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探黄赤交角》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探黄赤交角(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四探黄赤交角让探究精神在地理课堂上闪光郑健地理学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广,天文地理,政治军事,文化旅游,贸易经济等等,既 跨文理学科,又与生活实践结合紧密,既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现象和假说可以探讨,又 有不断发展的社会提供新的问题,新的素材。可以说,在中学教学里,地理学是很适合 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学科。新课程改革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提出“自学、合作、探究” 三点,我觉得其核心在于探究,自主学习也是带着问题的探究式学习较好,合作学习还 是要兴起共同探究的风气为妙。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地理学的优势,在教 学的各个环节设计中体现探究的精神,大力挖掘可探之点,提供探究素材,给出探究时 间,整理探究结
2、论,让探究精神在地理教学中闪光!下面以我在教学中关于黄赤交角的 探究为例,谈谈新课程教学中探究精神的应用。在高一地理上册第一单元教学中,地球的运动及其意义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了克服 这个难点,笔者以为如能善用逆向思维,对黄赤交角作出种种假设,一一探究,可以打 开学生的心门,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正确理解黄赤交角,同时可以较为深刻的理解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形成以及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地理知识。下面具体说明:一探黄赤交角:正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一)探究方法:把学生分成小组,并给每组学生提供地球仪一个,手电筒一个。一次性给出三个命 题和 1
3、0分钟左右的时间,大胆放手,让学生展开想象,合作交流。期间老师巡视,参 与其中一组的交流讨论,以便于掌握学生思维的过程和存在的错误。(1)假设黄赤交角为0 度:学生用电筒和地球仪演示,画出地图,得出结论:太 阳直射点沿着赤道移动,其余各地没有直射机会。(2)假设黄赤交角为45 度:学生演示推理,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纬45度之间移动,全球有一半纬度的地方有直射机会。(3)假设黄赤交角为90 度:学生让地球仪躺着运动,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在南 北极之间移动,全球各地均有直射机会(二)错误类型:(1)有些学生认为直射点固定在某一点上,忘记了直射点会随地球自转而移动。 应该是演示时只让地球公转了
4、。(2)令人大吃一惊的是有学生以为直射点处有阳光照射,其余地方则没有阳光照 射,气温太低。也许是用电筒的缘故吧。三)探究效果:三种假设探究完毕以后,学生可以自然的得出结论: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原因是由于 存在黄赤交角,而黄赤交角的度数决定了南北回归线的度数,所以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 了直射点移动的范围。最后结合动画演示黄赤交角为23 26,时,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 况和二分二至的位置和时间,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二探黄赤交角:正确理解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探究方法:1. 给出地球仪、手电筒和投影机的光源,让学生准备一些纸带模拟晨昏线。假设黄 赤交角为0度,探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
5、变化情况,并与目前黄赤交角为2326,的情况进行比较。期间给学生看动画演示。(1)观察:学生用光源照射地球仪,使之直射赤道,用纸带模拟晨昏线,得出各 地昼夜长短相同的结论。(2)思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分布规律,画图分析(3)比较:让地球仪倾斜到大约是黄赤交角的度数,用光源分别直射南北半球,放上晨昏线,比较各地昼夜长短情况,并注意南北半球的区别。(4)学生总结:假设黄赤交角为0度,各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各地的昼夜长短不变,就像黄赤交角为23 26,时的春、秋分一样。2、进一步问题探究:在黄赤交角为23 26,的情况下,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有哪些规律呢?给出自学时间,提出如下问题
6、:一、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1. 北京(40 N, 116 E)哪一天正午太阳高度最大,东莞呢(22.6 N,113.5 E) ?(分别举了北回归线以北的北京和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的东莞本地为例,目的是为了接近生活,并有利于把结论从个别引向一般)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 北京哪一天白昼最长,东莞呢?想一想路灯开关的时间一年中有变化吗?东莞和 北京的路灯开关时间一样吗?(第一问明确基本规律,第二问走进生活用规律,第三问分析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和变化幅度)2. 在中国去哪里看极光较好?什么时候去最合适?衣着上要注意什么?(此问为了解决极昼极夜问题而设计,并与生活紧密相连)3. 得出结论:学生发
7、言,并结合动画演示和生活实际,对学生的结论加以评述引申,得出一般规律。(二)常见错误:1. 正午太阳高度往往认为都是90度;2. 回归线之间地区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的时间与昼最长的时间容易混淆,如东莞 市昼长最长在夏至,但有学生以为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也在夏至。(三)探究效果:在假设黄赤交角为0 度的探讨中,学生通过动手演示,画图分析,明白了没有黄赤 交角就没有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且通过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相关的问题的 探讨明确了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使这个深奥的问题变得浅显易懂。三探黄赤交角:理解季节更替和五带范围的成因(一)探究方法1. 假设黄赤交角为零度:根据上面对于直
8、射点的移动、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的探究,学生 很容易发现地球上将不再有季节的更替。再与黄赤交角为23 26时比较,学生很容易 就明白了季节更替的原因。五带的划分也应和现在不同。学生提出的划分方案较多,我觉得较为合理的是:热 带的范围在南北纬20 度之间,温带范围在南北纬20度到 50 度,寒带范围则在南北纬 50 度以外。这样寒带的范围大大增加,使地球的气候发生重大变化,这些都给后续的探 究打下了基础。2. 假设黄赤交角 22 度和 24.5 度:这是黄赤交角实际变化的范围(四万年一个周期),所以拿出来让学生讨论它对五 带的影响。通过这个探究,学生理解了五带的划分原则,知道了黄赤
