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知与审美认知的区别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62917193 上传时间:2023-02-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5.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审美感知与审美认知的区别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审美感知与审美认知的区别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审美感知与审美认知的区别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审美感知与审美认知的区别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审美感知与审美认知的区别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审美感知与审美认知的区别》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感知与审美认知的区别(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审美感知与审美认知的区别-审美艺术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审美认知这一术语源于认知美学,认知美学的研究视角将 有关审美的问题转向了具体的实证性研究,这对于拓宽美学研究思路 研究方法无疑是有益的。不过,审美认知一词更适合于西方音乐社会。 对于中国音乐社会来说,采用“审美感知”更为符合我国的社会结构状 态、音乐思维方式,以及具体的音乐社会现象。关键词:审美感知;审美认知;思维模式;审美心理;音乐社会语境、感觉与知觉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 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都是在 通过感觉所获得的材料

2、基础上产生的。1知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 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就产生了对事物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知觉必须以感觉为基础。1心理学的定义,已经明确指出感觉在人的 心理过程中所具有的直观性、基础性的重要作用。二、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模式中国自古以农业为本,我们的思维模式是以经验性、实践性为主。 这些思维特点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农事生产方式有着紧密的关联。 在生产生活中接触最为直接、也最为紧密的是自然环境。生活的必需 品都源于自然环境,源于天地,在此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下,逐渐形成 中国最为朴素的文化观和谐观,即崇尚人与自然、万事万物的和 谐统一。也从中凝结出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方式:其一,是天人合一的

3、整体思维;其二,是相生相克,平衡和谐。但这种思维方式又缺乏形 式逻辑特征,缺乏精确性、实证性,是一种以经验为主导,含蓄模糊的经验思维方式。2而西方社会自古以商业运作为主,奠定了他们精确计算的思维方式,也奠定了他们的理性思维模式。那么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对审美心理形成的链条走向,又有何不同呢?三、从思维方式看审美心理的问题中国以经验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中国人对于音乐的审美首 先更注重的是“感”而后再到“知”。因而在认知美学的心理学过程中, 我们首先关注的是以“感”为主的心理活动部分,而后再是以“知”为主 的心理活动部分,这样的音乐审美心理过程,与我们的思维方式有着 紧密联系,而它的形成与我国的

4、社会结构直接相连。西方自毕达哥拉 斯以“数”为基本理论点划分音程,解释音乐时,便奠定了西方理性的 音乐思维模式。纵观西方音乐美学的发展历程,从他律自律 音乐现象学音乐释义学音乐语义符号学音乐心理学 音乐社会学等等,从关注音乐本体之外为主,到关注音乐本体为主, 到关注音乐作品,到关注音乐作品社会历史内容表现的问题,以及音 乐结构与情感之间的关系,音乐与社会的问题.。西方音乐审美的 历程,展现出的是一个极具哲学思辨的发展过程。而在20 世纪 90年 代,西方学者发现美学哲学化的局限性和美学科学化研究的必要性后 “认知美学”或称为“神经美学”逐渐成为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美学研 究也从美的本质研究,迈

5、向了“审美认知”的研究,将“审美”活动放在 了一个更为广泛的研究思路与研究背景之中。这样的研究思路,对于 美学学科的发展无疑是有益的。从只局限于哲学角度思考美学本质问 题的思路,转而从社会学、人类学、神经学等诸多角度思考美学问题, 这无疑会使我们对于美学问题的探究更加深入,从而走进一个更广阔 的美学思考领域,突破以往诸多的局限性。对于人们为什么会把一个 对象看作是“美”的,或者对象为什么会被人们把握为“美”的核心问题 可以从社会学、人类学、认知心理学等学科进行多维度的综合思考。 西方自古以来重理性、重实证、重科学的思维方式不仅体现在自然学 科领域,也体现在其人文学科领域,最终也具体地体现在了美

6、学学科 上。“认知美学”诞生于这样的思维文化土壤中,“审美认知”这一术语 便带有西方理性思维为主导的审美心理研究烙印。四、关于“审美认知”与“审美感知”的音乐社会语境问题审美认知这个术语应用于西方音乐美学研究,是可行的。我们知 道,在西方音乐发展历程中,它的记谱法和以钢琴为代表的键盘乐器, 在其发展过程中具有不言而喻的重要意义。记谱法的发展,让西方音 乐 自然演化的惯性,走上了艺术音乐人工演化的理性思维之路;而 键盘乐器使西方调性体系得以发育完成。3作为键盘乐器的代表钢琴 它的构造与管弦乐完全不同,钢琴更像是钟表和滑轮机械的组合,这 种奇特的声音机器不仅能够产生预先生成的乐音,而且可以把乐音以

