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姆定律》导学案(1)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2980112 上传时间:2023-03-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欧姆定律》导学案(1)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欧姆定律》导学案(1)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欧姆定律》导学案(1)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欧姆定律》导学案(1)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欧姆定律》导学案(1)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欧姆定律》导学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欧姆定律》导学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 欧姆定律一、欧姆定律得来1、预习自学(1)(1)你能分别回忆出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吗?(2)如果将这两个规律总结、合并到一起,你能得到什么结论?2、知识点(1)(1)通过导体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 ,与导体的电阻成 。(2)上述结论就是著名的 定律二、认识欧姆定律1、预习自学(2)(1)你能根据欧姆定律的内容得到欧姆定律公式吗?(2)你知道欧姆定律有哪些适用条件吗?2、知识点(2)(1)对欧姆定律的理解:某导体中的电流,与 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 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计算公式及变形公式 (3)计算单位:在计算中,U 的单位用 , I 的单位用 ,R 的单位用 。典例解读考查角

2、度l:欧姆定律的理解(易错点、拓展点)【例1-1】某一导体两端电压为3V,通过它的电流是0.5A,则此导体的电阻是_,如果在此导体两端不加电压,则它的电阻是_,通过它的电流是 A。 1-1根据欧姆定律公式,I=U/R可变形得到R=U/I,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B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中的电流成正比C当导体两端的电压为零时,导体的电阻也为零D导体电阻的大小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导体的电流无关考查角度2:欧姆定律的简单计算 【例1-2-l】(计算评估题)有甲、乙两个电阻,甲电阻的阻值是20,两端的电压是2V,乙电阻的阻值是4,两端的电压是8V,小明同学计算甲电

3、阻中的电流时,列出如下过程I甲=U/R=8V/2=4A;请指出以上计算过程错在何处?并用正确的方法计算出甲、乙两电阻中通过的电流。 2-1.有的小汽车前排座位中安装有电加热器,其工作原理相当于如图所示的电路图,其中R1=12,R2=6,闭合开关后,通过R1的电流为2A,求: (1)R1两端的电压。(2)通过R2的电流。小红在计算时,列出如下过程。解:(1)R1丽端的电压:U1=I1R1=2 A12=24V。(2)由于R1和R2在同一电路中,因此通过R1的电流与通过R2的电流相等。I2=2A。判断小红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如果错误,请把正确的解题过程写出来。三、探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阻特点1、预

4、习自学(3)(1)你能回忆出“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吗?(2)如果将两个电阻串联起来,相当于影响因素中的哪个因素发生了变化?(3)如果将两个电阻并联起来,相当于影响因素中的哪个因素发生了变化?2、知识点(3)(1)电阻串联,相当于导体 发生了改变,串联后的总电阻比每一个串联电阻要 。(2)电阻并联,相当于导体 发生了改变,并联后的总电阻比每一个并联电阻要 。(3)串联电路电阻特点推导 并联电路电阻特点推导串联电路电压特点: 并联电路电流特点: 根据欧姆定律变形有: 根据欧姆定律变形有:串联电路电流特点: 并联电路电压特点:可化简为: 可化简为: 结论: 结论: 公式: 公式:考查角度3:对串联电

5、路、并联电路电阻特点的理解【例3-1-l】两个电阻并联起来相当于()A增大了电阻的横截面积B减小了电阻的横截面积C增大了电阻的长度 D减小了电阻的长度3-1-1.下列四对电阻并联,并联后等效电阻最小的是()A30 50B60 100C100 100D1 1000考查角度4:探究串联电路、并联电路电阻特点【例4-1-1】某小组同学在“比较并联电路的总电阻与各并联电阻的大小关系”时:(1)甲同学首先利用先前学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和控制变量法,提出一个比较方法:若两并联电阻的材料和长度都相同,将它们并联后,横截面积了,因此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阻值都(2)乙同学说:若并联的两电阻材料

6、和长度都不同,变量控制不住,怎么比较?不如“用电流表测电流”的方法进行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其实验过程如下:将手头仅有的阻值分别为R1为30欧、R2为60欧的两个电阻,按图1所示的电路图连接电路,断开电键S2闭合电键S1,发现电流表示数如图2(a)所示;接着同时闭合S2和S1,发现电流表示数如图2(b)所示;计算得出两电阻并联后,电路中的总电流增大了安,因此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阻值都 (3)之后丙同学说:实验只做了一次,结论可能不具普遍性能否利用先前学习得出的并联电路的电阻特性,证明它们的大小关系?证明如下:因此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任何一个并联电阻的阻值都 4-1-1.在“探究串联

