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 姜建国.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683270 上传时间:2023-10-0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14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 姜建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 姜建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 姜建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 姜建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 姜建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 姜建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中医药大学伤寒论重点 姜建国.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姜建国伤寒论讲义总结归纳六经提纲:1太阳病脉证提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病机:外邪袭表,营卫不和.2阳明病提纲: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病机:燥热亢盛,正邪剧烈相争.腹满.脉大(实证沉实而大,热证洪大滑数)3少阳病脉证提纲: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胸胁苦满.脉弦细. 病机:邪犯少阳,正邪交争于半表半里之间,致胆火内郁,枢机不利.影响到脾胃的运化功能障碍或三焦的决读失权.4太阴病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病机脾阳虚弱,寒湿内盛.脉弱5少阴病提纲: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病机:全身气血虚衰.咽痛.脉沉微细.6厥阴

2、病提纲: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病机:阴阳错杂,虚风内动.治法代表方太阳病解肌发汗桂枝汤或麻黄汤阳明病清热泻下白虎汤或承气汤少阳病和解少阳小柴胡汤太阴病温中祛寒理中丸少阴病回阳救逆四逆汤厥阴病清上温下乌梅丸1.伤寒的涵义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言凡感受外邪如风.寒.暑.湿.燥.火引起发热的疾病狭义:单纯指感受六淫邪气中的“寒”邪而发的外感热病2.伤寒论中变证得治疗原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3.简述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证的主要脉证.病机和治法太阳中风太阳伤寒主症发热风邪犯表,卫阳浮盛,抗邪于外汗出卫阳不固,营阴失护,弱而不守恶风寒邪扰卫

3、阳,卫阳失其温煦鼻鸣肺合皮毛,开窍于鼻,皮毛受邪,肺窍不利干呕胃为卫之源,表气失和,卫病干胃,胃气上逆头痛.发热.恶风寒邪伤于肌表身疼体痛骨节疼痛寒凝经脉,经气不利无汗寒性收引,卫气合而不开,汗孔闭塞喘肺合皮毛,表闭则肺气不宣病机风邪束表,营卫不和,卫强营弱寒邪外束,卫阳郁遏,营阳涩滞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开腠发汗,固肺平喘方药桂枝汤麻黄汤鉴别要点汗出与无汗,脉浮缓与浮紧4. 简述太阳伤寒.中风.温病的鉴别要点.1.太阳伤寒的典型脉症:发热恶寒.无汗.体痛.脉浮紧, 反映了寒邪致病的病理特点2.太阳中风的典型脉症:发热.汗出.恶风.脉浮缓, 反映了风邪致病的病理特点.3.温病的典型脉症:发热而

4、渴.不恶寒.温病初期,其病在表卫分证,亦有恶寒,但多伴微渴.舌红.脉数与中风.伤寒有别.5.“荣弱卫强”的含义荣弱卫强”即营弱卫强,太阳中风证病机.所谓卫强,并非生理情况下的卫气强盛,而是指风寒袭表,卫气浮盛于外,与邪交争而成发热的亢奋现象;所谓营弱,也不是营阴真正的虚弱,而是由于卫气失其正常的固外开合之职,营阴不能内守而汗出,与“卫强”相比,呈现相对不足的状态6.麻黄汤.麻杏甘石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皆可治喘,其病机及症状特点P39/63麻黄汤肺合皮毛,表闭肺气不宣风寒束表,卫遏营滞,肺气失宣.喘而无汗,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寒,苔白,脉浮紧麻杏甘石汤邪热迫肺,肺气不利,逆

5、而作喘邪热壅肺,肺失宣肃喘.咳.汗出.无大热.口渴.苔黄脉数小青龙汤水饮内停引起肺气的肃降则喘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寒饮犯肺喘.干呕.发热而咳.小便不利,小腹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风寒迫肺,肺气上逆素有喘疾之人中风而诱发气逆作喘,或太阳病误下邪入肺中,肺气不利作喘自汗出.发热恶寒.头痛.苔白脉浮缓7.麻黄汤证与葛根汤证的区别相同:风寒束表,卫闭营郁之伤寒表实证,证候相似不同:麻黄汤证为风寒外束,肺气不宣, 见表实而喘,虽有头项强痛而无项背强几几; 葛根汤证为风寒外束,经气不利, 见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而无喘. 8. 葛根汤证与桂枝加葛根汤证有何异同相同:太阳病兼项背强几几,不同:桂枝加葛根汤证为表虚证

