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教育溯源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62704902 上传时间:2023-11-18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黄冈教育溯源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黄冈教育溯源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黄冈教育溯源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黄冈教育溯源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黄冈教育溯源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黄冈教育溯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冈教育溯源(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黄冈教育溯源教育史上别具一格的“黄冈教育现象”到底如何形成的?日前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的黄冈教育溯源,记述了黄冈近三千年教育发展历程,填补了黄冈教育发展系统论述的空白。 据介绍,该书由黄冈市教育局干部雷中怀历经十年资料收集,历时三年撰写而成.全书35万字,分7个章节,全面梳理了从西周至今黄冈教育在学校、名师、高徒、文化传承等多方面的特色,深入探究了黄冈教育内涵。 该书提出的黄冈古代教育发展轮廓是:始于春秋,蛰伏于隋唐,宋、明、清及清末分别为四个发展高峰期。书中提出,黄冈教育历史上是以学塾、官学、书院为主要支撑的多元化教育,是以名师执教为主的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相并存的教育。“黄冈教

2、育现象”是历代重视支持的结果,是稳固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结果,也是黄冈学子崇尚知识的结果. 书中披露,黄冈历史上共建有书院75所,在1300年的科举中,累计走出进士944名。新中国成立后,黄冈先后走出12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书院黄冈自古文昌教盛,人才辈出。早在科举考试之前就设有家塾、乡校,隋唐科举后,重教兴学之风日渐兴起.在唐代就建有荆楚最早的儒学宫-兰溪学宫,在北宋就建有最早的书院雪堂书院。明清时期,黄冈书院林立,讲学成风。黄州河东书院,倡导新学,推行“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成就了一大批教育大家。清代大儒陈诗,主讲江汉书院20年,其学生陈沆、陈銮分别中状元、探花。历史上,

3、黄冈一直科甲鼎盛,科举及第为荆楚之首,由此赢得了“唯楚有才,鄂东为最”的美誉。黄冈名师辈出,不胜枚举。湖北人物志所载历史名人中,黄冈籍占1/3。佛教禅宗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宋代活字印刷术发明者毕升,明代医药学家、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现代地质科学巨人李四光,爱国诗人、学者闻一多,语言文字学家黄侃,文学评论家胡风,文学翻译家叶君健,作家废名、秦兆阳,经济学家、资本论翻译者王亚南,哲学家熊十力等,在中华民族文化、科技、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河东书院:位于黄冈。宋乾道李沈创建。 麟山书院:位于蕲春。乾隆八年(1743)蒋尚德创建.调梅书院:位于黄梅。嘉靖三十四年(1555)张九一创建。 萃英书院:位于

4、黄安(今红安县)。乾隆初年段绍、戴炯、彭端创建。 蕲阳书院:位于浠水。顺治十八年(1661)刘佑创建 万松书院:位于麻城.宋时张仁辅创建。义川书院:位于罗田.明代张琳创建。 文明书院:位于广济(今武穴市).道光二十八年(1848)李炳奎创建。黄冈问津书院 - 简介 问津书院,位于湖北黄冈(今属武汉新洲区)之孔子山麓。孔子山原名五云山,问津书院有龟峰山、大崎山、文岐山环绕,如封罪行罗列,太极居中.山间古松参天,青葱隐隐,是理想的设教讲学之地.相传孔子自陈蔡去楚过此,尝登此山,又曾使子路问津于河畔,故有孔子山、问津河、颜子港、讲经台、晒书场、弦歌里、回车埠、孔叹桥及墨池、砚山等古迹名胜。后当地人掘

5、地曾获石刻,有“子路问津处”5字。元初原为龙仁夫寓此讲学处,立有先师庙,距今址约500步外,元末毁;明正德间知县胡浩曾建亭立石,隆庆初知府孙光祖重建,县儒士郭庆、吴良吉与黄安、耿定向、定力兄弟复于此讲学,至万历间肖继忠、王陞将其移建于今址,题额“问津书院”,一时称盛,并曾于河南商城建有分院。明末毁于兵。清康熙六年(1667)县人士邹互初、操之盛先后修建祠垣讲堂,规制宏敞.中奉至圣先师像,西为仲子祠、东为先儒祠,祭品祭田毕备,士子肄业其中者,每春秋二季之末月十五致祭。祭前先在地方官及乡宦中请“主鬯”及“陪鬯”各1人,祭后第二日会课,由“主鬯命题、衡文,给予不同奖赏。乾隆八年(1743)改东西祠为

