涪陵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715766 上传时间:2022-11-26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146.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涪陵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涪陵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涪陵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涪陵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涪陵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涪陵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涪陵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doc(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涪陵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和国际竞争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基石。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既是涪陵区主动顺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势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入贯彻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的要求,更是涪陵区立足“三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谋划构建“1+2+8+N”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的必由之路。本规划立足于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2、依据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重庆市新型基础设施“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重庆市涪陵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编制本方案,明确涪陵区“十四五”期间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蓝图、规划布局和发展路径。一、规划背景(一)“十三五”发展基础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建成华为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截至2020年12月底,帮助全区52家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的81个业务系统成功“上云”,将数字化技术能力惠及73家中小企业。5G网络建设加快推进。截至2020年12月,全区建成5G基站1755个,实现对区内重

3、点区域的5G网络覆盖。视频专网建设完成。27个乡镇街道、423个村(社区)的重点区域全覆盖,视频数据全部接入“雪亮工程”共享应用总平台。新技术基础设施颇具特色。全市第一家国有资本控股的区块链研究院-重庆数资区块链技术研究院落户涪陵,“涪陵榨菜”溯源等区块链应用项目有序推进。融合基础设施初具雏形。公共服务领域数字化应用持续深化,涪陵教育云平台建成,智慧医疗暨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项目即将进入实施阶段。城市治理领域数字化改造基本实现,建成视频监控智能化应用系统、全国首批试点公安交通集成指挥中心平台、数字化城市管理中心。政府管理领域基本完成政务云部署,32个区级部门共738个目录进入区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4、。产业融合领域数字化支撑渐成体系,大裂谷景区智慧旅游系统落地应用,种植业无人机在水稻等病虫防治领域实现规模化使用。生态宜居领域数字化应用多点开花,已完成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区级平台建设,榨菜智能物联网系统落地应用,“智慧河长”信息系统启动建设。创新基础设施稳步推进。基础科研领域能力持续提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达到2.4%;科创机构逐步壮大,拥有国家级研发平台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科创企业不断成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8家;科创成果竞相涌现,先后荣获市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2项。涪陵高新区先后与中科院成都分院等53家高校院所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扩大数字经济人

5、才本地化供给。产业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提速,重庆页岩气产业技术研究院成为市级首批新型高端研发机构,太极医药研究院组建重庆中医药产业创新研发平台,龙头企业带动和产业集群化、集约化发展效应初显。新基建生态日趋完善。新基建产业生态建设扶持力度加大,科创平台加速搭建,成功创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等创新基地;涪陵高新区等重点产业园区数字化改造持续推进,以新城区CBD为依托的涪陵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已启动;新基建应用示范不断涌现,建成市级智能工厂7个、数字化车间32个,华为涪陵工业互联网平台、龙头港轨道式集装箱龙门式起重机远程控制系统等示范应用均已投入运行。(二)“十四五”面临形势1

6、发展机遇数字化转型升级加速,为涪陵新基建弯道超车提供了机会窗口。一方面,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发展,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不断深化,促进了新型基础设施演进升级和重构。另一方面,党中央将科技创新提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中明确,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这一系列转型要求,作为支撑科技创新和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关键的“新基建”,为涪陵“科创+产业”发展道路带来重大机遇,为重构城市竞争力提供重要动力。区域一体化加速发展,为涪陵新基建突破发展创造了广阔空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同发展战略加快推进,需要以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区域新

7、型基础设施体系为载体,加速区域产业发展一体化、社会治理一体化、民生服务一体化,为涪陵进一步凸显战略地位、拓展战略空间、释放战略潜能创造了广阔空间。区委五届十一次全会也制定了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的发展目标,同时伴随“东数西算”工程启动实施,多项国家和区域战略的叠加效应和新基建领域布局逐步确立,为涪陵抢抓数字产业转移,在更大范围内聚集资源要素,持续构筑新基建先发优势,提供了关键突破口,为涪陵强化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奋力建设“十个新提升”,为涪陵新基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现代产业体系实现新提升需要以工业互联网、园区智能化建设为核心支撑,构建产业

8、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新模式;创新驱动发展实现新提升需要以大数据智能化创新为引领,融合“云大物智移”多项新技术,构建数字底座支撑能力;社会治理效能实现新提升需要推动现代科技和社会治理深度融合,打造数字驱动、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十个新提升”引发的一系列数字化、智能化建设和升级需求为涪陵新基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政策机遇和持久的动力保障。2面临挑战涪陵区作为传统工业大区和现代农业发展先行区,新基建具备一定基础,但与重庆高新区、两江新区等标杆相比,仍面临标准集约程度不高、产业转型赋能不足等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外部形势和发展环境约束影响凸显,新基建不确定性不稳定性上升。新基建面临较高

