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2673702 上传时间:2023-10-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史.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摘 要科技、经济和社会要得到协调发展,科学技术想要达到更快、更好地转化为先进的生产力,就必须要实现对科学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相应的,在1985年以后,我国也根据国情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启动了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且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目前并处于深化之中。科技管理体制从根本上说是由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但确定后的科技管理体质也反作用于科学技术。我们要深刻的认识到,科技管理体制是否得当,关系到科技政策能否得到认真正确的贯彻,科研机构和队伍的潜力能否充分发挥,科技规划、计划能否顺利实现,科研成果能否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所以,科技管理体制问题是关系到科技工作全局,关系到现代化建设中科技

2、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而目前我们也越来越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投入比重也不断的增加,而国家为了推进其改革发展,需要把握现代科技发展的态势,掌握科技管理的内容、原则和方式,学习国外科技管理体制的调整和变革经验,做到去粗取精,吸取其精华,并了解我国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完善曾经走过的历程也要预测其未来发展走势。 关键词:科技 科技发展 体制 科研投入 一、改革开放前的科技体制的表现和存在的问题 1、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生产脱节,技术转移环节严重受阻。生产中急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能很快反映到研究课程当中,科研成果也不能很快应用到生产中去。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之间难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宏

3、观管理结构僵化,国家直接管理过多过死,科研经费依靠国家拨款,科研任务由国家下达,研究成果由国家收纳,科研机构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同时也不承担经济责任。同时,一些科研机构自成系统、自我封闭,人员结构和知识结构僵化。这些都与科技活动的能动性、自立性相违背,因而也不利于科技的发展;人才使用不合理,科技人员由国家统一分配,形成了部门所有制、单位所有制,限制过死,人员不能合理流动,造成了一方面人才不足,另一方面缺又是现有人才的能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的状况。科技人员的劳动成果与个人经济利益缺乏联系,只是和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这一切的一切都抑制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高度集中型的科技管理体制:科技管

4、理权力集中,国家将科技活动管理与资源分配的实施集中在特定的权力部门,其他部门只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应的科技政策或短期科研项目;科技计划约束行强,国家科技的发展规划与计划是指令性的,各地区、各部门和各科技机构的任何研究项目的设置都必须设置于国家计划的制约之下。科技发展计划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计划目标保持一致;科技管理主要按行政隶属关系进行。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各自的科技活动分属各自的行政主管部门纵向管理,科研与生产之间缺乏直接的横向关系。 二、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和表现 1、科学技术在航天领域的投入然而最好的事实就是最近神九的发射成功,进一步说明了我国在航天领域的大量投入和重视,利用新兴科技,不断地

5、改进技术设备,为航天领域开创更好的未来。然而,回顾历史,早在1957年10月4日,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就发射成功了,1970年4月24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一号”,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一次发射成功,借此,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能发射卫星的国家。在当时的世界取的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是中国第一次涉及外层空间,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7秒,我国第一艘试验飞船“神州”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大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人认为:“如果说航天技术是科技殿堂里的皇冠,那么,载人航天就是这顶皇冠上最大最明亮的宝石。”就此,我们的航天科

6、技事业并没有以取的了成就而停滞,反而受到了大大的重视,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步前进,更有了后来的“神州六号”“嫦娥一号”等。有人认为,航天技术的水平和成就,是一个国家经济、科技综合实力的反映。载人航天又是航天技术的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发展载人航天需要更先进的技术水平,和发达的工业基础和雄厚的经济实力。我国更以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带动了其他领域经济的发展,如太空种子,其是由精选的作物种子通过航天飞行器载入太空,在太空特殊环境下,使种子变异,然后再到地面进行优选的育种手段。具体而言,航天育种的原理,是把植物种子用卫星搭载上天,在宇宙辐射、微重力、弱地磁、高真空以及低温等综合因素的作用下引起基因突变,返回地面后

7、再经过专门的培育和筛选,形成明显优势的新品种。航天育种更是引起基因突变的良好过程,我们不仅仅看到了航天领域的发展,这也是科技的飞跃带动的农业的飞跃过程,然而在农业方面的发展更具有跨时代的意义。2、 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目前,经实践证明,发展农业离不开科技,富裕农民离不开科技,繁荣农村离不开科技。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农业科技投入对农业发展的巨大贡献,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势在必得。目前,我国农业发展的机械化、现代化、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就农业机械化而言,在我国各地区都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我国的科学家在不断的就机械设备方的创新,对于农作物的灌溉、收割

8、等都需要新科技的投入,而我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土面积广,耕地种类多,相对于来,各地区农业的发展需要不同的对待,就如,我国北方以平原为主,机械的使用率更大,这也是新型农业的发展之路。科学家在这方面做了各方面的投入,也并没有解决我国农业科技水平利用低的问题,我国农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科技水平的制约。 所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们就要重视科技管理的发展,完善我国的科技管理体制。加大对科技系统结构和科技活动向市场化、企业化转制两方面的改善,其具体措施如下:1、 调整科技管理政策和措施,落实“稳住一头”,及稳定支持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一级事关经济、社会和国防事业的长远发展的重大研究开发。首先,各级政府必

9、须加大这类科技活动的财政投入,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科技投入结构,保证资金投放向重点项目、重点承担单位倾斜;其次,要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研院所,使之能在科技前沿拼搏,攀登世界科技技术高峰;再次,通过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的组织实施,推动原来分属不同部门或机构的科研单位和专业突破条块分割,建立长期稳定的网络协作关系,通过共同承担国家项目、人员交流、数据共享、设备共用,逐步走向人、财、物管理一体化,形成全新的、学科综合的基础研究基地。2、 继续促进科研机构转换机制,落实“开放一片”,从总体上看一些研究开发机构然存在规模庞大、人员过多、机构不合理、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研究开发机构与企业联合、结合方面的成

10、效也不尽如人意。因此,分流人才、调整结构,促进更多的科技人员直接进入经济建设主战场,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进程。首先,各级政府和科技管理部门应大力执行既定的相关政策,或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增订部分现行政策内容,继续鼓励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实行技工贸或技农贸一体化经营,或与企业合作开发、生产和经营;其次,应促进大部分技术开发类机构转变为科技企业,紧密配合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改革,引导、支持更多的科研机构充分利用自身的科技优势和经营实力;再次,应加大科技进步法和科技成果转化法的执行力度;最后,还应调整科研机构转换机制方面的政策,增加适应新形式、新情况的条款。3、 继续升化科研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进一步

11、解放思想,摒弃一切僵化的管理制度和陈旧的思想观念,继续升化科研机构管理制度的改革。首先,在改革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方面,要积极推进科研机构和企业以市场为媒介,以资产(包括无形资产)为纽带的结合,通过股份制等方式;其次,改革人事方面的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培养造就青年科技人才;再次,注重分配制度的改革,推行功效挂钩或工资总额包干的管理方法,也要完善科技奖励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最后,对计划管理制度方面的改革,大力推行课题制,逐步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招标制,同时实行对计划的项目执行情况的跟踪评估制度。 总之,科技的发展在当代是必不可少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科技投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落实科学管理体制的改进,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资料:1、蔡立湘、夏礼如、彭新德等,新时期农业科技创新与管理.农业科技管理,2004(3):1-15.2、科技进步与对策1990年 01期 翼虎3、公共事业管理概论 第二版 朱仁显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