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1.doc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272361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课题研究片断呈现有效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重庆市万州区国本小学陈小红案例:七律长征教学片断:自主交流:师:作为一个五年级的同学,我觉得很多的内容,包括这首诗的意思,不应该老师给你讲,要靠自己来学。老师印了资料发给同学们,你们要调动自己的潜能来充分的自学。师:对于长征,你了解多少?师:非常好,这是一种能力。同学们,就这首诗的背景、作者,以及这首诗的特点、体裁、格律,讲的都很好,有没有同学说我自学后,知道这首诗的大概意思?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生:通过预习我知道了第一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红军不怕长征的困难,不管是万水千山。“只等闲”说明他们什么困难也不怕。 师:有一个词,意思没

2、有说出来。(出示小黑板)大家看,“等闲”是什么意思?生:平平常常。 师:那么“只等闲”,老师把“只”的意思写了下来,大家看看在这里应该是选择哪个? 生:仅仅是。 师:就是这万水千山,长征的困难,在我们红军的眼里仅仅是件平平常常的事。同桌之间互相讲讲。 生:(互相交流)。 生:我知道第二句意思。第二句毛泽东用了比喻的方式,把逶迤五岭看做是一个小小的“浪花”,把磅礴的乌蒙山看做是“泥丸”一样走过去,这样写突出红军英勇顽强的精神。师:非常好。但是有一点“五岭”就是指一座山吗? 生:不是。 师:能不能讲一讲“五岭”指的是哪五岭? 师:说对了,到底是哪几岭? 生:大岭骑田岭。 师:非常好,说说这个岭怎么

3、样? 生:逶迤。 师:用自己的话说是? 生:岭连绵起伏。 师:非常好。谁能到黑板上画一下,这五岭,怎么叫连绵起伏? 生:(到黑板画) 师:同学们,你们看,她画这个“岭”,是岭还是山? 生:山。(众笑) 师:这可不是“五岭逶迤”,这是陡峭林立。谁能来画一下,五岭连绵起伏,你是怎么理解的,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画面。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一座岭,不是五岭。(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这是摞起的,不是“连绵起伏”。(笑声) 生:(到黑板画) 师:经过同学们的补充,有点意思了。大家看看我画的,我画的也不一定对,我又不是画家。(师画)“五岭”是说山座连着一座,远远看去连在一起,起伏不平,连绵起伏。

4、师:看下句“乌蒙磅礴走泥丸”。刚才这位同学讲的时候,没有讲“磅礴”指的是什么? 生:“磅礴”是形容山的气势十分雄伟。 师:哪座山? 生:乌蒙山。 师:在哪? 生:贵州、云南两省之间。 师:你知道这座山海拔多少吗?你知道吗? 师:我知道,可我不告诉你,谁预习后知道了? 师:对了。2000多米,乌蒙山高不高? 生:高。 师:险不险? 生:险。 师:前面的五岭连绵起伏,乌蒙山气势磅礴,应该怎么表示,想不想再试试? 生:(到黑板画)(笑声) 师:像丘陵,还是山包。不过有点意思了。 生:(到黑板画) 师:有点意思了,我帮你补充一下,实际上就是说山高。(师画)雄伟不雄伟? 生:雄伟。 师:这一句同学们理解

5、的差不多了,我们做个小练习。(4)投影练习:你看,前半句把什么比作翻着细小浪花? 把()比作翻着的细小的浪花。师:第二句,把什么比作什么? 把()比作()。师:把乌蒙山比作脚下滚动着的小泥丸。天哪,2000多米高的山,在红军的眼里就感觉是脚下的一个什么? 师:继续汇报。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生:“金沙水拍云崖暖”是说红军在过金沙江时“暖”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因为当时天气炎热,红军喝水之后,心里就感觉非常暖;还有一个他们在过金沙江时,没费一枪弹,所以他们心里很高兴,也觉得暖。生:第二句“大渡桥横铁索寒”,在过大渡桥时,大渡桥非常险,他们牺牲了很多人,很艰难地过去所以心里“寒”。 师:还

6、有你说没费枪炮,挺好,能在诗歌里理解。后面说“大渡桥横铁索寒”,就她的发言你满意吗? 师:谁想来补充? 生:“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个“寒”字表现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师:你能不能说说当时的情况,当时桥上就剩什么了? 师:多少根? 师:只剩13根铁索了。大家想想,当时桥下河水湍急,这13根铁索要攀沿过去难不难? 生:“大渡”的“寒”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因为红军在过大渡河时是五月末,那时金沙江的水很凉,使得夜晚下雨天气很凉,红军战士也感觉冷。第二个意思是他们在强渡大河时,左边是高人云霄的陡壁,山腰是终年不化的积雪,银光耀眼,寒光袭人,当红军过卢定桥时,只剩下13根铁索。下面河流汹涌澎湃,这使