6、兼经腧不利,故见“汗出恶风”; 葛根汤证为伤寒表实证兼经腧不利,故见“无汗恶风” .汗出与否是两者的鉴别要点9. 为何表虚证兼项背强几几用桂枝汤加葛根,而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却不用麻黄汤加葛根?因表实证兼项背强几几为风寒之邪阻滞太阳经腧,使津液不能濡养经脉所致,如用峻汗的麻黄汤加葛根发汗,恐其过汗伤正损伤津液,难以达到升津液.濡润经脉之目的.葛根汤是由桂枝汤加麻黄.葛根而成.这样既能收发汗升津之效,又无过汗之虞.且方中之芍药.甘草.大枣酸甘化阴,既可缓筋脉之急,又为津液生发之源.10. 桂枝去芍药汤中为何去掉芍药?桂枝加芍药汤中为何加入芍药?p26/168桂枝去芍药汤用于太阳病误下,胸阳不振的证

7、治,方中芍药抑阳助阴非胸阳被遏所宜,故去之,更利于桂枝汤通阳.桂枝加芍药汤倍用芍药乃取其苦泄之力以除血痹,通脾络,止腹痛用于太阳误下,邪陷太阳的证治11. 试述大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主要证候 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辨证要点 不汗出而烦躁.由于伤寒表实不得汗解,阳郁不得宣泄,进而化热,郁热内扰则生烦躁.即烦躁源于内热 ,内热源于表闭阳郁,阳郁则源于无汗.病机 风寒外束,内有郁热,治法 外散风寒,内清里热.方用 大青龙汤. 配伍意义 重用麻黄,并佐以桂枝.生姜辛温发汗,外散风寒; 石膏辛寒清热,以除烦躁; 炙甘草.大枣和中以资汗源. 诸药合用,既能发汗解

8、表,又可清热除烦,为表里双解之剂12. 试述小青龙汤证的证候.病机.治法.方药.及配伍意义.主要证候 发热恶寒,无汗,干呕,咳喘,脉浮紧病机 外感风寒,内挟水饮.治法 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 小青龙汤. 配伍意义 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又兼能利水, 再配以桂枝更增解表通阳散寒之力 细心.干姜温化寒饮; 半夏降逆止呕,与干姜相伍,又可温化中焦水寒之邪,以上诸药皆为辛温之品,恐其辛散太过,故加两味酸敛之品:五味子敛肺止咳;芍药酸敛护阴,且与桂枝相伍,调和营卫. 另加炙甘草调药和中. 诸药合用可奏外散风寒,内蠲水饮之功13. 试述大.小青龙汤证的异同点相同:.均为表里同病,且表病均属风寒束表,卫

9、闭营郁的伤寒表实证,故恶寒发热,无汗,脉浮紧为两者所共有, 治法上 两者都是表里双解, 以辛温发汗解表为主.区别 主要在于里证的不同:大青龙汤证之里证为阳热内郁,以烦躁为主证,治疗上要兼清里热; 小青龙汤证之里证为水饮内停,以咳喘干呕为主症,治疗上兼以温化水饮.14. 表郁轻证有几种类型?试述其证治异同.类型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桂枝二越脾一汤证 三证相同点 病机均为表郁邪微, 症状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 治法均为辛温微汗.不同 桂麻各半汤证为表郁稍重,表现为寒热一日二三度发,面赤,身痒,治以小发其汗,用桂枝汤.麻黄汤两方各取1/3 用量相合,在三方中发汗力最大; 桂二麻一

