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736762 上传时间:2022-11-23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善与至善:论朱子对?大学?阐释的一个向度提要:本文认为,朱子对?大学?阐释最根本的一个向度是?大学?“三纲领中之“止于至善。在朱子看来,“至善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善,小学的工夫成就的是“善,即使人做一般意义上的好人,而大学那么要人“止于至善,做一个圣人。所谓“止于至善,它一方面意味着要将人本有的明德推至极致,使人心不受一毫私欲之沾染;同时又表现为应事接物之际体察入微,不仅不受事物千变万化所左右而保持吾心之贞定,而且更能将事物之方方面面无不安排得妥当合理。同时,要“止于至善,工夫上要求无所不用其极,一节接一节而止于至善。而在这层层递进的工夫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是格物致知论,它是“止于至善最重要的保

2、证,朱子诠释?大学?之所以以重视格物工夫为特色,应落实在这一点上予以考虑。就此而言,朱子格物的目的不在于博学多闻,而在于理论领域的止于至善,单纯以知识论的立场来看朱子的格物论恐怕有所偏向,陆、王“义外、“支离等批评也要重新予以审视。朱子平生用力最多者,在?大学?一书,i其学说之核心内容,特别是他的工夫理论,即格物致知说,正是在通过对?大学?的阐释过程中,得到了最完好的表达。然朱子之学,最受后儒诟病者,亦多集中于其?大学?学中,约而言之,批评的声音来自两个方面:其一为经学史家。或曰强分经传,或曰颠倒旧次,或曰补阙遗文,ii在他们看来,朱子的做法未免“率情咨意而“不可为训,iii然而,就是对朱子的

3、?大学?学批评相当严厉的周予同先生,也成认“当微言大义之际,托经学以言哲学,自有其宋学之主观立常iv因此,从哲学解释的立场来看,尽管经学史家的批评可以成立,但我们也不必囿于传统经学的立场,以整理古籍的要求来看?大学章句?而否认之。v第二种批评那么来自哲学家的阵营。这一批评主要集中于朱子?大学补传?及其相关的义理内涵,早在与朱子同时代有陆象山,后那么有王阳明。他们对朱子的格物致知论尤为不满,以朱子之工夫论为“支离,又以为其专务“道问学而无视“尊德性,从而有向外求索之病等等,故王阳明又有恢复古本?大学?之说。沿续陆、王之思路,现代学者中也有许多人以朱子的格致说近似于西方哲学意义上的知识论,如牟宗三

4、先生就目之为“泛认知主义。vi毋庸置疑,朱子诠释?大学?的关键在于格物致知说,而其引起的争论亦多由之而起。本文的意图不在于断定孰是孰非,亦不讨论朱子之说是否真正符合古本?大学?的原义,就象如今风行一时的诠释学hereneutis来说,也有所谓“诠释与过度诠释interpretatinandverinterpretatin之争,vii但这不是我们要关心的问题。然而,正如伽达默尔h.gadaer所说的,“作为历史对象的整个流传物并不是像单个文本对于语文学家那种意义上的文本。viii从哲学诠释学的立场来看,“解释者必须恢复和发现的,不是作者的个性与世界观,而是支配着文本的根本关注点亦即文本力图答复并

5、不断向它的解释者提出的问题。假设这种把握住由文本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仅仅被想象为科学地提取出本来的问题,那它就不会导致一种真正的对话,只有当解释者被主题推动着,在主题所指示的方向上作进一步的询问时,才会出现真正的对话。ix因此,假设要对朱子对?大学?的诠释作进一步的研究的话,我们与其讨论朱子的诠释是否符合古义,毋宁去探究一下,在朱子心目中,?大学?文本力图答复并不断向后世的诠释者们提出的问题为何?这实际上也就是说,就?大学?一书来说,朱子从中发现并对之关注的问题为何?一旦我们答复了这一问题,也就不难理解朱子为什么会提出其独具一格的对?大学?阐释的理论了。一要答复上述问题,我们似乎可以先从一个更为简

