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奇正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702679 上传时间:2024-01-09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4.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孙子兵法奇正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孙子兵法奇正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孙子兵法奇正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孙子兵法奇正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孙子兵法奇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孙子兵法奇正(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测试数据5孙子兵法几个基本范畴的辩证关系作者:来源:发布时间:2012年02月27日冯国泉奇正和虚实、进攻和防守、示形和隐形是孙子兵法的重要范畴,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用兵 哲理和深刻的辩证智慧,无论在实践层面还是在理论层面,对后代兵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奇正和虚实奇正是一个古老的兵法范畴,它源于方阵的部署和队形的变换,这一概念与数学的奇、偶概 念和余数概念有关。孙子继承了这一古老的兵法范畴,认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以正兵交战,以奇兵取胜,这是战争的常态,常态中的奇正是容易理解的,“奇”是于常法 中求变法,“正”是于变法中求常法。具体到现实的军争环境,奇正的界定就是动态的、充 满变化的

2、,通常表现为这样几种情况:先出为“正”,后出为“奇”;正面进攻为“正”,狈0 翼袭击为“奇”;明战为“正”,暗攻为“奇”;整体防御为“正”,局部进攻为“奇”,如此 等等。奇正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只有在相互参照中才能够彼此确定。 奇正范畴中任何一方的缺失都会使另一方失去意义,其相互源出的辨证性质与战争本身的对 抗性质是合而为一的。因此,奇正就成为战争对抗过程中的一种暂时界定,只用以说明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的用兵 方式。当给予一种用兵方式“奇”的美誉时,其实这种所谓的“奇”中已经孕育着否定其自 身的因素,因为我们无法将同样态的数次“奇”再称之为“奇” “奇”以其偶然性和独特性 才成

3、其为“奇”,并且引导“正”产生同自身一样的变化。如“背水一战,当军队陷入绝境 时,“正”兵就化为“奇”兵。再如,当一方将另一方的奇兵误作正兵看待而严加防备时, 另一方的正兵便获得了奇兵作战的样态,因而使看似简单的奇正原则在军事的活力对抗中演 绎出无穷的变化,所谓“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 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 相依为用,相互引发,“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所以,“善用兵者,无不正,无不奇, 使敌莫测。故正亦胜,奇亦胜” 2。在奇正的巧妙运用中始终能做到“致人而不致于人”, 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奇正的

4、运用离不开虚实的客观条件,只有避实击虚,才能出奇制胜。何谓虚实?孙子说:“出 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这“不趋”、“不意”之处正是敌军之“虚”敌军严加防备之处便 是敌军之“实”,这是对虚实的狭义理解。广义上来说,虚实可以从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和 兵力部署情况等诸多方面进行界定。从物质力量来看,虚实指兵力的强弱、优劣、众寡等; 从精神力量看,虚实指士气的高低、锐惰等;从兵力部署情况看,虚实指时空的处理、方向 的变换以及兵力的整合等。另外,虚实也包括信息情报的真伪和运用。只有了解敌军虚实, 才能运用奇正之兵,也只有了解敌军虚实,才能够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孙子说:“兵之情 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

5、,攻其所不戒也”,说的就是掌握敌军虚实,出奇制胜的问 题。对于如何避实击虚,出奇制胜,孙子以水为喻来说明:“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 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 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水随地之高下曲直而流,因而能顺势随形,畅流无滞,用兵之 理亦同。只有依据敌军虚实而灵活运用奇正之兵,才能够“因敌变化而取胜”。所以,奇正和虚实是军事对抗链条中两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孙子说:“三军之众,可使必受 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无奇正则无虚实,无虚实 也谈不上奇正。“奇”着眼于敌军之虚,“正”着眼于敌军之实,所以,“

6、奇正者,所以致敌 之虚实也。敌实,则我必以正,敌虚,则我必以奇” 3。如果不了解敌军虚实,盲目运用 奇正之兵,就会使军事行动遭受挫折。在两种军事力量的对抗中,如果把对方有所防备的地 方误认为是可以实施突然打击的薄弱点,即误把敌方之“实”当作敌方之“虚”,不仅会使 其真正的薄弱环节由于敌人有所警惕而得到加强,还会遭到敌方强有力的反击。正所谓“攻 坚则轫” 4。同样的道理,当一方把另一方的薄弱环节看作有所防备的地方而不敢采取果 敢的军事行动时,就会错过有利的进攻时机,使敌方潜在的危机无法转化为我方制胜的现实 条件,做到乘人之弊。一般而言,“瑕”或“虚”即是关节点,这一关节点的丧失能够引起 敌军精神

