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探讨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675415 上传时间:2023-02-21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探讨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探讨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探讨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探讨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探讨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探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路径探讨(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在大学生中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途径讨论摘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精神支柱。随着高等教育群众化的出现,新建地方院校在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方面任重而道远。文章结合工作实际,提出新建地方院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应不断创新教育载体、丰富教育内容和优化教育过程。关键词新建地方高校;大学生;民族精神;教育途径民族精神,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和社会理论中形成的,为大多数民族成员所认同和承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和道德标准的总和1。她是一个民族文化传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开展的精神支柱。是鼓励人民为国家、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世

2、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如何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问题日益凸显,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高等院校肩负着培养全面开展的高素质人才的重任,除了对大学生进展知识传授与才能培养外,还要大力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这已成为各高校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新建地方高校显得更为迫切。新建地方高校从专科升为本科不久,办学历史短,办学经历缺乏,办学条件差距大;同时地方高校也是在我国施行经济构造战略性调整,高等教育向群众化迈进的宏观背景下诞生的,生源素质相对来说较差;加上师资力量薄弱又承当着繁重的高等教育群众化的任务,导致在办学中效果不好、评价不高,从而带来大学生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角色定位的心理偏向、学习生活

3、的适应不良、人际交往的心理失调及目的重树的心理迷茫;局部大学生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集体、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集体意识淡化,个人主义倾向严重;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大学生的安康成长。加强和改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特别是新建地方高校重中之重的工作任务。要加强和改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进步大学生的思想程度,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新建地方高校积极探究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是一个迫切而有意义的重要课题。一、创新教育载体,营造浓重的教育气氛,提升大学生的思想境界广泛深化进展民族精神教育需要有效载体,要用好的教育载体营造好的教育气氛,用好的教育气氛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当

4、代大学生在社会的改革浪潮中,受到纷至沓来的西方文化思潮的冲击,他们的价值取向自我化、功利化、多元化的趋势加强,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无私奉献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日趋冷淡;对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僵硬呆板的说教方式普遍存在着厌烦和抵触的心理。因此亟须创新民族精神教育的方法和手段。1丰富校园文化。优化民族精神教育环境。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我们要积极探究既适应时代特点又符合学校实际的校园文化建立的途径和方式。一是打造“名家讲坛。新建地方高校往往办学历史不长,为了给大学生提供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创新才能所需要的广博而丰厚文化底蕴的支持,提供一个传播文化、交

5、流学术、提升智慧的场所和平台,应通过“名人讲座进校园的方式,建立校园文化建立的重要阵地“名家讲坛。以包容百家思想、塑造大学精神为宗旨;以营造和谐气氛,提供共享平台,增强知性含量,加强校际交流,聆听学者心语,感受思想魅力,讨论人生真谛,启迪智慧心灵为目的;以文学、艺术、历史、哲学、法律等为内容,突出对社会进步所衍生的人生观问题、热点问题、理论问题的讨论。通过将各个领域的名家名师的讲座引入校园,以名人的经历、名师的睿智,启发学生的智慧;以高雅的文化陶冶学生的情操;以高尚的精神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为增强大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应有方案地进展传统文化教育。在学生中

6、倡导读一本好书、背诵假设干成语或名言警句、诵读假设干诗词歌赋、写一本读书心得笔记等系列读书活动,进步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悟才能,促使学生将所读内容内化为自己的道德遵循,将学习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为一体,使大学生既触摸到活生生的传统文化,又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质及理论才能。三是以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为契机。民族精神贯穿于社会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又往往在重大活动和重大事件中得到充分振奋和集中表达。为了弘扬长征精神,应在广阔师生中进展理想和信念教育,构建和谐校园,开展以“弘扬长征精神,树立远大理想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鼓励学生发扬不惧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为纪念党的生日,激发学生对党的热爱,开展以

7、“感恩立志奋进为主题的“饮水思源感党恩活动,通过“坚决理想信念,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党课讲座、参观工业园区、举行座谈会等方式,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主题学习教育活动融入到大学文化建立与和谐校园构建的全过程中。利用重大节日或重大事件开展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四是宣传、学习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如雷锋、张海迪、邓稼先、李素丽、杨利伟、任长霞等先进人物和模范群体的行为符合人们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闪耀着高尚的民族精神之光,对大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感召力;同时在学校树立“大爱育人的先进典型,通过表彰教学名师、评选优秀老师、树立师德标兵等方式,大力宣传业务精湛、品德

8、高尚的老师,从而对学消费生潜移默化的影响。2创新教育形式,从不同角度贯穿和浸透民族精神教育。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要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在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立的全过程的要求,形成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要旨,以民族精神的形成、开展、弘扬、培育和创新为脉络,将民族精神教育与学校教育全面交融。另一方面在社会理论中,要以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立,发挥道德模范典范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为教育重点,引导大学生深化开展科技文化活动,理解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

