形扁方的隶书的形成。或可推测,中国传统的自上而下、由右及左的汉字书写格式,与简册的形制有着必然的联

2、系。另外,汉隶的笔画、字形特征及书写格式,一方面是因为书写材料及书写习惯使然,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这一时期的审美倾向。在对汉代的美术、建筑及书法等艺术进行比较时发现,它们在造型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其表现手法如出一辄。如汉画像上神怪背上的双翼;建筑物上那微微上翘的飞檐及汉隶中那极富动感的波挑。这些形象同时出现在汉代,决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当时人们的审美理想在艺术活动中的真实反映。 在汉字的发展史上,如果将殷商甲骨文直至秦小篆都归于篆书系统的古文字,那么,汉隶一直到今天使用的楷书,都属于今文字的范畴。隶书上承篆书之遗脉,下启楷书之源流。从这一点看,作为隶书无论是从文字角度,还是从书法角度,它的出现

3、,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对文字及书法发展的意义极为重要。因有汉隶的结体及折笔、方笔、侧锋的诞生,才蕴育出后来的草书、楷书、行书,它可算是源头。隶书,由篆书蜕变而来,是篆书的草写,其孕育于战国,产生于秦,发展于汉。至东汉,饰以极富装饰意味的波挑,完全摆脱了篆书的结构及用笔,其本身的特点日臻完善而确立了正体字的地位。我们知道,隶书的鼎盛时期是在东汉,但东汉的隶书是以纯实用为目的的创造,先人们并无十分用意去赋予它以艺术的性质,至于隶书的艺术生,只是它的副产品。在以往对隶书的研究中,人们多从艺术的角度去考察的探究隶书的发展规律及美学特征,以现代人的审美意趣去臆测古人。其中,多有牵强附会之嫌。艺术,是一种

4、文化现象。只有将它放在文化的大背景中去释读,方能得其真谛。否则,就难以把握它的美学特征和文化内涵,就难以对它作出切合实际的评价。基于此,我不揣浅陋,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隶书的形成与发展规律及其美学特征,作一番尽可能贴近史实的探究。以期对隶书有一个客观的、理发性的认识和深刻的了解,并裨益于对中国书法及传统文化的研究。因才学所限,谬误之处,恳请方家指正。一 化曲为直、缜密方折的笔画形态笔画,是构成汉字形体的各种点、线样式的总称。汉字就是靠笔画的形状、数量、长短和位置的不同而区别的,它是组成汉字字形最基本的元素。作为汉字,它的线条具有形态差别而形成笔画系统,是隶变后汉字的特色之一。我们知道,一般的拼音文

5、字所构成的线条是不存在形态差异的,汉字在隶变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字体也大致如此。这种无形态差异的线条所构成的文字,无论其线条的空间组合构成如何美妙,也只能是一种具有装饰意味的字形构成,而不是书法。因为它无法以点、线的变化运动构成一种具有形体美和动态美的图式,使文字的书写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汉字是由图画文字发展而来的。唐兰先生说:“文字本于图画,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读出来的图画,但图画却不能读。”远古先哲们以本能的意识,“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开始了象征符号的创造。至“仓颉见鸟兽蹄之迹,知分明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其“依类象形,故谓

6、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汉字这种“观物取象”的结构化过程,在殷商甲骨文及金文中还保留着不少图画文字的遗迹。它们或是直接摹写客体以象其形,或是以图形的组合而见其意,其文字形体依客观事物之外形, 以概括性的线条取象构形, 具有较强的图画性。随着文字使用的进一步成熟和体系化,原有的表现外物美的因素在逐渐消退,汉字汉字结构摆脱了直接体现自然形体美的原始要求,可以说,汉字的发展史是图画文字的象形、象意特征逐渐退化的历史,这种退化,使得汉字的图画性逐渐减弱,符号性逐渐增强。早期的汉字,由于来源于图画,其字形除了由线条构成,还包含了许多块面状的部分。即使是线条笔画,也往往随着客体的外形而作各种曲折蜿

