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重大改动的地方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710251 上传时间:2023-10-2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重大改动的地方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重大改动的地方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重大改动的地方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重大改动的地方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重大改动的地方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重大改动的地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逄锦聚的政治经济学第四版与第三版相比重大改动的地方(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93页)个人收入分配中的效率,是指通过个人收入分配关系的处理,一方面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以 提高劳动效率,另一方面调动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积极性,以增加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并提高生产要素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公平是公正与平等的统称。个人收入分配中的公平是指权利与利益平等并相对应的原则。按照公平原则要求,无论是按劳分配,还是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个人所得到收入的多少都应以所依据的分配尺度来确定。在尺度面前,人们的权利和机会平等, 收入与决定收入的尺度相对应,不允许任何人超越原则得到其不应得到的收入。公平是一个相对的、历史的范畴。社会主义社会的公平观,主要表现为追求全社会共同富裕和按劳分配、 其他生产要

2、素参与分配的思想和原则。具体地说,它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社会主义的最终日标是要实现全体成员的共同富裕,在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和过程中实现公平。(2)按劳分配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是社会成员的一种平等权利。(3)社会主义承认平等权利基础上的收入差别,既反对平均主义,又反对收入差距过大,避免社会财富过分集中到少数人手里,出现两极分化。(4)社会主义的公平观还表现在它强调机会均等。这包括社会为每个成员都提供同等的可获得的机会、可参与的程度、可进入的领域。个人收入分配中公平与效率的关系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矛盾表现在:要保证最大限度的公平, 有可能对效率的最大提高造成影响;要保证效率的最大发挥则又可能

3、会影响公平的实现。统一表现为:公平能促进效率,效率又能保证公平,二者相互促进。由于公平和效率存在矛盾,于是就产生了在分配中必须妥善处理二者关系的问题。总的原则应该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制 度,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差距及其调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要素票赋、个人能力的差异和体制转型等原因,收入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要区分两类不同的收入差距: 一类是合理、合法又适度的收入差距,另一类是不合理、不合法也不适度的收入差距。 所谓合理、合法又适度的收

4、入差距, 是指在法律允许社会又能够承受的范围内,按照投人生产要素的多少及其作用大小而分配社会财富, 使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与各自在社会财富的创造中所发挥的作用相对应而形成的收 入差距。相反,即为不合理、不合法、不适度的收入差距。不合理、不合法、不适度的收入差距有两种主要表 现:一种是平均主义,另一种是收入差距过大。我国在改革开放前,收入差距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存在平均主 义分配的问题。平均主义分配的最大弊端是挫伤劳动者的积极性,束缚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后平均主义分配的格局逐渐被打破,但其影响在某些部门、 某些企业还存在,有时还成为人们接受新的分配制度的障碍,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国家经济实力

5、的增强,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有较大提高,收入差距在逐渐扩大,收入分配中的矛盾较多,处理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以致成为当前亟须解决的重要经济和社会问题之一。合理、合法且适度的收入差距,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 不合理、不合法、不适度的收入差距产生的后果则相反。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主要表现根据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 (2006),收入分配差距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城镇 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差距。近三年此差距一直保持在3. 2倍左右。二是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5年最高10%与最低10%收入户的人均收入之比为 9. 2倍,比200

6、4年的8. 9倍扩大了 0. 3倍。三是农 村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2005年,农村高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与低收入户人均纯收入之比为7. 3倍,比2004年扩大了 0. 4倍。四是地区之间的收入差距。2005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排在前 5位的省份均位于东部地 区,排在后3位的省份均位于西部地区。2005年,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东部分别是中部、西部和东 北地区的1. 52倍、1. 52倍和1. 53倍。五是行业收入差距。2005年平均工资水平排在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 信息传榆、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业,平均工资水平分别是全国平均工资 水平的2. 21倍、1. 75倍

