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说课设计+教学反思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62805595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教学反思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教学反思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教学反思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教学反思》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螳螂捕蝉》说课设计+教学反思(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螳螂捕蝉说课设计+教学反思 ?螳螂捕蝉说课设计一、教材分析?螳螂捕蝉是苏教版第十一册的一篇历史故事,讲述了一个少年用讲“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寓言说服吴王消除攻打楚国念头的故事,表明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的道理,深刻地揭示了事物之间互相依存,应全局整体思考的寓意,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少年形象,这是本堂课的重点。作为六年级的学生,从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学习能力来看,根本能体会到文章的主旨。则我们语文老师怎么办呢语文犹如人文宇宙中承载生命讯息的一艘小船,教师能在文本背后这个意义世界走得远些,学生就能跟得远些。(当然,老师不能让学生过分深入,也要根据学生年龄决定)语文课程作为母语教育,其设置目的不只是为了掌握

2、一种工具,它是要培养具有我们民族的行为方式和思想精神的人。因此,我仔细阅读了这篇故事,发现两个串联的故事之中蕴藏着人类社会交往的交际法那么(在当时是君臣之间的交往法那么)。吴王乃一国之君,且独断固执,少年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具有谋略意义上的劝说呢这是一个难点。二、教学目标?新课程规范指出:语文教育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教育性的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是它的根本特点。因此,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办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来确定综合的目标体系。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用简洁的语言进行内容复述;掌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含义,会用“自由自在“恍然大悟造句。2、掌握“思前想

3、后的读书法,学会推己及人、推测事物开展可能性的思维方式。3、通过对文本语言材料的阅读,懂得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要保持社会和谐共处的道理。三、教学过程直奔重点,引向最精要处课堂中的活动安顿不应该是随意、任意的,而是需要对活动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并进行科学组合,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一个逻辑环。本文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是一个表象,与题目文意间的距离最小,所以它应在逻辑线路的第一层。我问“故事中哪几段直接讲述了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快捷迅速地把注意力指向第9、11自然段。我指名学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在这个故事中波及到了哪几个具体对象。借板书画一个关系链:蝉螳螂黄雀少年。在这个关系链中,

4、蝉是最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它整天叫着“知了,知了,却对自己将遇到的灭顶之灾浑然不觉。这样的人可以用什么成语来形容呢得意忘形、自鸣得意等等,学生体会“自由自在“悠闲中强烈的挖苦意味就不难了。而其他几个具象由于比拟类似而可以一笔带过,不再浓墨重彩地进行处理。这一组块最后,我请学生借助关系链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完成复述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中的口语交际应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进行,让学生承当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老师先扮演小弟弟的角色,请学生讲给小弟弟听,引导学生尽可能采用生动、简洁的口语来复述;再变换角色,老师当吴王,引导学生注意语气的转换。多元体验,引向最广大处“吴王听了少年的故事,恍然大悟。什么叫

5、恍然大悟就是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时候老师可以发挥主导作用,再次凸显寓意:吴王明白了,你小子说这么一大段话,无非就是为了说一句话。哪一句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齐读,加深稳固。贾志敏说“三分文章七分念。到这里,我请学生再次好好读书。“吴王还明白了什么呢这个问题可以指向文章的不同空间,也可以因学生理解特点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答案。语文教学中有很多种读法。出声朗读比拟适合一开始接触课文和对文章有了深刻理解之后,而默读有助于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迸发思维的火花,把思维更向纵向深入。我送给学生一种读书办法:思前想后法,也就是读读前面的,看看联系后面的,你能得到哪些新的收

6、获学生通过读书、思考,得出:1、吴王明白了少年说的寓意。清醒地认识到自己身处的情势实际与寓言故事相差无几,自己也是这个关系链中的一员。怎么得到的课文第一自然段早有交代,引导学生读一读,说一说。2、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意。结合着少年的行为体会一下,少年几天来异样的表现有了原因。3、吴王明白了自己该如何决断。“取消了攻打的念头。便是证明。如此思前想后,全文贯穿!适时点拨,引向最深远处文及此,似乎意已断。但诚如前面所说,是人的课堂,是文化的课堂,是民族的课堂。因此,结尾处,我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吴王明白了少年的用心,从好的来讲是用心良苦,从坏的来说那么叫居心叵测。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全在吴王一念之间。则

7、吴王会怎么处置少年呢从结果可以推想应该不会处分。则少年这次说服成功的微妙何在呢这个问题故事里没有揭示,但生活中却十分需要,让学生讨论一下。通过交流,可以小结出两点:1、少年方式巧妙,增强了成功的可能性;2、少年是站在吴王的利益角度着想,忠心可嘉。以此类推,我们在生活中,假设要说服别人,也当注意这样两个原那么。最后,我给学生留一道口语交际题。说服大师在试图说服别人时,先确定自己的目的,并把握住“站在对方立场构想和“事情的可能开展两大原那么,就能增加说服力!请你也来试试看。先勾选你说这段话的目的,再写出说服别人的话。?螳螂捕蝉教学反思?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

8、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到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第二段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第三段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消除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课文的重点,也是课文最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的是课文的第二段“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学时,我把重点也放在了这局部。为了让学生能够充沛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少年的聪慧和智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课文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去引导学生充沛的读,充沛地理解,从而到达教学的目的。细节(一)当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时,大臣们劝阻

9、的理由是“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国家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构想。但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读这句话,指导学生读出吴王的“固执,读出吴王的王权。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吴王为什么如此固执他说出了这样的话,还有谁敢冒死凡谏呢通过朗读,讨论使学生明白,吴王之所以执迷不悟,是因为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他只觉得胜券在握。因此下了死命令,这样当然就不再有人敢冒死相谏了。而这正是故事的起因。弄明白了这一点,有助于进一步理解故事的经过。细节(二)“第二天清晨,他拿着一只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在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指名读这段话,然后

10、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这段话,要注意读好那些词语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转来转去、“毫不在意、“三个等词语反复朗读,从这些细节描写中,你读懂了什么从而使学生明白,少年在王宫花园里,不是为了打鸟,而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则,为什么要让吴王注意他呢一此问题为契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细节(三)“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吴王问道:你早晨跑到花园里来干什么看你的衣裳都被露水打湿啦!读这一段话的时候,引导学生注意“终于这个词语,通过与句子“吴王终于发现了少年。进行比拟,进一步感知,少年在皇宫花园里的转来转去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吴王的注意。在读吴王的问话时,通过引导正确学生朗读,体会吴王当时的好奇心理这为少年用故事说服吴王,奠定了根底。细节(四)少年绘声绘色的讲述的那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通过反复的,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既虎视眈眈,又紧张刺激的氛围,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良苦用心他只是在讲故事给吴王听吗他的真正用心是什么呢在讨论的根底上导读“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害呢!感悟这里的“它们不就是吴王吗通过这一细节描写的反复品读,同学们不但理解了吴王攻打楚国与“螳螂捕蝉的故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无视身后隐患的道理。从心地里拜服少年的机智勇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