7、转状的笔画,此即许慎所谓的“依类象形”、“随体诘诎”。由于这种块状笔画及屈曲婉转的笔画很难涂写,随着汉字的演变,这类笔画渐趋线条化和平直化。例如: 从上表的文字变化看,汉字的块状笔画线条化和诘屈笔画的平直化,使得汉字依类象形的图画性逐渐消退,符号性逐渐增强,这是汉字演变的重要过程。从此,汉字不再是画成的,而是写成的了。在这里,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块状笔画形态的汉字和笔画线条化的汉字是处于同一时期的,只因文字的用途及刻铸材料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形态及风格。我们知道,迄今所知最古老的明确用于记载历史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及青铜器铭文。古代称铜为“金”,故青铜器文字一般通称为“金文”。金文是商代最正规的文

8、字,由于它是刻铸于十分庄重的祭祀礼器上,因而所刻铸的文字应是当时规范的“正体”,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加之金文是先将文字刻在用于铸造青铜器的泥制坯范之上,泥板易于刻画和修饰,故金文比较圆润浑厚、字形规范整齐。而甲骨文是日常使用的占卜文字,加之龟甲兽骨坚硬,不易刻画,故其字体笔画瘦硬简率,凡文中呈块状的笔画都改成外廓式的单线条。例如: 在商代文字中,金文是当时的“正体”而甲骨文则是当时的“草体”或称之为“俗体”。而这两者的区别,就像我们今天的“印刷体”与日常的“手写体”的不同一样。过去,人们习惯把金文看作是由甲骨文发展而成的字体,显然是不合实际的。文字,作为语言“传于异地,留于异时”的载体,它是以实

9、用为第一目的的。所以,人们对文字的要求,都是在规范易识的基础上的简单、快捷。在汉字的发展过程中,人们为了适应由于社会发展而引起的思维的复杂和概念的丰富,汉字出现了繁化;同时,又由于人事交往的日趋频繁而要求思想交流的便利和快捷,汉字又出现了简化。但在汉字结构的整体发展来说,简化是文字发展的主导趋势。每一个时代的文字,都有用于庄重场合的规范标准的“正体”和用于日常的简捷流便的“俗体”两种字体。在文字的发展过程中,“俗体”不断对“正体”进行简化,以适应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同样,作为规范标准的“正体”,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吸收“俗体”中的简便成分并加以规范,而成为新的“正体”。作为社会实践的工具和产

10、物的文字,它的发展,正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而发展演变的。作为汉代流行的标准字体隶书,关于它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的归于某一人的创造;有的则作望文生义的猜测。其实,隶书的起源,早在篆书时代,作为篆书的一种日常使用便于书写的简化字体草篆,已经孕育了隶书的萌芽。甚至可以说,作为由简捷流便的“俗体”经过规范而演变成的隶书,其平直方折的笔画特征及因断笔而形成的笔画系统,早在殷商的甲骨文时代,就已初露端倪了,这决不是盲目的主观臆测。甲骨文由于材料的限制,块状笔画及屈曲圆转的笔画极难完成,故代之以简捷的轮廓线条和较为平直的线条,使文字“以趋约易,便于书写”。可以说,后世用于日常书写的“俗体”,都是殷商甲骨文

11、的滥觞。隶书前的古文字都是以曲线构形以象实物之形,而这种写实性的曲线虽经小篆改为圆润的线条,但这种笔笔中锋、循规蹈矩、圆转往来的书写方法,总不适合疾速书写的要求。文字的书写,首先是以实用为目的的。其字形、笔画形态等,皆因书写材料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从文字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如甲骨文,由于受工具(主要是刀)和材料(龟甲、兽骨)物性的限制,笔画多方直简率。随着毛笔的产生及竹木简牍的使用,汉字在字形及笔画形态上出现了新的生机。由于毛笔柔软而极富弹性,使得由这种工具所写出的线条具有极强的可塑性。加之人们用于日常书写的材料是竹木简牍,这种狭长的材料不适宜于篆书那种线条圆润均匀、循规蹈矩、笔画连接自然浑

