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科开题报告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870203 上传时间:2023-04-07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科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现科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现科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现科开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现科开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科开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科开题报告(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 . 中国计量学院现代科技学院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学生:锋学 号:0830441216专 业:工商管理班 级:工商082设计(论文)题目:消费者网络购物满意度影响因素实证研究指导教师: 辉 系 : 管理系 2011年10月17日1文献综述研究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 消费者的购物行为发生了极大变化。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网络经济正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开始转向在网络购物消费。同时, 许多企业开始在网络上开拓新的市场, 争取客户, 拓展业务, 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 进而获得消费者的忠诚, 关系到企业模式的电子商务的绩效

2、。因此, 企业要先研究网络环境下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特征, 了解影响其消费的因素, 进而根据网络营销的特征, 建立网络消费者满意度测评的指标体系, 再依据顾客满意度理论, 改进企业的电子商务实绩, 促进自身良性发展。文献综述企业国际化的含义和相关理论关于企业国际化(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ization)概念的界定,中外学者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Carlson(1975),Forsgern和Johanson(1975),Johanson 和Wiedersheimpaul(1975),Johanson和Vahlne(1977)等北欧学者以企业行为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国际化阶段理

3、论,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从国市场向国际市场发展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具有渐进性和连续性。”乔汉森和马特森(Johanson&Mattsson,1988)在其著作产业国际化:一个网络的观点中提出,“企业国际化实际上就是企业在国际市场网络中建立、发展网络关系的过程。”理查德.罗宾逊(Richard Robinson,1989)在他的专著企业国际化导论中中提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地追逐国际市场的行为,是对市场国际化而不是对某一特定国家市场作出的反应。”斯蒂芬.(Stephen Young)等人提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进行跨国经营的所有方式。”国学者包铭心(2006)给出的定义是,“企业国际化是

4、企业逐渐增强对国际经济活动影响与前景的认识,并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建立和进行交易的过程。”曙明(2010)等人认为,“企业国际化既可以指产品、服务、技术、劳动力、管理与企业本身进入国际市场开展竞争与合作,也可以指企业到国外投资,设立生产经营机构,向境外延伸研发、生产和营销能力,在更多的国家和地区合理配资源等。”归纳上述与其他学者的一些定义,本文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企业有意识地进行国际市场竞争,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由国企业成长为国际企业的现象。并且,一般而言,国际化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包括外向国际化和向国际化两个方面。外向国际化的形式主要包括出口、技术转让、特许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等;向国际化即我们一般所说

5、的“引进来”,包括进口、技术引进、三来一补、建立国合资企业等。随着企业跨国界行为的不断发展,国外有关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是基于国际贸易角度的企业国际化理论。其代表性的理论有弗农(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Kojima K,1979)的边际产业理论等。第二是基于跨国经营行为角度的企业国际化发展阶段理论。包括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出口行为理论以与关系网络理论等。第三是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企业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主要包括垄断优势理论、部化理论等。此外,随着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的增长,也出现了论述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与其对母国的

6、影响等理论。如邓宁(Dunning,1977)提出的对外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拉奥(Sanjaya.Lall,1983)的适应性技术优势理论、坎特威尔(J.Cantwell,1995)和托兰惕诺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进程与演化方式。弗农(Vernon,1966)在其论文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中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是根据产品所处不同发展阶段的部条件和外部竞争环境的不同而做出的反应。企业国际化的动因是由于技术垄断地位被削弱以与国外竞争条件的变化,而影响投资区位的最重要因素是劳动力成本和市场信息。小岛清(Kojima

7、 K,1979)在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书中对日美企业的跨国投资行为进行了大量的比较分析,从宏观的角度解释了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在于比较成本优势。国际贸易是按比较成本优势进行的,而对外直接投资则是从比较劣势行业开始的,因此可以扩大两国的比较成本优势。比较劣势的产业是指相对于投资国而言,指在母国已经或即将丧失优势而在东道国却具有成本优势和市场潜力的产业。20世纪70年代,Carlson(1975),Forsgern和Johanson(1975),Johanson 和Wiedersheimpaul(1975),Johanson和Vahlne(1977)等北欧学者通过对瑞典多家企业的国际化进程进行比较研究,

8、提出了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U-M模型)。他们发现企业走向国际化大多要经历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别是:不规则的出口活动,通过代理商出口,建立海外销售子公司和海外直接生产和制造。这四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不仅是企业国际化深入和扩展的过程,也是企业海外知识积累和国际市场加速争夺的过程。出口行为理论的代表人物有Cavusgil(1980,1982)、 Bilkey 和Tesar。Cavusgil认为企业的国际化过程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分别是:1)国营销阶段;2)前出口阶段;3)试验阶段;4)积极投入阶段;5)国际战略阶段。该理论模型强调企业国际化是一个连续渐进的过程,这与企业国际化阶段理论有共同之处。但是,该

9、理论更多的是对企业国际化的出口阶段进行描述性分析,没能对整个企业国际化过程做出完整的解释。乔汉森和马特森(Johanson&Mattsson,1988)率先将“企业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性”这一思想运用到企业国际化的理论研究中去,认为,整个跨国产业市场可以看成是企业间相互联系的关系网络,在新的市场条件下,随着不同国家间合作与联系程度的提高,企业国际化的进程也会越来越快。美国经济学家海默(Stephen H.Hymer,1960)是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探索的先行者,率先提出以垄断优势来解释美国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后来经金德尔伯格(Hymer-Kindleberger)的发展,形成了垄断优势理论。该理论认为