6、两庑,东祀仲子及沮溺,西祀朱子及先儒,建学舍、藏书馆,馆侧有从先堂,殿西有文昌阁,前有魁星楼.十九年重修圣殿,二十三年修讲堂。道光七年(1827)举人胡玉森、增贡钱履和、生员胡华润捐建理事斋一所7间。光绪七年(1881)监生熊明春等募资重修大成殿.院内学田,自明至清由官宦、士绅捐赠共近700亩。邑人王抡士著有问津书院志. 问津书院位于新洲旧街镇孙子河村。相传春秋时孔子周游列国曾使子路问津于此。问津书院前身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所建的孔庙,(据记载:公元前164年至前122年,孔子山附近曾掘出一块石碑,上刻“孔子使子路问津处”八个秦隶大字。为记此事,汉代淮南王刘安命在发掘地建一亭,将石碑立于亭内,同时

7、在孔子山修建孔子庙,设私学。),宋末元初龙仁夫在此筑室讲学,称“孔子山庙学”又称“龙仁夫书院”。元末毁于战火,明洪武初年复修,湖广巡抚熊尚文始命名为“问津书院,明末战乱仅存正殿三间以及东西两庑部分建筑.清同治、光绪年间又数次复修并予扩建,至清末主体建筑有大成殿、讲堂、仪门、左右建两庑,东庑设仲子祠、隐士祠、洁粢斋、奉牲斋、饱德亭、理事斋;西庑设文公祠、诸儒祠、酬庸馆、斋宿馆,前有文昌阁、魁星楼、藏书楼、孔叹桥、照壁等,可谓气势恢弘。后毁于“文化大革命”,大部分旧址已成农家宅院。现仅存正殿四壁和东西庑部分残存馆舍.其中殿内孔子塑像基本保存完好。门匾由清末民初著名书法家、曾任孙中山总统府秘书张翼轸

8、题写.是目前武汉市保存得最完好的古代书院之一;也是全国唯一以“子路问津”的典故而命名的古书院。为湖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冈问津书院 对联天幸楚黄留辙迹; 人从洙泗识津梁。 问津书院清代王化龙题仪门内擎檐 执辔问津,耦耕人那知道一腔悲悯; 升堂入室,知德者才洞彻片席渊源. 清代王化龙题仲子祠 此间那有迷津,山水清闲,差憩车尘马足; 何处得寻遗迹,宫墙美富,式瞻剑佩雄冠. 佚名题仲子祠 窥见了道济深心,正在知津一语; 留得住辙环遗迹,岂云辟世孤怀。 清代黄自芳题隐士祠 同心同德又同堂,此日杏坛如现在; 变鲁变齐今变楚,当年车辙不曾回。 清代萧继芄题大成殿 丈夫非出则处,一蓑遥傍陇云深,安见耦耕的

9、不是田中经济; 圣贤因病为医,双毂特咨烟水渡,岂容狥世者妄参言下津梁。 清代李长庚题大成殿 圣人在上,贤人在旁,恍见当年执辔时,车马风尘,早已化成南国; 传道得徒,行道得侣,试观此日问津处,文章礼乐,居然教衍东山。 清代黄自芳题大成殿 十七世心源贯东山,而司文玉皇殿上; 亿万年灵爽留南国,以配享夫子河边。 佚名题文昌阁 异地同堂,行藏安于所遇; 一心千古,神明存乎其人. 清代王化龙题诸儒祠 绵百代斯文坠绪; 作千秋吾道干城。 佚名题诸儒祠 辙迹依然,想见德车乐御; 宫墙宛在,欣瞻义路礼门。 清代胡埙题中门 天相楚黄,万古斯文开道脉; 地留辙迹,千秋多士接薪传。 清代刘泽溥题讲堂 圣迹岿然,仰止

10、高山如阙里; 津声宛在,依稀流水即洙源。 清代詹大衢题讲堂 道自寓津梁,须知教泽长流,不外敦伦饬纪; 学何分汉宋,要得圣经实用,非关摘句寻章。 佚名题讲堂 鹿洞衍心传,集注千秋明大道; 鸿泥留爪迹,画图一幅志亲题。 清代张绍江题文公祠 遗泽考亭,俎豆永依东鲁辙; 问津带水,渊源遥接建阳桥. 问津书院:见证鄂东多才子 “惟楚有材,黄郡实当其半。所谓“黄即指今新洲、黄州、团风三区县,即通常所说的鄂东。鄂东多才子,晚清以来,杨守敬、黄侃、熊十力、汤用彤、闻一多等,让鄂东名闻天下,今天的蕲春更是全国著名的教授县。鄂东为何多才子,曾有好奇者考证,或是得地理之灵气,或是因乱世之造就,或是缘学风之渊源,莫衷