7、 键盘或按钮的方式呈现在眼前。对于一名挑剔的非西方音乐家来说, 键盘乐器的缺陷是一目了然的,首先,键盘乐器剥夺了人与乐音之间 亲如发肤的联系;其次,键盘乐器,例如钢琴,一旦声音被触发就无 从修改,既无法延长也无法修改声音的强弱力度,从乐音发出的瞬间, 它的力度表情参数就已确定,演奏者全然在乐器之外.尽管有着如 此之多的致命缺陷,键盘乐器,尤其是古钢琴与现代钢琴,却为何成 为西方音乐的核心乐器呢?原因很简单,键盘乐器是西方音乐自记谱 法之后最重要的发明,从某种层面上看,键盘乐器是西方音乐理性化 的终极产品。3对于一个无论从音乐艺术形态、乐器,还是音乐哲学 发展都与社会分工、工业、自然科学等规范化

8、、理性化发展分不开的 西方音乐社会来说,偏重“认知”的审美研究更适合他们具体的音乐社 会状态。而为什么它不适用于中国音乐社会状况呢?1.西方社会结构与中国社会结构差异中国从秦汉至清,中央集权制稳定的社会结构,保持了两千多年 未变。在此社会结构中,由于“组成国家官僚机构主干官员人数,往 往只占总人口的 0.5%左右,官僚机构末端只可能达到县一级。”4因 此,中国县以下的地区,是实行自治管理的农村社会结构。同时,它 也是中国民间音乐赖以生存的音乐社会结构。在中国的农村社会结构 里,农民阶层是社会结构里的主要阶层,虽然也有其他阶层的嵌入, 但其阶层结构组成没有西方社会结构、中国城市社会结构那样阶层多

9、 样、分层细致。因此,人与人之间的阶层关系相对单一,形成了主要 以“同一”阶层为主导的社会结构。而在“一个等级不分明的社会结构 里,音乐的发展更多具有自发性。”5西方社会是以等级分明的结构 为主,在等级分明的社会结构里音乐家与听众的关系具有压力性,音 乐艺术的发展是自觉发展。当然,这种“自觉”与“自发”是相对而言的。 选用的音乐发展,是以西方音乐为参照系而言。2“自觉”与“自发”中的审美思维差异在以“自觉”为主导的音乐社会里,审美思维更偏重理性化。而在 以“自发”为主导的音乐社会里,更关注的是人自身情感的体验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人的“感”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这些出自于农村土地 上的民间音乐,

10、是中国音乐的母体,它滋养着中国音乐的发展。如果 对于她的研究,采用重理性思维的方式,忽略或者不充分重视其“感” 的部分,那么将会对中国民间音乐的研究不能够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认 知,也无法真正去建立属于中国音乐美学或者是“认知美学”研究的合 理架构和理论指导。这会导致一系列的严重后果:无法正确认知自己 民族音乐的特质是什么?如何拿捏好自我民族音乐元素与世界音乐 元素相结合的问题?如果没有清楚的自我民族音乐特质认知,也无法 形成自我音乐文化的认同、尊重,这将会是个很严峻的问题。 “审美 认知”是一个注重理性思维模式的词汇,在认知美学的心理过程中, 它关注的重点是“认知”,是综合、理性的音乐审美。这样

11、的研究方式, 从音乐实证的角度来说,对于美学是有一定益处的,但它更适合于西 方社会以“理性”思维为特征的音乐社会。中国审美讲究“意象”, 审美意象首先是一个感性世界,它诉诸人的感性直观.它的形成 与中国人首先更注重“感”,更注重经验性的思维方式相关。当然,这 也不是说中国美学不关注“知”,而是我们的审美心理是从偏重“感”而 后再到“知”的过程。因此“审美感知”,更适合于中国具体的音乐社会 结构状态,更符合中国自古的音乐思维模式。同时,也更有利于“认 知美学”学科在中国音乐社会中的发展。就“审美认知”一词,以笔者 的一次理论体验为例,给笔者看待音乐美学问题打开了一个更为广阔 的文化视角思维。带着