10、,企业国际化的动因在于市场的不完全,产生的条件在于企业拥有垄断优势。巴克利(P.J.Buckley,1976)和卡森(M.Casson,1976)的部化理论则指出,企业通过建立跨国企业对产品进行部转移定价等方法能够在全球围合理避税并给企业带来更大的收益是企业国际化的条件之一(冉畅,2007)。而在垄断优势理论和部化理论的基础上,邓宁(Dunning,1977)提出了国际生产折中理论。该理论概括提出了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即迈向国际化的企业所必须满足的三个条件,分别为所有权优势、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同样,国学者对于企业国际化理论的研究也在不断的深入与发展,但总的来说大多局限于原有理论的扩展以与对中国的

11、应用。如:余黎峰,雷星晖(2009)提出了构建供应链是实现企业国际化的重要途径,并且企业可以根据市场力量的大小与企业自身条件、局域环境选择不同类别的供应链来实现国际化的战略目标。鲸,何红渠(2010)以企业网络关系为核心,从动态角度构建了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分析框架,并以康奈集团国际化发展的案例嵌入分析框架,得出了企业的网络位置和所拥有的知识对企业作出关系承诺决策有重要影响,它是企业国际化的出发点等结论。纪春礼、健(2010)通过构建国际化方向和国际化层次两个维度的中小企业国际化战略模型,得出结论:不同的国际化战略将给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带来不同的发展路径,对于中国的中小企业而言,首先发展向国际化战略

12、,再逐步过渡到国际化的高级阶段将是最佳的国际化战略路径。伴随着企业国际化理论的蓬勃发展,一个新的现象也引起了国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即FDI的母国效应,该效应指在跨境经营中,境外子公司将其在境外获得各类资源与技术通过一定的传导机制向母公司与母国其它企业转移,进而给母国带来资源配置优化、生产效率提高以与社会福利改进等方面积极影响的效应(玉梅,亚鹏,2010)。长期以来,在对外投资的一般效应中,学者们对于东道国的关注总是大大多于对投资母国的关注,这一现象直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才真正受到了研究者的关注。目前国外学者对于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有:Pwrris和Schmiz(1971)认为,对外投资可以刺激母

13、国进口,带动母国出口。Helpman(1984)、Helpman和krugman(1985)认为,在要素禀赋不对称和规模报酬递增情况下,由于跨国公司的特定资产很难利用外部市场来实现交易,从而产生大量公司交易和对中间产品的需求,便会带动母国出口。Head和Ries(2001)提出,水平型投资方式的FDI对出口有替代效应,垂直投资方式的FDI则产生贸易创造效应。Dunning(1958)、Vernon(1966)、Kojima(1978)的研究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可以帮助实现对外产业转移。Koizumi(1980)等人认为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为东道国创造就业机会的同时也会为母国带来更

14、大的就业空间。国关于这一现象的相关研究有:梁志成(2001)认为,东道国和母国双方的出品商品结构、产业结构、技术创新会对贸易与投资的关系产生重要影响。项本武(2006)提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出口是互补关系,与进口则是替代关系。伟、古、何元庆(2006)对中国外向FDI分布现实作了必要的修正,并通过对FDI流量与要素生产率变化之间相关性的考察,得出了外向FDI对投资母国确实具有技术逆向溢出效应、在外向FDI与母国技术进步之间存在一系列传导机制等结论。吴先明(2008)认为,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的逆向投资是以寻求创造性资产为特定目标的战略性投资。明霞(2009)提出,创造性资产寻导致中国企业对发达

15、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驱动力量。并通过建立逆向知识转移的分析模型,剖析了中国企业FDI逆向知识转移存在的先天劣势,以联想为案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企业克服知识转移劣势的解决思路。玉梅、亚鹏(2010)从反哺机理与路径入手,全面考察了对外直接投资对资本输出国的反哺效应,并进行了经验分析。主要结论是:中国的“走出去”战略是正确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母国反哺效应客观存在,并长期对我国经济产生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建议:如应利用国际市场,积极获取受限技术、稀缺性资源和战略性资产,实现资本输出母国反哺效应的最大化等。产品质量的含义与其升级的相关研究伴随着企业国际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出

16、口的产品质量与结构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与重视。对于产品质量(Product Quality)的定义,根据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国际标准,产品质量是指“产品反映实体满足明确和隐含需要的能力和特性的总和。”哈拉克和肖特(Hallak&Schott,2009)两位学者将产品质量定义为“产品中将会提高消费者认知度的任何有形或者是无形的性质。”本文同意静,钟毓宁(2008)提出的观点,将产品质量定义为:能在市场上满足顾客需求的有关产品结构、功能、品种、包装、安全可靠等性能方面的总称。关于产品质量的研究,始于垄断竞争条件下构建的产品差异化模型,它解释了发达国家之间一样产业的产品相互贸易的贸易模式。Harry&Helpman (1987)采用分部门产品质量数据,利用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