11、一是。记者近年来数次踏访位于新洲(解放前此地隶属鄂东黄冈)孔子河畔的问津书院发现,或许正是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在此的短暂逗留,埋下了文风不衰的火种.深入了解问津书院千年历史,可从一个侧面解答史学界多年来关于“鄂东为何多才子”的疑惑。巴西客人参观问津书院并留影。2005年孔子诞辰2556年纪念日,问津书院由民间自发隆重举行祭孔大典,这是自1947年最后一次官方祭孔后,问津书院第一次恢复传统的祭祀礼仪。鞭炮屑与孔子像高考前后,不是旅游景点的问津书院成了一个热闹的所在。来自团风、红安、黄冈以及新洲当地的人们来此祭拜孔子,为家中学子祈祷,在孔子雕像前的小路上留下了厚厚的红红的鞭炮屑。尽管多年以来,这里庙堂

12、荒芜,圣像被毁,但民间对这座庙的祭拜却从没有停止过。当地老百姓代代相传,这里就是孔圣人曾经到过的地方.2005年,山西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山西五台山善财洞住持释能修老法师向书院捐赠了一尊孔子全身雕像,雕像由整块汉白玉雕刻而成,净高3米,孔子以站姿行教,白净肃穆。山西法师为何关注问津书院?原来,老法师从小在孔子河畔长大,“文革”期间他亲眼目睹了孔庙和孔子塑像的被毁。史载,问津书院大成殿内供奉的孔子塑像,为明代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户部尚书耿定向等派人赴山东曲阜孔庙摹塑,几百年来被视为镇院之宝,却在“文革”中遭毁坏。老法师几年前故地重游,希望自己能为书院的修复出一点力。与一般孔庙不同,问津书院

13、不仅供奉孔圣人,而且开设讲坛,祭祀和讲学在这里合二为一。清代,这里更是成为科考场所。因此,过去黄州的历代读书人,既从这里得到尊孔崇儒的耳濡目染,又在这里得到知识的补给,这里既是他们最初的人生考场,同时很多功成名就之士,又把这里作为宣扬自己才学的理想窗口。台湾中华渊源文化交流学会理事长洪武雄等参观问津书院.从问津书院走出的一门四代老师今天在新洲二中任教的黄冠成老师,是问津书院不远处黄林墅村人,与问津书院有着特别的渊源。黄老师说,尽管现在学校离家远了,可是只要每次回家,都一定要到书院去看看。这里曾经是他的曾祖父黄勉之先生设帐授徒的地方。查阅黄勉之先生的档案,他是位了不起的人物,也是问津书院走出去的

14、最后一个秀才。戊戌政变后,清廷废除八股文,以古文策论取士。1903年黄勉之赴黄州考试,名列第一,为案首,名噪一时.后来废科举,兴学校,黄勉之复考入黄冈县师范学堂,以最优异成绩毕业,被派到黄冈新洲高等学堂当教员.后来又在多处地方开课授教。1919年,清末民初毁于战乱的问津书院恢复,当局因其影响力,请他在此设帐授徒,门下一时从学者甚众,不得不分设几班授课,这在当年私塾教学实属罕见,使得古老的问津书院在民国初期鼎盛一时。1946年,他以六十七岁高龄复出,与其族弟、学生、同盟会员黄乃贞一道创办私立端本小学,并亲任校长,泽被乡里,直到解放. 当是受黄勉之的影响,其子、其孙,至曾孙,如今黄家已是四代从事教

15、育事业。问津书院之学风浩荡,从黄家可见一二。而新洲为何历年来多才子,与这里浓郁的教、学传统密不可分。一个人的研究与宣讲2005年9月30日,孔子诞辰2556年纪念日,问津书院千人聚集,乡间长者着长袍、诵论语,按照隆重的祭祀仪式举行祭孔大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问津书院首次举行较大规模的民间祭孔活动,也是自1947年祭孔后,问津书院第一次恢复传统的祭祀礼仪。一度衰落的问津书院渐为人知,跟2005年问津书院祭孔仪式的主持人密不可分,他就是无数次接待外地人到问津书院参观并担当义务讲解的李森林.李森林爱好收藏,他从自己零零星星的藏品中一点点发现问津书院曾经的辉煌和博大,并且被其吸引,多年来通过多方搜集资料和考证,2002年,他编著的江黄学府问津书院自费出版.近年来,随着问津书院的渐为人知,许多文人雅士循迹而来,或发思古之幽情,或点香以拜先儒.而家有学生特别是面临中考、高考的家庭,更是携家而来,或祭或拜,想沾染些儒学圣人的灵气回去。武汉大学、湖北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大专院校学者纷纷来书院追寻圣人遗迹,考察书院人文、地理渊源。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