6、单一点的问题入手,这即是:在朱子心目中,?大学?的意义终究何在?在朱子看来,?大学?所讲的是“大人之学,实相对“小子之学而言。?大学或问?大学章句序?中说,人生八岁至十五岁入小学,“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十五岁成人之后,才“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是为大学。虽然朱子在?大学章句?之卷首引用了伊川称?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的评价,但这可能只是某种推尊前贤之意,我们大可不必深究。事实上,在朱子心目中,一个人的教养必须分成两步走,在大学之前要有一个小学教育的阶段,小学才真正担负着入德初阶的任务。在?大学或问?中,朱子进一步说明了小学与大学之关系:学之大小固有不同,然其为道那

7、么一而已。是以方其幼也,不习之小学,那么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根本。及其长也,不进于大学,那么无以察夫义理,措诸事业,而收小学之成功。在?答胡广仲?一书中,朱子说得就更加明白:盖古人由小学而进于大学。其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持守坚决,修养纯熟,固已久矣。是以大学之序,特因小学已成之功而以格物致知为始。今人未尝一日从事于小学,而必曰先致其知然后敬有所施,那么未知其何为主而格物以致其知也。?朱文公文集?卷四二此外,在?语类?中也大段地讨论了小学与大学的关系。x大体上说,朱子认为小学实际上为大学之根本,假设缺了小学之工夫,也就很难可以成就大学之功业。xi在朱子看来,小学工夫主要是持敬修养、

8、躬行践履,一方面使心思不放逸、不走作,所谓“收其放心,养其德性,xii同时又能知道事为之当然,诸如“出必告反必面之类。xiii这也就是说,经过小学所下之工夫,一个人应该根本上可以成为一个“善的人,xiv他的行为可以符合社会的根本标准与道德要求,同时也可说是“修养践履之者略已小成。xv?答吴晦叔?,?文集?卷四二然而在朱子看来,一个人只成就小学的工夫还是不够的。特别是作为大学教育的对象,所谓“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致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大学章句序?亦即社会精英之候补阶层,并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个一般意义上的善人,而必须将小学阶段所明之善推往极致,即通过“察夫义理,措诸事业而“止于至善

9、,是为大学之工夫。同时,面对许多人生的详细问题,在小学阶段尚不能体察入微,就更需要加以大学工夫,如?朱子语类?载:致知、格物,大学中所说,不过“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之类。古人小学时都曾理会来。不成小学全不曾知得。然而虽是“止于仁,止于敬,其间却有多少事。如仁必有所以为仁者,敬必有所以为敬者,故又来大学致知、格物上穷究教荆卷14第24条,黄子耕录由此我们可以初步看出:第一、小学与大学构成朱子工夫论中最重要的两大次第,小学明乎“善,要求人成为一个好人,这是做为一个人起码的要求;而大学那么在小学工夫的根底上,要人止于“至善,成就一个圣人。xvi第二、从朱子工夫论的整体上看,小学与大学虽然有

10、次第上的区别,但不可将二者割裂对待,所谓“其为道那么一而已。因此,我们在研究朱子大学工夫时,不但不可以无视朱子小学之工夫论,而且我们应该牢牢记住,在大学任何一个工夫次第中,始终有一个小学工夫的前提存在,xvii否那么的话,极有可能误读朱子之工夫论。第三、小学与大学既然有次第之别,那么大学之功必非小学所能成,在某种意义上说,小学与大学之区别,也就是成就“善与成就“至善的区别,也正是有这一区别,大学工夫对于朱子来说才能得以成立。二上述所谓“至善一词,取之于?大学?开篇的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在?大学章句?中,朱子将之称为?大学?的“三纲领。既称之为纲领,其重要性自然不

11、言而喻,可以认为,朱子对三纲领的诠释,就是对?大学?总体精神的把握,至于所谓的“八条目,不过是“三纲领的详细推衍而已。xviii我们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三纲领的三者之间并非平列之事,朱子也成认,从工夫之大节目上看,只有“明明德、“新民两事,“止于至善说的只是二者之规模。xix虽然?大学?总的目的是明明德与新民,在朱子看来,要使这一目的真正地得以实现,更为要紧的却是“止于至善这一规模,xx无论明明德还是新民,都必须“止于至善:止者,必至于是而不迁之意。至善,那么事理当然之极也。言明明德新民,皆当至于至善之地而不迁,盖必其有以尽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也。?章句?释“止于至善明明德,便要如汤之