12、成而不露痕迹的书写。于是,人们在日常的书写中,为了简便快捷,在保持字形基本结构的同时,往往将篆书圆转屈曲的笔画改为方折平直的笔画,同时,还改变了篆书的笔顺,将原来的一笔分解成若干笔。这样一来,使得汉字的书写彻底摆脱了“描绘”,而成为符号的书写。在用笔上,一改篆书圆起圆收的封闭式用笔,其点画的挥运,随势而出,依势而收,“八面出锋”,大大丰富了笔法及笔画的形态,使得汉字实用书写的线条向书法的线条转化成为可能。作为汉字实用书写的线条,其价值仅仅在于完成一个信息符号,以使信息的交流准确无误。而书法的线条,必须具有美学品格,必须在丰富多彩的变化中传达出丰富的美感。技法中所强调的中锋、侧锋、藏锋、露锋,以

13、及圆转方折、提按顿挫、疾徐使转等,归结一点,便是为了创造美的线条。在书法形式的诸种要素中,线条的重要性不容置疑。古人对执笔、运笔方法为何如此重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用笔的直接结果是线条的质量,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线条的成败。可以说,没有隶书在笔法上的创新和突破,就不可能有后世丰富的笔法和由此而产生的丰富美感的线条,以及后来的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汉字的书写一旦缺少这诸多条件,也就失去了作为艺术应具备的特性。波磔是隶书的重要特征。由于当时的书写材料是竹木简牍,简牍极窄,为便于阅读与携带,一方面要尽可能把字写得大些和多些,还要清晰疏朗,所以,只有将字形写成扁平状。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汉字的笔

14、画必须向左右两侧伸展,在最小的空间内获得最大的视觉效果。加上简率流便的用笔,促成了波磔笔法的形成。随着隶书的不断成熟,人们在对这种简捷流便的字体进行整理而使之趋于规范的同时,又有意地对这种笔法加以夸张和美饰,从而形成了隶书特有的笔画特征。二 横向取势、字形扁方的形体特征汉字在经历了隶变之后,其字形构成的线条发生了本质上的变化。它一改篆书圆转往来、均匀规整的单一线条,形成了具有形态差异的笔画系统。笔画形态的多样,大大增强了汉字形体的可塑性和丰富性,使得汉字形体呈现极其丰富的视觉形象而成为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成为可能。笔画,只是汉字构形的基本元素。若离开笔画之间的空间组合,单纯的笔画形态之

15、美是毫无意义的。这就象音乐中的音符,只有当音符按一定的旋律和节奏作各种形式的排列组合时,那些孤立的音符才具有了自身的意义。书法也同样如此,作为汉字构形的基本元素笔画,只有当它按照各种不同的组合方式进行空间组合而构成一定的造型效果时,笔画才会显出它特有的艺术价值。一种文字的结构方式及表意方式,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汉字源于象形文字。这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字发展中也是普遍存在的,但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其造字方法无法适应由于社会的发展而引起的思维的复杂和概念的丰富的要求,以及对这些概念的表述。从而抛弃象形文字而改用表音方式的拼音文字。唯独我们中华民族,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将象形文字发展为一种方块

16、的表意文字。而这思维方式和特点,在汉字构形中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汉字的二合建构。远古的先哲们在象形汉字的表意过程中,为了克服“画成其物”的局限性,早已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对物象进行分析,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和意义要素的组合,设计汉字的结构。每一个字的构形,都是造字者看待事物的一种样式,或者说是对事物内在逻辑的一种理解。而这种样式和理解,基本上是以二合建构为基础的,也就是说,象形汉字的孳乳,是一个由“一”到“二”的过程,由单体到合体的过程。而这种“二合建构”的构字方式及汉字书写形式的结构平衡意识,形成了汉字构形的方块特征。在各种书体中,隶书的字形取势是最为独特的。篆书、楷书、行书、草书等书体的字形取势皆取纵势,唯独隶书字形扁方取横势。笔者以为,隶书的这种字形取势,与当时书写材料的形制及人们的审美心理有关。文字,作为语言的物质形式,它的传播必凭借一定的物质材料方得以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