9、亲身感受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从而更加理解社会对自己的期望。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帮助同学们理解中国近现代开展历史,树立献身现代化建立的远大理想。通过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在理论中培养新时期的艰辛创业精神,使他们在时代的脉搏中不断进步思想道德程度,增强振兴中华、造福人民的责任感和创造精神。3着力拓展活动载体,大力扶持理论、科技、公益等各种社团,使之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阵地。如成立志愿者协会,以“尽己所能,援助弱者,效劳社会为己任,筹划组织开展一些扶贫济弱活动,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建立书画社、文学社、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协会等,增加学生的知性色彩。在社团活动中,注重以老师

10、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社团为纽带,将中华民族精神寓于各种详细社团活动中,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二、丰富教育内容,促进理论与理论相结合,提升大学生的思想认识我们要从教育思想上把过去单纯以培养学生“做事为主的教育形式,转变成既培养学生“做事又培养学生“做人的教育形式,树立现代科学精神全面开展观。把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统一起来;把民族精神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统一起来;把成才教育与振兴中华教育统一起来;把爱家乡、爱学校、爱国家统一起来,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理论和理论教育活动,既促进大学生的理论考虑,又丰富大学生的理论感受。1立足

11、家乡。利用外乡资源对大学生进展教育,增强民族认同感。充分挖掘、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发挥民族精神教育的优势,这是对大学生进展民族精神教育的最现实的途径。新建地方高校属于省(市)属地方高校,而且大多分布在欠兴旺地区,但它仍然具有悠久的开展历史,有着艰辛奋斗、不断创业的辉煌历史。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所在地的历史博物馆、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和教育资源,对学生进展民族精神教育。同时深化到经济开发区,引导大学生深化感受党指导下的工业化进程,体会创新创业的艰辛和努力,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而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增强信心,明确人生的意义,并树立崇高理想。通过“三下乡等社会理论活动深化到乡村及

12、自己的家乡,感悟社会的巨变,感受家乡、家庭生活的变化,进一步培养大学生刻苦努力学习、对工作不断创新的精神,培养他们全心全意为同学和别人效劳的意识,努力增强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感。2立足校情。加强大学生感恩情怀的教育。培养大学生尊师、爱校的传统美德。设立校情校史展览馆,展示学校艰辛创业的历史,引导大学生深化感受学校的开展变化,使学生珍惜学校的学习生活;通过唱响校歌、领悟校训,教育学生热爱学校、热爱专业。通过开掘学校历史和现实中具有重要意义的人标、事标、物标、声标,使之充分发挥民族精神教育的功能,为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提供良好气氛;通过开展“四联络活动,即校指导联络院系、处级干部联络班级、科级干部联络寝室

13、、老师联络学生,努力营造全员育人的气氛,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办学理念,感怀学校、老师的关爱,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尊师、敬师、爱校的传统美德,尽力营造浓浓人文关心的学校文明。3立足国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大学生安康成长的宏大精神财富。首先,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国情,使爱国主义教育效劳于经济建立这个中心,把大学生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引导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立上来。帮助大学生系统地理解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理解我国现代化建立的目的、步骤和宏伟前景,更好地发扬艰辛奋斗、节俭建

14、国的创业精神。其次,在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必须立足人的素质的培养。国要自强,根底是人的自强。人的自强主要表达在自尊、自重、自立、自修。因此要将责任意识的培养,正义品格的铸造,求是、大爱精神的提炼融入到大学生教育中,从而真正培养大学生的爱国情愫3。最后,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立足历史教学。通过历史教学,让大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辉煌的中华民族文化,把传统的民族精神与现代意识结合起来,不断从传统民族文化和时代精神中汲取营养,教育大学生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忧患意识,激发振兴中华的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三、优化教育过程,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提升大学生的

15、理想追求要借鉴国外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的先进经历,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首先,必须积极吸收和借鉴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尤其要批判地吸收和借鉴兴旺国家和民族的精神培养的方式方法。如美国在家庭教育和理论活动中弘扬和培育孩子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意识;韩国把爱国主题浸透到学校教育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建立了一套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直到大学的国民伦理教育体系;新加坡通过法制理论培养国民的法律意识,使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得益彰。这些培养方式,对于我们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其次,要引导大学生通晓事实、探求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学校教育,让大学生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现状,理解改革

16、的艰巨性、长期性和复杂性,“引导大学生不仅热爱祖国的辉煌成就,也包括对历史的深化反思,对无知与错误决策的检讨,对苦难与屈辱的缅怀,并学会对他国文化的尊重3。从而增强对我国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累的问题的认识才能,使大学生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命运,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目的。最后,在民族精神的培养中,要引导大学生把内在的思想认识外化为志向行动。大学阶段应引导大学生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和开展方向,自觉把个人的人生价值追求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联络起来,努力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决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辛创业的新一代,为促进社会和谐,全面建立小康社会而建功立业。参考文献1荆惠民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的精神脊梁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222毛志成冷静去听“我爱中国J读者,2022,(13)3魏剑美变味的爱国主义J读者,202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