12、以“认知”为重点的思维方式,笔者在做一次有 关彝族音乐制作人贾巴阿叁(后面简称阿叁)的采访时,却发现 预先设想的有关阿叁的音乐发展状况,却是不同的。阿叁自小生活在 凉山布拖一个与外界接触不多的大山里,歌唱对于他及其家人和周围 人就是其生活的一部分。阿叁在绵阳读了大学,而后进入四川大学, 专攻民族音乐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位。按着笔者曾经的理论设想,从农 村社会进入城市社会,受过一定的音乐训练,阿叁会沿着正规的音乐 创作模式发展。但是在交谈过程中,有一个小问题引起了笔者的注意, 阿叁的歌曲创作,几乎不写谱子,问及原因,他说:“以前写,但发 现写下后过一段时间按着谱子再唱完全不是最初的感觉。谱子是死的

13、而我的音乐是活的,我当时的情感和很多细微的东西谱子无法记录。 所以现在我都是录音,一旦有灵感,有好的旋律我会即刻录下来,然 后再反复聆听不断修改、打磨。对于阿叁来说记谱写作,不是困 难的事,可他依然选择了非谱面记录的方式创作音乐,虽然有着现代 媒体技术的嵌入,但本质上却依然保留着民歌创作的一个特点口 传的方式。准确地说,应该是媒体口传方式。这也许是一个小细节的 问题,但从中却反映出阿叁首先注重音乐给他的“感”,他会自觉摒弃 妨碍影响他音乐“感”的理论手段或是方式。阿叁的歌曲素材基本源于 自己曾经生活的凉山布拖和自己身边的家人以及他们的故事。儿时家 人的歌声、史诗的吟诵、大爸二爸的神奇故事、母亲

14、的谚语,还有彝 族的语言,都深深地融在他的记忆中、血液里。但同时,阿叁是个喜 欢不断创新、自我挑战的人,他希望自己的歌曲在拥有彝族音乐元素 的同时,广泛吸收各种不同音乐元素,让彝族歌曲、让彝语走向世界 音乐的舞台。正如他说:“英语可以,为什么彝语不可以。彝族的语 言那么美!如此的独一无二!”阿叁从很少受外界影响的凉山布拖, 走进受到多种文化综合影响的城市社会中,他虽然受到外界不同的信 息、不同的音乐文化影响,可彝族的语言、彝族的民歌、彝族的故事 在他心中始终有着一片空间,外界的信息只是被他用来装点与丰富彝 族音乐,而不是占有和侵蚀它。从认知美学学科角度来看,为什么在 外界环境以及阿叁所接受的音

15、乐教育、音乐文化全然不同的状态下, 他依然能保有如此深沉的彝族音乐审美情结呢?仅仅因为他是彝族 吗?显然这个理由不够充分。是“审美认知”?那么理性化的彝族音乐 审美元素,为什么始终主导着理性化的多元音乐审美元素呢?我们知 道,“知觉”的理性形成,是建立在以“感觉”为直观的基础上。在中国 注重“感”的思维方式下,我们更多地首先是体验,首先是关注环境给 予我们直接的情感体验,这些直接的情感体验“感”,会以无意识 的状态深藏在我们的心理体验深处,最终决定了体验者的审美心理感 受、审美思维方式或者侧重。这也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阿叁的 审美心理情感中,始终有着彝族音乐基因的感情因素原有家乡的 “感性

16、”记忆,已经成为阿叁情感生命体验的一部分,无法抹去。如果 笔者从“审美认知”这个词去解释这个具体音乐人实例,恐怕难以理解 一些具体的音乐现象问题,或者难以直击靶心说清楚这些问题。因为 “审美认知”忽略或至少没有重视到,中国审美注重“感”这一重要的心理体验过程,注重“美在意象”的审美思维过程。五、结语关于“审美认知”与“审美感知”看似一字之别,涵义却有很大的差 别。西方美学理论给中国美学理论确实提供了不少的参考,也给予了 框架性的建议。不过近年来,中国美学工作者在吸收的同时,也越来 越重视西方理论以及术语移植到中国音乐社会结构后的适用问题。笔 者因想做一个课题的原因,最初选用了“审美认知”一词,但初步定好 题目后,却好几个月不能下笔。关键原因在于,笔者在使用“审美认 知”概念去解释中国民间音乐的审美思维特点,以及具体的审美心理 过程,总觉得在理论设想或构建时有些本质的问题没有解释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