10、汤证表郁较轻,表现为寒热一日再发,治法为微发其汗,取桂枝汤原量的5/12,麻黄汤原量的2/9,按两方比例2:1组方,其发汗力量较桂麻各半汤为轻; 桂二越一汤,属表郁兼内热,除寒热并见外,尚有轻微的里热烦躁,治以辛温微汗,兼清里热,取桂枝汤与越脾汤按2:1量合方,为表里双解之轻剂.15. 表里同病,表里先后的治疗原则是什么?请举例说明.伤寒论表里先后治则,即当表里同病时,可根据表里证的轻重缓急分别选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表里同治等不同的治疗方法.(1)先表后里.乃治疗常法,适用于表里同病而表证较重.里证属实且病势不急之情形.若不遵循这一原则,反而先行攻下,则可导致表邪内陷,引起变证,故仲景曰“此

11、为逆”也.如太阳蓄血轻证兼表证,热痞兼表证等即属此类;(2)先里后表.是治疗之变法.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属实或属虚但病势急重之病证,若不先治其里,必致证情危贻,往往影响患者生命,故先治其里,待里证缓解后再议解表.如太阳蓄血重证兼表证,少阴阳衰阴盛兼表证等;(3)表里同治.即表证里证同时治疗的方法,适用于表里同病,里证较轻,表邪不著,单解表则里证不去,单治里则表证不解的病证.本法在具体运用时又有偏重于表,或偏重里,或表里并重之分,如大青龙汤证.桂枝人参汤证.麻黄细辛附子汤证即是其例.16. 简述大青龙汤证与桂枝二越脾一汤证有何异同相同 均为外感风寒,内有郁热,表里俱实之证.不同 大青龙汤证表寒里

12、热证重,表现为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故方中发汗解表之麻桂和清泻里热之石膏用量较大,较之桂二越一汤,少一味益阴的芍药,多一味宣肺降气的杏仁,其发汗解表,内清郁热之功较强; 桂枝二越脾一汤证表寒里热证轻,表现为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微见烦.渴,故治法宜小发其汗,兼清郁热.17. 简述心阳虚的类型.治法及代表方药.(1) 心阳虚心悸证: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治法 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 桂枝甘草汤(桂枝.炙甘草)(2)心阳虚烦躁证: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治法 温通心阳,潜镇安神.方药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炙甘草.龙骨.牡蛎).(3)心阳虚惊狂证:惊狂,

13、卧起不安者. 治法 温通心阳,潜镇安神,兼以涤痰.方药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炙甘草.生姜.大枣.牡蛎.蜀漆.龙骨).(4)心阳虚奔豚证:气从少腹上冲心.治法 温通心阳,平冲降逆.方药 桂枝加桂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5)心阳虚欲作奔豚证:其人心下悸,欲作奔豚.治法 温通心阳,化气利水.方药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18. 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均为阳虚水停证,二者有何异同?同:均为水饮为患,而见头眩,脉沉.异:苓桂术甘汤证主要是脾阳虚,水停中焦,病情轻,水气上冲而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真武汤证主要是少阳阳虚水冷,水停下焦

14、,病情重,轻者仅见四肢重痛,重者可见四肢浮肿,症见发热,心下悸,头眩.重者还可出现水饮横流四溢,遍及全身上下,症见腹痛,自下利手足厥冷.四肢沉重疼痛,小便不利,或咳或呕或小便利等19. 热痞证包括哪两个方证,两者有何异同?热痞证包括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附子泻心汤证.相同 同属热痞,不同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病机为胃热气滞, 主证是心下痞,按之濡,关脉浮与里热证如心烦.口渴.小便黄赤等 .治以泄热消痞.方用大黄黄烈泻心汤. 方中大黄泄热和胃,黄连泻心胃之火,黄芩泻中焦实火.并用麻沸汤渍,取其气之清扬, 以清上部无形之热. 附子泻心汤病机为胃热气滞,兼有卫阳不固. 主证除热痞之心下痞,按之濡,心烦口渴等证外,又见卫阳不固之恶寒汗出 治以泄热消痞,扶阳固表. 方用附子泻心汤.方中大黄.黄连.黄芩以沸水浸渍少顷,取其气以清上部之邪热,附子别煮取汁以扶阳固表.20. 比较寒热错杂痞证证治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气机痞塞,证都有心下痞满.呕吐.肠鸣下利,药物配伍均用寒温并用,功补兼施.异:半夏泻心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