7、和1. 49倍。而排在后三位的行业分别是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农林牧渔业,它 们的平均工资分别相当于全国平均工资的 78%、75%和45%。张东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年度报告(2006),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造成收入差距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对生产要素占有差别过分悬殊。 由于部分社会成员拥有较多资本和土 地等要素, 而资本和土地等要素的报酬具有累积效应, 一旦拥有资本和土地后, 就会因为拥有而获取更多的收 入,再由收入转为资本或土地。这必然会产生出这样的结果: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甚至差距悬殊。除此之外,收 入差距的不合理也与分配机制不完善和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够有直接联系。收入差距不合理会导

8、致社会不稳定, 影响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并最终制约效率的提高。 为此, 应采取有 效措施予以调节。主要措施包括:(1) 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收入差距的合理 控制, 关键是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讲求效率, 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 要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 挂起钩来, 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 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在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中, 则要把生产要 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 讲求公平, 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 要防 止两极分化。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

9、入过分悬殊。当前,要 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 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 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扩大转移支付,强化税 收调节,打破经营垄断,创造机会公平,整顿分配秩序,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2) 要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对分配的基础性调节作用。初次分配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 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 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要建立、 健全劳动力市场及其调节机制, 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中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的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分配, 都置于同一规范和调节机制之下, 接受客观的市场分

10、配规律的 制约,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要建立、完善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及其运行机制,特别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由市场 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决定形成的价格机制,使价格真正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客观的指示器。要通过企业改革, 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以防止由于企业行为的扭曲而导致价格和分配的混乱和差距的过大。(3) 加强政府调控,特别要发挥税收政策对分配的调节作用,实施必要的福利政策。要通过完善税制,加 强征管,加大调节力度,调节过高收入,规范收入分配,使收入差距趋于合理;要逐步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 根据收入的高低确定不同的税率, 对高收入者按高税率征税, 对低收入者按低税率征税甚至不征税, 这样有利 于缩小社会成员

11、之间的收入差距。 另外政府还应征收遗产税、 赠与税、财产税、消费税尤其是奢侈性商品和劳 务的消费税, 通过这些税收来纠正财产分配的不平等。 如果说, 税收是通过减少高收入者的收入来实现公平化 的话,那么, 社会福利政策则是通过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来实现这一目标的。 福利政策内容包括: 各种形式的 社会保障和社会保险,包括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同时,要加快保护劳动者的各种立 法,包括最低工资法、最高工时法以及环境保护法、食品和医疗卫生法等。除此之外,要加快各种福利设施和 公共工程的建设,包括住房建设、教育与文化等各种社会服务设施的建设。(4) 制定并实施科学的价格政策。规范分配

12、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对一些垄断较强的 行业和部门规定最高限价甚至统一定价;对一些社会公共产品,国家规定最低限价或实行价格补贴等。此外, 为了维护正常的市场交易和形成合理的价格,还必须建立、健全价格监督体系,制定并实施反垄断法 、反 不正当竞争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各经济主体的价格行为,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5) 加强法制建设。要依法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依 法取缔非法收入, 对侵吞公有财产和用偷税逃税、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牟取利益的,坚决依法惩处。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13、调节过高收入。358 页)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三步走”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联系, 并通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引导其发展 方向的。 , ( 358 页), 2007 年党的十七大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 待,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规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基本 目标和基本政策构成的基本纲领, 在党的十六大确有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提出新的更 高要求。这些新要求既保持了目标的连续性,又根据新的情况和条件充实了奋斗目标,增强

14、了目标的针对性。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在新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包括以下主要方面。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 年比 2000 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 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 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

15、,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 参与有序扩大。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 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 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 基层民 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人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 全面改善人民生活。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 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 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 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覆盖城乡居

16、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人人享有基本生活 保障。 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 中等收入者占多数, 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 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 生服务。 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 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 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从“三步走”战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反映了我们始终将改善人民生活这一经济发展的最终日标放在突出位置,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358-359 页方框) ,(360 页) 三、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包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民主法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