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782268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妇产科围手术期感染的预防与处理作者:韩元一单位:延边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延吉 133001【关键词】 妇产科;感染随着抗生素的滥用、耐药细菌的急剧增加,为控制医院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问题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预防性用药是:最恰当的抗生素,最小剂量,最短疗程和最合适的给药方式,达到最佳疗效。我科开展了围手术期单剂量预防性用药,效果优于传统常规用药。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04年6月2007年5月妇产科手术中,挑选出使用头孢曲松钠的患者648例,其中有258例为术前12d使用抗生素为A组,226例为术前2h使用抗生素为B组,C组为164例手术后使用抗生素。3组均使用头孢头孢曲

2、松钠4g加生理盐水500ml静脉滴注至手术后3d体温完全恢复正常。患者手术分类情况见表1。表1 三组的手术分类情况(略)1.2 术后观察指标:术后体温观察;术后体温的最高值及体温恢复正常时间(<37.2);术后病率;切口感染率;住院时间;药物不良反应。1.3 统计学处理:采用χ2检验方法。2 结果2.1 疗效分析:笔者查阅相关文献,通过分析相关妇产科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分析后,再结合笔者自己的实践分析,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实践表明手术前和手术后使用抗生素的效果非常不一样,在术后发病率、住院时间和伤口感染率等几个指标对比上,手术前使用抗生素远远比手术后使用的效果来的好。笔者的实证

3、研究表明,A组的患者在手术前12d使用抗生素的效果远远好于在手术前2h时候抗生素的患者,前者患者痊愈率比后者提高不少。在手术后患者体温方面,各组患者情况在统计学上差异不明显(P>0.05)。这说明患者手术后的体温情况和抗生素的使用没有特别关联。详见表2。表2 三组患者的体温变化、住院天数、切口感染情况(略)2.2 患者不良反应分析:在所有的患者中,628例患者都有药敏试验的记载,没有患者有头孢类药物过敏史,A组中有9例患者有药疹等方面的不良药物反应,B组这类的不良反应有13例患者,C组有8名患者,在卫生统计学方面,这些数据没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 讨论3.1 感染情况

4、探讨: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妇产科围手术后患者的感染通常有两种情况1:单一微生物感染,比如链球菌、大肠杆菌、加德纳菌属和粪肠球菌感染都比较常见2。多种微生物感染,最常见的多种微生物感染可能是这些细菌和专性厌氧菌。最常见的感染现象是盆腔蜂窝织炎和膀脱炎。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妇产科围手术后患者的感染情况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感染源分析:由于阴道pH值的上升,致使乳酸杆菌的生长被抑制,同时会加速加德纳菌生长,这导致阴道的有氧环境,这就导致厌氧菌感染。临床实践证明90%的感染来自阴道菌这个部分。手术操作因素:手术操作也是病菌感染的主要因素。比如在手术中以下情况会导致感染:渗出液漪留,止血不彻底,操作粗暴,邻近器官

5、的副损伤等等。手术操作及其相关因素:如术中血肿形成,引流不当,无菌操作不规范等。其他原因:如患者的慢性疾病和患者的营养状况会导致其病菌感染3-4。3.2 抗生素的使用:虽然抗生素的使用一直在临床上很被重视,而是一直强调患者要遵医嘱。但如何在临床上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一直没有统一的标准。笔者在临床中对抗生素的使用后得出结论认为:抗生素对妇产科围手术患者有非常好的疗效,不仅仅可以帮助患者缩短治疗时间,降低伤口的感染机率,同时对术后耐药菌株的预防有很好的效果。笔者同时认为患者术后的体温升高现象和抗生素的使用没有必然的联系,我们认为导致体温的升高是患者机体对外界的正常反应。在抗生素使用时机上,笔者认为在手术前2h使用效果明显,笔者的这些临床结果和很多的文献的结果类似,值得临床推广。【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预,汤 光.新编药物学M.第1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2蒋式时.妊娠期哺乳期用药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445.3魏淑英.围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调查和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1995,11(12):126.4董文漪.剖宫产预防感染药物的应用J.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2,16(5):273.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 学术交流与讨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学术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