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窗保温说明.docx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2965409 上传时间:2022-11-29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5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门窗保温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门窗保温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门窗保温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门窗保温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门窗保温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门窗保温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门窗保温说明.docx(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标准:GB/T 8484-2008 建筑外门窗保温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1. 检测装置环境套层保证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差小于1.0 K,与热箱外壁之间至少有500mm空间。热箱和冷箱热箱和冷箱的尺寸: 材料:热阻不得小于 3.5 mK/W。挡风板采用热阻值不小于 1.0 mK/W的挤塑聚苯板,宽度和冷箱内净宽度(2300mm)相同,在冷箱内设置导轨,可使挡风板左右移动,调节冷箱的空气流动速度。试验开始前,开启风机,调整挡风板与试件的距离,用测风速的仪器测定挡风板周围的风速为3 m/s时,确定挡风板的位置。试件框热阻值不小于 7.0 mK/W,密度为2040 kg/m的保温材料,试件框的

2、尺寸见前面热箱和冷箱尺寸的图。电加热器两个额定功率为1000W的电加热器置于热箱中间,用于热箱加热。冷冻机和风机一个额定功率为3000W的冷冻机置于环境套层外,风机放置在冷箱内,靠近试件框大概200mm处,用于冷箱制冷,通过风机内的热交换器加热使冷箱达到热平衡。控湿装置主要原理利用冷箱低温来降低热箱的湿度。传热系数检测的试验不需要控制热箱湿度,用保温材料将在热箱内的管道空堵住,防止热量从空中散失;做抗结露因子试验时,保持热箱的空气与冷箱相通,利用冷箱的低温使热箱的水汽凝结,降低热箱湿度,如果未能达到标准20%,可开启控制装置中的风机,加速降低湿度。温度控制和数据采集采用2个128路温度采集模块

3、(目前用的是阿尔泰3601),其中一个连用于采集固定位置温度传感器,另一个连试件及填充板上的传感器(安装时应便于拆卸);1个功率采集模块(阿尔泰3502),采集电加热器的功率,用于传热系数标定和检测时计算;1个数据采集卡(AMPCI-9111),控制冷、热箱加热功率,以及各个继电器开关。2. 传感器传感器位置固定位置:共115个,热室8个,冷室9个,热室10个面(内,外)每个面6个,共60个,试件框的热侧20个,冷侧14个,环境4个。非固定位置: 共20个。标定时:试件冷侧和热侧各10个;抗结露因子检测时:试件的框的热侧上布14个,玻璃上布6个;传热系数检测:根据试件面积,填充板面积,填充用绝

4、热板面积分配传感器的位置。传感器制作剪取相应位置的传感器的线长,将DS18b20接在线上,用读取传感器的设备读取传感器的ID并记录;传感器布局传感器的具体位置: 传感器布线:最短距离到热箱右下角;固定位置111个传感器分8路接到温度采集器上建议分路:热箱内30个分为2路,外30个连成2路,热箱8个和试件框热侧4个分成1路,其余16个1路,冷室9个1路,试件框冷侧14个1路,共8路。3. 检测流程热流系数标定单层窗在除环境温度不同的两种工况下(建议环境温度设为14和26),当传热达到稳定之后,每隔30分钟测量一次相关系数,共测六次,取各测量值的平均值,按公式求出热箱外壁热流系数M1和试件框热流系

5、数M2。Q M11 M22 =Sbb3Q M11M22 =Sbb3式中:Q、Q分别为两次标定试验的热箱加热器的功率,W;1、1分别为两次标定试验的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差,K;2、2分别为两次标定试验的试件框热侧和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差,K;3、3分别为两次标定试验的标准试件两表面之间平均温差,K;b标准试件的热导率,W/(m2K);Sb 标准试件面积,m2。双层窗双层窗的热流系数M1值与单层窗标定结果相同。将测定的参数带入公式通过已知的M1值求出双层窗的热流系数M2。传热系数检测启动检测装置,待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待达到传热稳定,每隔30 min测量一次参数,共测6次,取各参数的平

6、均值,求出传热系数K值;式中:Q 加热器加热功率,W;M1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热箱外壁热流系数,W/K;M2 由标定试验确定的试件框热流系数,W/K;1热箱外壁内、外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度之差,K;2试件框热侧冷侧表面面积加权平均温差,K;S填充板的面积,m;填充板的热导率,W/(mk);3填充板热侧表面与冷侧表面的平均温差,K;A试件面积,m;th热箱空气平均温度,K;tc 冷箱空气平均温度,K;1、2的计算参照标准附录D。抗结露因子检测启动检测装置,待达到设定温度,逐时判断抗结露因子检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待达到稳定后,每隔5 min测量一次参数,共测6次,各参数取六次测量的平均值;式中:CRF

