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2717730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9.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学考试重点总结(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针经是指灵枢2王惟一的著作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最早的经络学专著足臂十一炙经阴阳十一脉炙经4.三大总结:灵枢又称为针经,魏晋.皇莆谧针灸甲乙经是幸存最早针灸学专著,扬继洲针灸大成.5.王唯一编铜人腧穴针灸图经6.明代是针灸学最昌盛的时期7.李学川针灸逢源列出61个穴位。8.奇经八脉:指别道奇行的经脉包括任、督、冲、带、阴、阳维、阴、阳跷脉共8条。9.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故有六合之称1.五腧穴:十二经脉分布在肘想、膝关节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荥输经合11经络:人体内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脉和络脉。经脉一上下纵行为主。系经络的主体部分;络脉是从经脉中分出侧行,系经络的细小部分。

2、是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运行气血,协调阴阳;调节人体各部的通路。2.十二经别: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13.疾徐补泻:进针时徐徐刺入,少捻转,疾速出针者为补法。进针时疾速刺入,多捻转,徐徐出针者为泻法。14中风:是以突然晕倒、不省人事,班口角斜、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以口喎、半身不遂为主要临床主症的疾病15.刺手:针刺操作时,医者持针的手。一般是右手作用掌握针具,施行手法操作。押手:针刺操作时,医者用来按压辅助进针的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故称左手为押手,作用:a固定腧穴的位置,夹持针身,协助刺手进针使针身有所依附,保持针身垂直力达针尖以

3、利于进针,c减少刺痛和协助调节、控制针感。6.十四经:因任、督两脉不仅有各自的专穴(其他六奇经的穴位都依附于十二经中),而且与十二经关系密切,故常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为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17特定穴: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主治特点外,还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1.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19原络配穴:原穴与络穴相配伍使用的配穴方法。20.经外奇穴:是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奇穴:是指具有一定的名称,又有固定的位置但未归入十四经脉系统的腧穴。22.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也没固定位置而是压痛点或病变局部或

4、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23.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同时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临床治疗的刺激点。腧,本写作“输”,或从简作“俞”,有传输,输注的含义,言经气传输之意;穴,即孔隙的意思,言经气所居之处。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2得气:古称“气至”,今又称“针感”,是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酸麻胀痛等经气感应。27.行针:又叫运针,毫针刺入穴位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刺感应或进一步调整针感的强弱以及使针感向某一方向扩散、传导而采取的操作方法。8.烧山火:将针刺入腧穴应深度的上13(天部

5、),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再将针刺入中1/3(人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然后将针刺入下1/(地部),得气后行捻转补法,即慢慢地将针提到上1/3,如此反复操作次,即将针紧按至地部留针。在操作过程中,或配合呼吸补泻法中的补法,即为烧山火法,多用于治疗冷痹顽麻,虚寒性疾病等。2.透天凉:将预定针刺深度分为浅(天部)、中(人部)、深(地部)三层,操作时,由深至浅,每层紧提慢按六次,如此反复几遍(称几度),至病人自觉某一局部或全身有凉感时出针,不揉闭针孔,有泻阳退热的作用。适用于肝阳上亢及温疟、骨蒸痨热等症。0.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痛剧的状态。33.刺法

6、:古称“砭刺”,是由砭石刺病发展而来,后来又称“针法”。指使用不用的针具或非针具,通过一定手法或方式刺激机体的一定部位(腧穴),以防治疾病的操作方法。34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续。35.奇经八脉的功能:任脉:“阴脉之海”总任六阴经,调节全身阴经经气;督脉:“阳脉之海”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带脉:约束纵行躯干的诸条经脉;冲脉:“十二经脉之海”或“血海”涵蓄十二经气血;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跷脉、阳跷脉: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36十二经脉的络穴:肺络列缺偏大肠,胃络丰隆脾公孙,心络通里小支正,膀胱飞扬肾大钟,心包内关焦外关,肝络

7、蠡沟胆光明,脾之大络是大包,任络鸠尾督长强。十五络脉的作用:加强了十二经中表里两经的联系,沟通了表里两经的经气,补充了十二经脉循行的不足。躯干部的任脉别络、督脉别络和脾之大络,分别沟通了腹、背和全身经气。38.十二经别多从四肢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与其相表里的阳经经脉(合)3.四海即: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40.五输穴: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泻。41.十

8、二经原穴:手太阴肺经:太渊;手阳明大肠经:合谷;足阳明胃经:冲阳;足太阴脾经:太白;手少阴心经:神门;手太阳小肠经:腕骨;足太阳膀胱经:京骨;足少阴肾经:太溪;手厥阴心包经:大陵;手少阳三焦经:阳池;足少阳胆经:丘墟;足厥阴肝经:太冲。42郄穴治疗急症和久病43.下合穴:胃大肠小肠胆膀胱三焦对足三里上下巨墟阳陵泉委中委阳。4.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45.通于任脉:列缺通于冲脉:公孙通于督脉:后溪通于阳跷脉:申脉通于阴维脉:内关通于阳维脉:外关通于带脉:足临泣通于阴跷脉:照海46骨度分寸:上肢:腋前、后纹至肘横纹9寸;肘