7、防线的崩溃,使其处于恐慌和动摇之中,然后便是整个战斗力的自行瓦解。而用兵 中忽视了敌军之“虚”,就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军事行动,丧失有利战机,这种有利战机的 丧失意味着军事对抗的失利或失败,从而使奇正变化无法落到实处。一方面,虚实决定着奇正的运用,另一方面,奇正的运用也能造成对敌有力的打击态势,使 之暴露更多的虚实,“使敌势常虚,我势常实” 5。奇正的运用使敌有备变无备,强大变弱 小,主动变被动,实处变虚处。运用奇正的一方不仅掌握着自我虚实的灵活变化,而且还影 响并决定着敌对一方的虚实向有利于自己的方向发展。二、进攻和防守克劳塞维茨认为;“如果两个概念真正构成了逻辑上的对立,也就是说,其中的一个

8、概念是 另一个概念的补充,那么在实际上,从一个概念就可以得出另一个概念来”6。孙子兵法 中进攻和防守的关系正是这样,孙子在着眼于“攻”的概念时也把“守”放在这一思考的过 程中。在攻守的浑然一体中,把握其转换的契机微妙而难识,它兼顾守中之“立于不败之地” 和攻中之“不失敌之败”两个方面,并根据兵力强弱决定攻守进退,“不可胜者,守也;可 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其运用之最高境界乃为“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 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在这样的攻守态势下,敌人的防守是脆弱的, 进攻也是无力的,“故善攻者,敌不知其所守;善守者,敌不知其所攻”。相对于攻,以孙子为代表的古代兵家更

9、注重防守的一面,“如果在中国存在一个所有古代兵 书都坚持的基本原则,那就是避免与敌人直接发生冲突。若两军对峙,一方发起的进攻就总 是完全冒险和容易失败的”7, “实际上,构成战略防御的优越性的原因之一恰恰也就在于, 进攻本身不能不伴随一种非常无力的防御。进攻从这种防御中所得到的是防御中最有害的因 素,而整个防御所具有的那种优越性,则并不适用于这种进攻中的防御因素。也正是在进攻 中产生无力的防御的时刻,防御中的进攻因素便积极地发生作用了” 8。孙子看到了防守的重要性,注意在防守中“实而备之”,加强战备,不抱侥幸心理,“无恃 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创造先胜的条件,“

10、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这反映出高度重视敌军、不敢轻敌的思想。老子也说:祸莫大于轻敌,轻 敌几丧吾宝”9。另外,防守也是为了在军事对抗的初期避开敌军锋芒,“锐卒勿攻”,“强 而避之”。随着相持时间的延长,敌方士气就会消减,“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待其 因强有力的防守而气衰力竭时再转入进攻行动。兵家孙子从“气”、“心、”“力”、“变”四个方面来说明防守优势:“故善用兵者,避其锐气, 击其惰归,此治气者也。以治待乱,以静待哗,此治心者也。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 饥,此治力者也。无邀正正之旗,勿击堂堂之陈,此治变者也。”在“治气”、“治力”、“治 心”和“治变”中,防守具有四种不同的表

11、现形式,但都可以归结为以防为主、以静制动, 以静制动实际上就是在防守中积聚对抗力量(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相机而动,打击 敌人。防守是一种比进攻强的作战方式,关键就在于它是“由巧妙的打击组成的盾牌”,即在防守 中实现了攻守的辩证结合10。这种防守有别于消极防守,消极防守是从内容到形式都完全 被动的防守,它否认进攻在防守中的作用;而寓攻于守的防守是一种在被动的形式中隐藏着 主动内容的作战方式。如克劳塞维茨所说:“战争中的防御决不是绝对的等待和抵御,也就 是说,决不是完全的忍受,而只是一种相对的等待和抵御,因而多少带有一些进攻因素” 11。在战略防守中不否认局部的进攻,在局部防守中不排除全局的