7、g试件玻璃的抗结露因子;CRFf试件框的抗结露因子;th 热箱空气平均温度,K;tc 冷箱空气平均温度,K;tg 试件玻璃热侧表面平均温度,K;tf 试件的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的加权值,K;试件的抗结露因子CRF值取CRFg和CRFf中的较低值。试件的框热侧表面平均温度的加权值tf由14个规定位置的内表面温度平均值(tfp)和4个位置非确定的、相对较低的矿温度平均值(tfr)计算得到。tf =tfp(1-W)+Wtfr;式中:4. 软件操作试验准备1. 传感器编号的录入:将传感器的ID保存到文件的目的是为了在开始运行软件的时候给传感器重新编号,防止传感器的编号因断电错乱而导致试验失败(设备所用的

8、模块断电之后无法记录原来的编号,所以只能在开启软件的时候重新对传感器编号)。打开软件,提示先给传感器编号,选择“否”,进入主页面,在菜单上选择“传感器”“传感器设置”;在“添加传感器”这一栏里输入新传感器的ID和设置的编号,点击保存;将所有的传感器的ID和编号一一对应输入,并保存,输完后点击“返回”(传感器出厂已经设置好,如在后续试验过程中需要添加传感器,可通过此方法添加)。2. 试验参数调整:在“参数设置”试验参数设置“,填入所需要的参数。主要参数有:检测项目,门窗的类型,冷、热箱设定温度等,根据具体实验参照上述实验数据要求,填写必要的数据。3. 系统参数调整:非专业人员请勿随意修改系统参数

9、;热流系数M1和M2均由标定试验得出,PID参数根据实际情况作修改。4. 传感器位置调整:目的是将传感器的编号放到具体的位置上,便于程序在运行时读取正确位置上的温度。点击“文件”“温度总览”“安装位置”;选择安装位置,选中左边需要添加的传感器编号,选择“添加”,如要修改,亦可将右边的编号选中,点击“移除”,然后重新选择。5. 传感器修正:选择“传感器”“传感器修正系数”;根据传感器编号修改“修正”一列的数,点击保存。试验流程1. 检测各设备是否连接(温度采集模块大概要几十秒能识别);2. 打开软件,在弹出的消息框选择给传感器编号,亦可在进入主页面后选择“传感器”“传感器编号”;3. 选择菜单上

10、的设备连接传感器设备;如提示设备连接失败,有可能是设备未上电或上电时间不够长,请耐心等待半分钟(设备上电之后会主动去识别连在上面的传感器,因现设备上的传感器比较多,故需要较长的时间);4. 选择“冷冻机组”开启制冷;根据需求开启控制装置(控制装置在达到需求之后关闭,否则可能导致冷箱温度无法达到预定要求);5. 连接完传感器设备之后可以开始读取温度,点击开始读取之后,曲线图上就开始记录热箱、冷箱、环境温度,此时“开始读取温度”会变成“暂停读取”,可选择暂停读取,设备将不再更新温度(除非特殊情况不需要该操作);6. 开始实验前,请选择试验类型:l 热流系数标定选择“热流系数标定”,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11、选择试件类型,包括1.单层窗及外门(温度1)、2.单层窗及外门(温度2)、3.双层窗;填入标准试件面积和热导率;选择开始测定。注:环境温度的设定要在试验参数设置里完成;l 传热系数检测在“参数设置”“试验参数设置”的检测项目中选取“传热系数检测”,选择“门窗类型”,保存,点击开始控温。l 抗结露因子检测在“参数设置”“试验参数设置”的检测项目中选取“抗结露因子检测”,保存,点击开始控温。7. 试验过程分为3各部分:控温、稳温、检测;控温过程是将温度从常温控制到设定温度范围内,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温度都保持在这个范围内,试验将进入稳温状态;稳温状态将按标准规定时间内变化率判断试验是否进入稳定的状态

12、,如果是试验将进入检测状态。如果在特殊情况下,稳温过程无法完成,但根据曲线上反映的温度以基本达到要求,可手动开启检测(除特殊情况,试验者不要为了加快试验提前开启检测,如因此导致实验结果不准,本公司概不负责)。试验结果当界面提示“试验完成”,实验结果可在“文件”“查看打印报告”,根据试验的类型选择试验报告:包括传热系数检测、抗结露因子检测。点击打印生成试验报告,填写结露结霜情况完成报告。注意事项:1. 设备上电后请过一分钟左右再开启程序;2. 开始控温前,必须连接传感器设备开始读取温度;3. 开始实验前,认真填写各项数据;根据不同试验选择不同的传感器位置(固定位置上的传感器不要轻易修改):根据标准,标定情况下,试件的冷侧和热侧一定要有传感器;抗结露因子检测,在“试件的框热侧“和”试件热侧“布上传感器;传热系数检测按照标准在试件,填充板,填充用绝热板(试件为框型材料时用到)。4. 试验结束前请熟悉试验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