7、红军战土感到心惊胆寒。 师:很不错。大家读这两句。“金沙”和“大渡”刚才那个同学说格律时,以分成两联。上面叫首联,这个叫颔联,劲联,尾联。大家看上面写“红闲”,能不能把我们走过的千山,涉过的万水都写出来。只选了两个代表。千山的代表的是什么? 师:万水写的是什么? 师:我们感到五岭这么多,乌山这么陡,长征真难呀!可在红军人眼里变成了什么?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生:“更喜”这两句是说大无畏的红军尤其喜欢岷山的千里积雪,全体红军通过这座大山后,个个笑逐颜开。“喜”字描写红军爬过大雪山后的心情,它既写出了红军战胜的雪山,又使大自然富有艺术的美感。而最后的“三军”是指古时分左、中、右三军,此

8、后统称全军。他们过雪山后,喜的原因有,他们一方面感到过去所尝的辛苦生活已去而感到快活,而他们能够胜利的到达目的的没有牺牲而感到欣慰。读到这两句,我也替红军而感到高兴,为他们的胜利而感到喜悦。师:掌声鼓励。(掌声)你读读好吗?把自己的学习收获体会读出来。 师:什么事情都没有完美的。你就有一点没讲,“三军”的意思,你说的古时候,左、中、右三军,那么这里的“三军”指什么? (这一环节的提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能,1汇报整个感知课文内容的情况。要在正确流利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弄清长征讲了什么。 2汇报有关背景资料。力所能及地查阅有关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汇报基础知识掌握的情况,要水学生在自读时

9、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及能力解决不认识的生字,不理解的新词等基础知识。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及精彩之处。 )导疑:怎样深入体会诗歌蕴含的感情?师:你们说我们学一首诗,把诗里的宇、词、句子弄清楚了,就到此为止了,行不行? 应该怎么办? 师:对了,深入的理解,进一步体会课文也就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感情呀!这是最重要的。我们读诗是为了什么,读它是为了感受它,提升我们自己。我们应该深入的来领会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内涵以及表达的丰富的感情。要想往高层次走,领会课文内容,我们应该怎么办? 生:要抓住重点词。 生:抓住重点的词加上自己的感受。 师:可以,对了。 师:可以反复去朗读,反复的去吟诵。还有没有? 生:抓住作者写作

10、当时的情况。(这个环节教师的提问起到点拨诱导的作用,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要与作者或文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并动心、动情。最好的办法一是阅读时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二是可反复朗读体会感情。(教师可通过一些电化手段,促使学生能最快地达到这种境界。三是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评析:“自学交流”是在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基础上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这是学生语文中第一次超越自我的过程。学生们进行的自读汇报不是放任自由的滥读、瞎读,而是按一定学习方法和认知规律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 “点拔谤导”是教

11、师学生自学艾流后的点拨。疑点、难点、关键之处的开窍性的指导,又是学生在第一次自学习、自悟基础上进一步的指点升发。这一环节是为学生更好地进行下一轮自我超越构建平台。教师在这一环节主要做以下工作:导法:学生要进入第二次自我学习、自我超越的时候,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的重点,明确进一步学习的目标,然后教给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思路,帮助学生深化认识,实现“自奋其力”、 “自改其知”的境界。例如教学长征这一课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概括中心思想之后,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入更高的境界,那就是要与作者或文中的人物思想产生共鸣,并动心、动情。最好的办法一是阅读时把心放在课文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二是可反复朗读体会感

12、情。(教师可通过一些电化手段,促使学生能最快地达到这种境界。三是抓重点词句,体会情感。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指导不是仅这一次就没有了,而应是随时随地的去拉学生一把,助学生一臂之力。“导”应贯穿整个过程。例如导疑:学生把自读时遇到的问题提出来后,教师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引导学生有层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解决这些疑难。再比如导情:教师要用动情的语言去激励学生,鼓舞学生,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努力唤醒、拨动学生的心弦,实现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共鸣。教学时首先做到“课即始,情即生”。其次“课进行,情更浓”。比如感悟“大渡桥横铁索寒”的“寒”,教师运用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语言渲染就是达到传情、激情的目的。由此,教学中教师必须从“独奏者”的角度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通过动之以情,授之以法,诱之以思,使学生在教师的点拨下,茅塞顿开,如鱼得水,变死学为活学。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