12、日新;新民,便要如文王之“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各求止于至善之地而后止也。?语类?,卷14第119条,廖德明录反之,假设“略知明德新民,而不求止于至善者,“只是规模浅狭,不曾就本原上着功,便做不彻。?语类?,卷17第32条,陈文蔚录其结果只能是“安于小成,狃于近利,?或问?往往失之毫厘而缪以千里,故朱子不龋由此可见,“止于至善,实际上已经成为朱子阐释?大学?的最大关目,而在这一句中,在笔者看来,最为重要的又莫过于“至善一词。就“至善一词来说,关键又在于“至字,如朱子说:“善字轻,至字重。?语类?,卷14第110条,甘节录在朱子看来,所谓“至字当训为“极,至善也就是极好:至善,犹今人言极好。?语类

13、?,卷14第97条,李方子录凡曰善者,固是好。然方是好事,未是极好处。必到极处,便是道理非常尽头,无一毫不尽,故曰至善。?语类?,卷14第98条,沈僩录至善,只是以其极言。不特是理会到极处,亦要做到极处。?语类?,卷14第114条,陈淳录“在止于至善,至者,天理人心之极致。?语类?,卷14第122条,程端蒙录所谓的“极致,朱子又以孝道为例说:仁甫问:“以其义理精微之极,有不可得而名者,故姑以致善目之。曰:“此是程先生说。至善,便如今人说极是。且如说孝:孟子说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此是不孝。到得会奉养其亲,也似煞强得这个,又须着如曾子之养志,而后为能养。这又似好了,又当如所谓先意承志,谕父母

14、于道,不遗父母恶名,使国人称愿道幸哉有子如此,方好。又云:“孝莫大于尊亲,其次能养。直是到这里,方唤做极是处,方唤做至善处。?语类?,卷17第31条,叶贺孙录可见,“至善在朱子的思想体系中不能当作一般意义上的“善字来对待,大学之所以为“大,就因为它所成就的不仅仅在于一般的“善,而是在于要止于“至善,假设说这一区别在?章句?与?或问?中尚只是点到为止的话,在记载着朱子与学生们互相商讨问对的?语类?中,朱子那么是反复致意、叮咛再三,如:善,须是至善始得。?语类?,卷14第102条,胡泳录传之三章,紧要只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切,可谓善矣,又须当磋之,方是至善;如琢,可谓善矣,又须当磨之,方是至

15、善。?语类?,卷16第34条,贺孙录“民之不能忘也,只是一时不忘,亦不是至善。又曰:“瑟兮僩兮,赫兮喧兮者,有所主于中,而不能发于外,亦不是至善;务饰于外,而无主于中,亦不是至善。?语类?,卷16第43条,董铢录这一区别相当重要,我们可以认为,它实际上构成了朱子阐释?大学?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向度。然而,作为善之极处的“至善与一般意义上的“善,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儒学本求善之学,我们假设将?大学?的三纲领改为“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善,假设说明明德、新民要止于善,似乎也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妥,如孔颖达在?正义?中,就将“止于至善与“止善混称。xxi从道学家一般的立场上看,“天命之谓性,上天所赋于人的,本是纯粹至善之性,这可以视为人之明德,xxii此乃万善之本,故?大学?提出明明德的要求,即彰明人的本体之明德而归于善。可见,即使是朱子所强调的“至善之地,亦不外乎归于明德之明,而一个人假设能创造其明德,诸如本着一个仁慈之动机,并且努力去做仁慈的事情,即可说是臻于善境,又何必多此一举地说要“止于至善?xxiii“止于至善似乎应该就是“明明德应有的题中之义,王阳明大体上就持这一看法,如他说:天命之性,粹然至善,其灵昭不昧者,此其至善之发见,是乃明德之本体,而即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