9、横纹至腕掌(背)侧横纹12寸。下肢: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外缘寸;胫骨内侧可下方至内踝尖13寸;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寸;腘横纹至外踝尖16寸4.平神阙的穴位有哪些:肓俞、天枢、大横、带脉8平命门的穴位有哪些:肾俞、志室4尺泽: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等急症。鱼际:小儿疳积。合谷: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症,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凡太阳病,皆可用合谷。丰隆:人身祛痰第一要穴,三阴交:妇科病症;生殖系统疾患;心悸,失眠,高血压;阴虚诸证50孕妇禁针穴位:合谷、缺盆、三阴交、昆仑、肩井、至阴(慎用: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少泽)51.阴维为病苦心痛,阳维为病苦寒热2.手太阴肺经经(共1

10、1穴)手阳明大肠经经(共2穴)足阳明胃经(45穴)足太阴脾经(2)手少阴心经(9穴)手太阳小肠经(1穴)足太阳膀胱经(67穴)足少阴肾经(穴)手厥阴心包经(9穴)手少阳三焦经(2穴)足少阳胆经(4穴)足厥阴肝经(穴)53.刺法的量学要素包括:刺激的强度,刺激的时间。54.头针:额中线:从神庭向前引一条1寸的线。主治:癫痫、精神失常、鼻病等。额旁线:从膀胱镜眉冲引出。主治:冠心病、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失眠。额旁2线:从胆经头临泣引出。主治: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肝胆疾病等。额旁3线:从胃经头维穴引出。主治:功能性子宫出血、阳痿、遗精、子宫脱垂、尿频等。枕下旁线:玉枕穴向下引一条长2寸的

11、线。主治:小脑疾病引起的平衡障碍、后头痛等。5.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左右对称的分布在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阴经属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上下肢内侧为手足三阴经,阳经属腑,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手足三阳经在四肢排列顺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上8寸以上则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56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总的规律: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交接规律: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阴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

12、与阴经在胸中交接。57十二经起止穴:手太阴肺经:起于中府,止于少商;手阳明大肠经:起于商阳,止于迎香;足阳明胃经:起于承泣,止于厉兑;足太阴脾经:起于隐白,止于大包;手少阴心经:起于极泉,止于少冲;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少泽,止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睛明,止于至阴;足少阴肾经:起于涌泉,止于俞府;手厥阴心包经:起于天池,止于中冲;手少阳三焦经:起于关冲,止于丝竹空;足少阳胆经:起于瞳子髎,止于足窍阴;足厥阴肝经:起于大敦,止于期门。5.腧穴的主治特点:近治作用:如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经穴均能治疗眼疾;远治作用:如合谷能治疗本经所过处的颈部和头面部病症;特殊作用:如内关可治心动过速,又可治

13、疗心动过缓。59.简述经络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经脉作用: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临床引用:1诊断方面:可以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脉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辩证归经的依据治疗方面:针灸治病选穴,一般在明确辩证的基础上,除选用局部腧穴外,通常以循经取穴为主,即某一经络或脏腑有病,便选用该经便选用该经或该脏腑的所属经络或相应经脉的远部腧穴来治疗。6.耳穴的分布规律: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在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耳甲。62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虚则补之

14、,陷下则灸之;2、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3、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三因制宜:因时地人。63针灸的治疗作用:疏通经络;调和阴阳;扶正祛邪。4.举例说明针灸的取穴原则1)近部选穴颠顶痛取百会胃痛取中脘面瘫局部去颊车地仓颧髎,近部选风池)远部选穴胃痛选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上牙痛选足阳明胃经的内庭下牙痛选手阳明大肠经的合谷穴)辩证对症选穴肾阴不足导致的虚热选肾俞太溪;肝阳化风导致的抽风选太冲行间等;牙痛由病因病机可分风火牙痛风池外关,胃火牙痛内庭二间,肾虚牙痛太溪行间。根据特殊症状取穴如哮喘选定喘穴虫证选百虫窝,腰痛选腰痛点,落枕选外劳宫

15、。崩漏选断红穴65八脉交会穴歌:公孙冲脉胃心胸,内关阴维下总同。临泣胆经连带脉,阳维目锐外关缝。后溪督脉内眦颈,申脉阳跷络亦通。列缺任脉行肺系,阴跷照海隔喉咙。66.列缺归经:手太阴肺经定位: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主治:a.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等肺系疾病;b.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歪斜等头项部疾患。功效:祛风散邪,通条任脉67内关归经:手少阴心经定位:腕横纹上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a.心痛、胸闷,心动过速或过缓等心疾;.胃痛、呕吐、呃逆等胃腑病证;c中风;d.失眠、郁证、癫狂痫等神志病证;e.眩晕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f.肘臂挛痛。功效:宽胸理气,宁心安神,降逆和胃,化痰8外关归经:手少阳三焦经定位:腕背横纹上寸,尺骨与桡骨正中间。主治:.热病;b头痛、目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