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977526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8.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讨会学习心得海城镇山门小学买德贵2013年6月20日我有幸参加了自治区组织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研 讨会”及教学观摩活动,聆听了李怀远、崔峦老师的讲座及王艳、姜俐冰等老师 展示的观摩课,收获颇多,尤其是她们对文本的深入理解的剖析, 给我留下了深 刻的印象。下面就谈谈我个人的一些心得体会吧。小学语文教材以单元的形式进行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特定的训练目标和训练 重点,而单元内不同课文又各显风格与特色,从而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学科逻辑结 构序列。因此打破传统的课课教学模式,从单元思想出发实施“单元整组教学” 应成为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单元整组教学”按从“整体感知”到“部

2、 分体验”再到“整体感悟”的模式进行设计,采用整组单元块状结构进行教学,为 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余地和空间。“单元整组教学”不是对单元进行简单的内容组合 ,而是重在“整体把握”, 即不仅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更要根据 不同单元的特点阐发文本内容、研究表达形式等 ,从而让单元整组教学的内涵和 价值真正得以实现。“整体感知”是在单元内容学习之前,进行单元“导读”。其具体操作为: 以单元开头的“导语言文字”为切入点,在教师带领下,学生通过听录音、看录 像、自己试读或同座互读互听等多种形式的活学习活动中心动,初步了解本单元内所有学习内容的大

3、意,初步感知单元专题的情感意识,孕育求知欲望;与此同 时,教师相机指导收集相关资料,为单课学习做准备。新课标明确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 素养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 学习方式的融合。遵循新课标的理念编写的人教版实验教科书着眼于全面提 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既重视对学生的文化熏陶和人文渗透一一为培养学生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更注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 平一一所选内容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利于“自主、合作、探究” 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同时,为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教材体系, 使教科书成为学 生

4、喜爱的学本,成为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范例。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 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有利条件。进行“单元整组教学”,旨在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学习资源,拓宽学习和运 用领域,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时空、教学方法的全面开放,使全体学生在相同或 不同学习内容、不同学习方法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和有机整合中开拓视野、熏 陶情感、发展思维;在不增加负担的前提下,使其获知数量和获知能力得到最优 增长,为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单元整组教学”是依据教材优势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与传统教学比较的基础上发现的一种有利开发课程资源、

5、有利提高学习效率,以学生发展为本,以 兴趣培养为基点,以扎实基础为主要任务,以启迪心智为原动力,以能力形成为 目标。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不能变, 尊重学生的年龄特 征和认知水平的客观现实。通过学习我深深感觉到,进行单元目标导向意义非凡:从整体入手感知单元, 可以让学生知道这个单元学什么,自己将要经历什么,兴趣点与疑惑点在哪里,可以结合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在一个相对大的范围内确定学习目标我们将“单元整体感知”独立成一个课时,导趣、导学、导读、导行,较大程度地激起了学 生的求知愿望,使学生树立了“主人翁”的学习精神。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我们以聊谈同一话题入手,以唤起学生的经验开始,

6、让说的、读的、写的都围绕这个话题展开,让个体的感受和体验贯穿始终。阅读 每一篇课文时,学生很自然地将自己的经历与作者的经历相联系,一边倾听作者的聊谈,一边为作者能够形象地表达经历而折服,自己想要去学习,想要去积累, 想要去更好地表达自己的经历。这种学习热情的驱动,使学生主动奔向想要追寻 的目标,更快乐、更有效、更坚决地投入学习。可以说学生求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充满问题的情境,教 师要在教材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设置认知冲突。让学生在冲突中由“无疑” 而“生疑”,由“有疑”而“释疑”,建构知识的“顺应”过程,并充分感受到 思维之趣。这只是我自己的一点认识,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继续摸索,找到更好的方式进行教学。南河小学:李万保2013年6月23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