9、交角的变化对五带 范围的影响。(二)常见错误:学生开始不知道回归线和极圈的关系,以为黄赤交角只影响热带和温带的范围。(三)探究效果:通过假设黄赤交角为0度及其变大变小的探讨,学生明白了季节形成的根本原因, 五带划分的依据,各带的特点,以及黄赤交角变化对五带范围的影响。四探黄赤交角:激活思维,拓展知识面,初步形成地球是一个整体的意识(一)探究方法:假设黄赤交角为 0 度,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发动学生大胆想象,假设推理,把热量、风向、气候、生产、生活等内容联系起来 思考。(二)探究结果:1. 由于没有了黄赤交角,全球的气候将发生重大变化,气候类型会改变。有些气候 类型,如地中海气候,热带草原气候
10、等由于气压带风带移动形成的气候会消失;季风气 候会改变,可能在中高纬度形成陆地吹向海洋的“冬季风”,中低纬度地区会形成由海 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引起中高纬度地区的干旱和中低纬度地区的洪涝,从而影响 农业生产。2. 由于五带范围的变化,热量的分布情况发生改变,进一步影响农业的生产。如寒 带范围加大,现在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热量不足,将不再适宜小麦生 长,从而使粮食生产面积缩小,引起人口向中低纬度地带迁移。当这种情况在世界上蔓 延时会引发土地和资源的争夺甚至战争。3. 由于没有了季节更替现象,北温带地区少了天然的杀虫剂冬季的严寒,引起虫灾加重。南方由于高温持续不断,病菌孳生,导致
11、禽流感等增加。4. 当黄赤交角为0度时,地球站立起来了,人们观测星空的角度发生了很大改变,现有的星图要改版。这些改变都是一些负面的影响,但也有一些同学提出好的一面:没有了黄赤交角, 我们中国就同时存在“四季”,你喜欢什么气候就可以去什么气候区生活,很有意思。以上探究看起来可能都有些离奇了,但学生还是围绕着黄赤交角的变化来谈的,展 现了中学生敢于大胆想象的思维品质。而且在探究中学生能把地球当成一个整体,认识 了热量与气候、气候与农业、农业与生活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难能可贵。在上述四探结束以后,让学生整理探究结论,写出小论文假如没有了黄赤交角, 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为研究性学习积累
12、成果,以便获取相应学分。并且,整理 成果的收获感会促进学生对研究性学习和地理学的兴趣。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探究的知识,作为地理教师,我们首先要善于思考, 不断挖掘可探之点,打开学生思维的窗户,然后在问题提出以后,我们还要给学生提供 必要的素材,如地理影片,相关文章、书籍、网页等,替学生作第一步的信息筛选工作 减少弯路,提高探究的效率。第三要给出一定的探究时间,可以利用课上的时间作探究, 但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或需要野外观察试验的探究最好放到课外或兴趣小组中去做,以免 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最后督促、协助学生整理探究结论,写出小论文。下面是我在高一地理第一单元的课堂教学中做过的部分探究,总
13、结出来,供大家参考和补充。1.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测量方法2. 天体的演化序列:探讨太阳将会怎样,地球还能存在多久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天体及其演化3. 要移民火星我们要做哪些工作?结合科学家的改造火星的设想,探讨生命存在的条件4. 为什么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量不是最多?青藏高原上和副热带地区为什么比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量还多?5. 太阳活动为什么会影响地球的气候?到底有什么样的作用机理?6. 深井试验:一个铁球从一个深井的井口中心丢下去,它会碰到哪一侧井壁?(正 确理解线速度,以及同步卫星的速度)7. 偏西的地方就一定比偏东的地方晚看到日出吗?(不同纬度有昼夜长短的问题, 同一纬度有
14、地形问题)8. 假如没有地球自转会对地球产生哪些影响?假如没有公转呢?9. 如果让你划分时区,你会怎样做?(让学生理解现行时区的划分优点)10. 我们获取地球的外部信息的方式有哪些?地球内部信息如何获取呢?地震波在生产实践中可以用来干什么?关于“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移动”的教学重庆市梁平县第一中学 赵雪峰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册第一单元宇宙环境第四节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说它是重点内容,那是因为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中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极昼极夜的范围、乃至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等一些重要气候类型的形成,都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其移动密切相关
15、。如果学生对这一内容能够完全理解,则对上述其他内容也就能够很好的掌握,所谓“一通则百通”。说它是难点,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达到直观的效果,尤其是在没有直观教具(如三球仪)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学生听起来感到抽象难懂,不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时可按如下的步骤进行。一、通过板画讲清黄赤交角的概念赤道面就是地球赤道所在的平面,在黑板上画出通过地心并与地轴垂直的平面来表示。黄道是地球绕日公转的轨道在天球上的投影,有时直接把地球公转的轨道称为黄道,它所在的平面称为黄道面,并在黑板上画出呈水平状态平面来表示(如右图 1 所示)。板完画,讲清楚这两个平面的含义后,再让学生观察下图,这两个平面并不重合,而是相交的,我们把这两平面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目前是23 26,。(如图1中的a所示)圏1二、建立黄道面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黄道面是地球绕着太阳运动的平面,若反过来把地球想作是静止的,可以理解为这个平面也是太阳绕着地球运动的平面。由于直射点是地心与日心的连线同地球表面的交点,因此可以认为黄道平面即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平面,随着太阳绕着假设的静止的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也在这个平面上运动。三、借用纬度的几何含义,理解直射点移动的范围将地球看成是一个圆球,一切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同地表相割而成的圆,都是纬线。 其中通过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