7、电路电阻特点”时,各组同学先按图(a)测出R1和R2串联时电路中的电流值I,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的第五列中,然后将三个已知电阻R逐个接入电路中,替代串联电阻R1和R2,如图(b)所示,并将R的阻值和通过R的电流值I记录在下表的最后两列。组别序号R1/R2/I/AR/I/A第一组1550.62.52.42550.6100.63550.6150.4第二组45100.42.52.455100.4150.465100.4200.3第三组75150.3100.685150.3200.395150.3250.24 (1)观察分析下表中的数据可知:第一组、第二组、第三组中能作为串联电阻R1和R2总电阻R的阻值

8、分别是: ,理由是: (2)在第(1)题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串联电阻R1和R2,以及总电阻R总的大小关系,可得的结论是:在两个电阻串联的电路中,当电阻R1的阻值一定时, .拓展培优拓展角度1:欧姆定律的实际应用【例1】学习了电路后,小明设计了如下四个体重计原理图,你认为可行的是( )1 某物理科技小组设计了汽车有害尾气排放检测电路如图甲所示,R为气敏电阻,其阻值随有害尾气浓度变化的曲线如图乙所示,R0为定值电阻,电源电压恒定不变,当有害尾气浓度变大时,气敏电阻的阻值将 ,电压表的示数将 (均填“变大”“变小”或“不变”)。拓展角度2:串联电路电压分配与电阻的关系【例2】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

9、特点”实验中,某班级同学用电源、电键、若干已知阻值的电阻、一个电压表、一个电流表和若干根导线,按如图所示的电路分组进行实验实验中已得到串联电路电流规律表一组别R1/R2/U1/VU2/VU/V第一组55336第二组510246第三组5151.54.56 在探究串联电路电压特点时,将电压表分别接到AB、BC、AC处,测出电阻R1两端的电压U1、电阻R2两端的电压U2,以及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表一是每组记录的实验数据分析比较表一中的U1、U2和U的数据,可初步得到的结论是: 进一步分析比较表一中的U1和U2的比值与R1和R2的比值,可得到的结论是:在串联电路中, 2.小华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探究电

10、流与电阻的关系已知电源电压为6V,滑动变阻器R2的最大电阻为20,电阻R1为l0实验过程中,将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到某一位置时,读出电阻R1两端电压为4V,并读出了电流表此时的示数。紧接着小华想更换与电压表并联的电阻再做两次实验,可供选择的电阻有15、30、45和60各一个,为了保证实验成功,应选择的电阻是 和 拓展角度3:【例3】为了防止酒驾事故的出现,酒精测试仪已被广泛应用。交警使用的某型号酒精测试仪的工作原理如图所示。电源电压恒为8V,传感器电阻R2的电阻值随酒精气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酒精气体的浓度为0时,R2的电阻为60。使用前要通过调零旋钮(即滑动变阻器R1的滑片)时酒精测试仪进行调零

11、,此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 (1)电压表的示数为6V时,电流表的示数为多少? (2)电压表的示数为6V时,滑动变阻器R1的电阻值为多少? (3)调零后,R1的电阻保持不变。某驾驶员对着酒精测试仪吹气10s,若电流表的示数达到0.2A,表明驾驶员酒驾,此时电压表的示教为多少?检测过关A组:基础巩固训练l对欧姆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对某一段导体来说,导体中的电流跟两端的电压成正比 B在电压一定的条件下,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C导体中的电流跟两端的电压和电阻无关 D导体中电流的大小由两端的电压和电阻共同决定2着导体两端电压为6V时,通过导体的电流为1.2A,若导体两端的电

12、压变为12V,则导体的电阻为( ) A5欧 B10 C15 D无法确定3如右图所示,电路中电流为0.2A。如果给原来的电池再串联 一节相同电池,那么电路申的电流变为( ) A0.8 A B0.4 A C0.2 A D0.1 A4科学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执着的探究精神,德国物理学家_最先通过实验归纳出一段导体中电流跟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定量关系,即I=U/R,为了纪念他作出的杰出贡献,人们将他的名字命名为_的单位。5在如图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为6V,R1=4,闭合开关S后,电压表读数为2V,则电流表的示数为 A,电阻R2的阻值为_。 5题图 6题图6如图甲所示的电路图中,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闭合开关S后,当滑动变阻器滑片P向B移动时,电流表示数将_(填“变大”“不变”或“变小”),当滑片P在滑动变阻器的某位置时,电压表和电流表示数分别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