9、安全风险。新基建撬动生活、生产和社会协作方式发生巨变,相关业务安全风险、应用场景安全风险和关键技术安全风险将逐渐浮出水面。新基建面临较高商业模式风险。新基建作为一种新事物,易存在过度刺激、粗放投资、标准混乱、产能过剩等问题,认识不足或将导致建设成效得不到充分发挥。信息基础设施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有待提升,新基建对全区数字化转型支撑不足。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受限于涪陵山形地貌,覆盖仍存在盲点;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分散,集约化建设和运维管理能力有待提升;。物联感知终端布设数量有限且智能化与自动化识别能力较弱,难以有效满足城市实时感知、智能监测需求。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广度与深度不够,新基建赋能效用需要继续提升。

10、融合基础设施产业应用、场景、规模较先进地区差距大。工业互联网、数字建设发展速度不能完全满足数字经济发展要求,例如,高新区78户规上企业中,实施智能化改造的仅33户。融合基础设施对民生服务等领域的赋能效果不足。涪陵虽然已经在城市治理、民生服务等领域进行了较多实践,但整体呈现点状分布,无法实现以点带面的规模化效应。融合应用示范效应尚未充分发挥,针对社会和企业“急难愁盼”的数字化场景应用需求响应和解决机制尚未健全,受众感知深度和影响面不足。创新基础设施引领不足,新基建竞争优势不够明显。科技创新政策与经济、产业政策的统筹衔接、研发投入和产业需求聚焦程度不够,企业创新成果转化率不高,创新型产业集群少。受

11、限于重庆主城虹吸效应和本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数量及研发实力,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公共创新基础设施与赋能应用未形成标准规范高效的支撑体系,创新能力难以充分发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撬动作用。生态体系完备性有待提升,多元共建的产业生态体系尚未形成,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机制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把握“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国家战略嵌套叠加机遇,落实市委、市政府赋予涪陵区“三

12、个重要、一个支点”定位,把握新一轮信息技术变革趋势,深化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构建“一城三区两带”功能布局,抢抓“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机遇,努力构建“一区一城一镇八个产业科创基地N个新型研发机构”的“1+2+8+N”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体系。加快实现信息基础设施提升、融合基础设施提速、创新基础设施提质、产业赋能提效,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为涪陵“十个新提升”的奋斗目标厚植新根基,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二)基本原则创新引领,适度超前。以创新驱动为牵引,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加强供需对接,强化要素支撑,广泛开展典型示范和场景应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适度超前建设社会急需、受益面广、带动性强的

13、新型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因地制宜。深入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大战略,健全“一城三区两带”协调发展机制,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特色发展结构,充分释放新基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巨大潜能。绿色高效,安全可控。统筹存量和增量、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树立安全底线思维,加强安全技术应用和制度保障,构建集约高效、经济适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坚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强化基础资源共享复用,持续深化建用结合,推动各类设施融通发展。强化政府引导,创新投融资模式,畅通社会资本参与渠道,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培育建设、管理和运营新模

14、式、新业态,实现互利共赢。共享发展,统筹集约。立足市民生活出行、企业生产经营、政府服务管理的实际需求,远近统筹、协同联动,坚持以高速泛在和智慧互联为基础,推动跨部门、跨层级、跨系统的统筹衔接和集约建设,共建大设施、推动大协作、实现大共享。(三)发展目标以双千兆、城市物联网引领网络基础设施升级,构建面向川渝、融入全国的云计算大数据基础设施,推进5G、人工智能、大数据与传统基础设施融合建设,提升创新基础设施能级。到2025年,基本建成系统完备、高效实用、智能绿色、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达到国内一流水平,有力支撑我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一区两群”

15、协同发展中发挥更大作为,推动实现“十个新提升”,将我区打造成为成渝地区新型基础设施创新示范区。打造高速泛在、绿色高效的信息基础设施新枢纽。打造高水平信息网络,推动5G网络建设提质增效,提升对外信息网络通信质量,为全区经济社会创新发展提供优质网络支撑。依托华为涪陵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构建全区云管边端高效协同计算存储体系,打造成渝重要的数据灾备中心。统筹布局全域物联感知节点建设,构建重点部位高效感知的“城市神经元”系统,实现城市运行全方位感知。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支撑体系,通过网络升级、标识解析体系建设、工业软件推广等带动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变。打造普惠共享、数智赋能的融合基础设施新体系。构筑城市智能中枢

16、,强化共性支撑和统筹集约,赋能社会治理效能提升和民生福祉改善。强化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依托区域性综合物流枢纽、车路协同基础设施、新能源终端设施、智慧旅游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提升现代物流、交通、能源、农业、文化旅游等产业发展能级。打造合作开放、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高地。以高水平实施“科创+产业”为导向,加快推进与产业发展密切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前瞻性、引领性的科技研发和创新。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谋划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双创”孵化载体提质增效。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学科产学研协同创新,协同全市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构建“源头创新突破、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创新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形成涵盖基础科学研究、产业技术研发、孵化育成体系、科技公共服务的高水平发展格局。展望2035年,全面建成泛在互联、全域感知、融合高效、科产协同、安全可靠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支撑我区产业能级、创新能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