12、进攻。局部集中优势 兵力或采取其它战术获得的每个胜利都对改变整体防守态势产生积极影响,可以积小胜为大 胜,化劣势为优势,从而改变整个局势,实现从整体防守到整体进攻的战略转换。因此,防守本身并非目的,而是以进攻为目的,只有防守没有进攻的军事行动是毫无意义的。 就此而言,防守是进攻的先行谋划,进攻是防守意图的最终完成,不管其结果是否与最初的 谋划相一致,甚至当目标在动态的军事对抗中完全改变时,防守仍然是进攻的一种看似迂回 的目标实现。兵家孙子注重防守,甚至当力量不能与敌抗衡时要“少则能逃之”,孙子所谓“逃”并非 简单的逃跑,而是要“能”逃,即“有计划有策略地逃”,在“逃”这个消极的形式里, 隐藏着

13、积极进攻的内容。通过这种有着积极意义的“逃”,能够重新创造和利用有利条件去 消灭敌人。之所以要“逃”,“其原因或者是由于所处地形不利,需要通过退却选择有利的作 战地形;或是故意示弱,使敌人失去警惕,或是因敌人兵力强大,自己兵力弱小,需要通过 退却来分散敌人兵力和集中自己的兵力” 12。总之,对于进攻一方来说,其每一步行动同时也意味着丧失相对于防御者所拥有的优势。因 此,这种进攻看似主动,实则已陷入被动之中,在逐步丧失进攻之初的有利因素,一些影响 进攻行动的不利因素在加倍增长并抵消着进攻所取得的战果。这一切对于防守一方却是非常 有用的。防守表面看是“兵犹迫而后动”,是被迫运用军事力量的方式,但其

14、中却蕴积着临 机而动的强大攻势,除了拥有地形之利和以逸待劳的优势外,也拥有精神或者道义方面的支 持。在我为客和我为守的军争态势中,“主逆而客顺,主劳而客逸,进骄而退卑,进躁而退 静。以顺待逆,以逸待劳,以卑待骄,以静待噪,皆非所敌也” 13。所谓为客为守之道, 不过是一种后发制人的柔性策略而已,这里面就存在着攻守进退的辩证转换,用老子的话说 就是“明道若昧,进道若退” 14。如何理解“明道若昧,进道若退”,把握守中之攻和退 中之进,将攻守进退演绎得出神入化,就成为兵家的首虑之谋。三、示形和隐形示形,即示敌以假象,以迷惑和欺骗敌人。示形有种种方式,或示敌以弱,制造可攻之象, 骄其士气,诱其攻取,

15、如“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或示敌以远,调动敌军,而攻 之以近,使之猝不及防,反之亦然,如“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或示敌以利,诱其夺 取,而我以静态无形之兵待之。“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 之,以卒待之。”不同的战场环境,不同的敌情,不同的将领,决定了不同的示形方式。借 助于示形,隐形的作用得以彰显。隐形,即化有形为无形,隐藏其真实意图。在孙子兵法中,“隐形”被表述为“无形”。 无形是用兵的最高境界,“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并非毫无形迹,而是隐去了 有形中的作为,化为无形中的无所不在的进攻态势。在这样的态势中,处于隐形的一方容易 集中兵力打击敌人,

16、而暴露了形迹意图的一方则容易分散兵力被迫应战,实施隐形的一方就 具有了数量上的绝对优势。“故形人而我无形,则我专而敌分。我专为一,敌分为十,是以 十攻其一也,则我众而敌寡,能以众击寡者,则吾之所与战者,约矣”。隐形中的军事行 动飘忽不定,没有确定的时间和地点,敌人因不知我将从何处进攻而无所不备、无所不守, 对抗力量被极大地削弱了,“吾所与战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则敌所备者多,敌所备者多, 则吾所与战者,寡矣”。在隐形所营造的无所不在的进攻态势中,敌人处处被动,处处设 防,结果只能是:“故备前则后寡,备后则前寡,备左则右寡,备右则左寡,无所不备,则 无所不寡。”原因就在于,“寡者,备人者也;众者,使人备己者也。”隐形者使人备己而不 备于人,是战场的主导者,掌握着战争的节奏,或缓或急,或东或西,自由无碍地打击敌人, 敌人兵力上的优势被逐渐消解,总体优势被化为一个一个的局部劣势,失败的结局就不难理解了。隐形既是掌握战争主动权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