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doc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62662356 上传时间:2023-04-2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6.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熊猫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大熊猫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大熊猫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大熊猫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大熊猫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大熊猫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熊猫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熊猫是仅产于我国的珍稀濒危动物,总体数量仅一千五百余只,是被国际濒危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列为“濒危物种”和受到我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特级保护动物”。因其极高的科研价值、濒危程度和观赏价值而深受全世界人民的关注和喜爱,被誉为“国宝”,多次以友好使者的身份出访世界各国,极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目前,大熊猫主要分布在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六大山系,其中85%分布在四川和成都的邛崃、大邑、崇州和都江堰等地区,成都是名副其实的“熊猫之乡”。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下称基地)是在国家建设部、国家林业局(原国家林业部)和财政部的支持下,经成都市委、市政府批准同意于1987年建立的,为成都市林业和园林管理局

2、领导下的由市财政全额拨款的全民所有制副局级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任务是开展大熊猫等珍稀濒危动物的科研、繁育、管理和公众教育、教育旅游以及大熊猫文化品牌打造等工作。目前基地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著名的集大熊猫科研繁殖、公众教育和教育旅游为一体的研究机构和最佳旅游目的地。被中外游客誉为“国宝的自然天堂 人们的世外桃源”。 一、基地概况 基地目前总占地1530亩(第一、二期548亩,第三期982亩),其中一、二期建筑占地面积13696.77,包括兽舍8处,实验、展览及办公用房9处,独立卫生间8处;道路面积40000;水体面积共30000 ;绿地面积460506.23,覆盖率为93.77%,绿地率为80.63

3、%。现有职工98人(其中含全民48人,非定编的农转非职工 50人)。其它聘用人员145人,拥有各类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员33人,占全民职工总数的68.75%。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关心下,基地经过近20年的建设,现已完成占地36.4公顷的第一、二期工程,目前三期工程正在建设实施当中,相关大熊猫繁育核心设施如大熊猫兽舍、食品加工站、熊猫医院可望在2008年陆续投入使用。 由于基地历年来在大熊猫保护繁育、科普教育和环境建设上的突出贡献,先后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授予的“全球500佳”荣誉称号以及“中华绿色科技金奖”、“首届中华环境奖”、“四川省建设科技创新先进单位”、“四川省环境教育基地”、“

4、国家AAAA景区”和“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殊荣。 二、大熊猫科研繁育取得显著成绩,成为目前世界著名的大熊猫研究保护机构。 近2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有关部门和国际有关保护机构、组织等的支持下,基地紧紧围绕大熊猫的疾病防治、饲养管理、繁殖育幼、营养、生殖内分泌和保护遗传学等多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科学研究,先后取得54项国家(包括863项目、前973项目)和省、市级科研成果,超过了国内其他所有相关研究单位取得成果的总和。正是通过“大熊猫双胞胎育幼研究”、“大熊猫人工授精技术的研究”和“大熊猫DNA指纹探针研究及DNA提取方法的建立”等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以80年代抢救留下的

5、6只病、饿大熊猫为基础,先后繁殖大熊猫82胎120仔,现存数量达68只的全球最大的圈养大熊猫人工繁殖种群。 在成功进行大熊猫繁育生产、研究的同时,基地在科研基础、科技队伍和承担科研项目的软硬件层次方面也逐渐得以提高。1997年由国家计委、成都市计委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共同资助1100多万元建立了开放实验室,2001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四川省科技厅正式命名该实验室为“濒危动物繁殖与保护遗传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07年被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成为“四川省濒危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聚集了多年培养的包括国家级专家、省市拔尖人才在内的高中级专业技术人

6、才40多人,研究领域覆盖繁殖生物学、保护遗传学、胚胎工程学、营养学和生殖内分泌学等多个学科。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研究专项(前973)1项、国家“十五”高技术研究(863计划)项目1项以及多项省、部、市级科研项目和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金会科研项目。2003年,我单位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四川省人才开发先进单位”和国家人事部授予的全国“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二、科普教育成效显著 在大力开展大熊猫繁育科研的同时,基地极为重视科普教育和公众教育,把开展生态保护为主的科普教育,作为一项主要社会职能。在开展大熊猫科研保护的同时,以熊猫活体和环境展示、世界最早大熊猫博物馆、熊猫魅力剧场和互联网站

7、宣传等为载体,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生态保护教育活动,长期向来自世界各国的嘉宾、游客、广大中小学生传播着生态保护的最新知识和理念。近5年来,接待国内外中小学生10余万人次,培训自愿者600 余人次,走进各大专院校、社区、中小学、幼儿园和自然保护区宣讲、传播野生动物保护和环境教育知识理念200余次。因其突出贡献和科普教育软硬件的不断改进,被评选为“国家科普教育基地”、“国家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三、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掀起大熊猫国际保护研究合作新篇章。 多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国家外交部、国家建设部、国家林业局及中国动物园协会、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部门的协调下,基地与国际自然联盟、

8、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等保护组织及美国、英国、日本、荷兰等国家的动物园和研究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已建立和形成了广泛的国际研究网络平台。在合作繁殖成功大熊猫的同时,通过引进技术、项目、资金和人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濒危野生动物的保护研究工作。同时,基地自成立以来作为国家、省市窗口单位,接待了数十个国家的领导人和嘉宾,2006年基地接待国内外领导、嘉宾共计1.2万余人次,今年预计接待人数将达到1.8万人次。 根据国家重大政治和外交的需要,基地大熊猫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和西班牙等八个国家开展了大熊猫合作与研究,为国家创造了巨大的外汇收入,总值超过5000万美元,仅近10年与美国和日本开展的大熊猫长期

9、合作繁育研究,每年为国家创汇超过200万美元,为加强国际友谊、提升成都城市形象、提高我市知名度和美誉度发挥了其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四、不断改善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大熊猫旅游蓬勃发展 随着基地在大熊猫科研繁育、科普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和知名度的提高,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关于基地要“坚持科研旅游并重,迅速建成我市外向型旅游精品”和“利用成都现有的熊猫资源,打造我市大熊猫文化品牌”的有关指示精神,基地自2003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增收节支,利用有限的资金不断加大旅游环境和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改造,同时按照一流景区和国际接待标准,不断开展优质服务和提高服务水平。通过近3年

10、努力,2006年基地被国家旅游局正式授予“国家AAAA级景区”,游客持续成倍增长,2006年入园游客已达到37.1万人,与2001年同比增长5.7倍。其中,入境游客数量为28万人左右,约占入园游客数比例的80%,位居成都各大旅游景区中榜首。2007年上半年,接待中外游客已达32万人次,门票旅游收入有了较大幅度提高,为实现基地大熊猫保护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五、未来发展方向 为了更好地保护大熊猫,构建成都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和交流的窗口,根据成都市人民政府的要求和四川省旅游总体规划、成都市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成都市风景名胜体系规划,在35年内,基地将建成以大熊猫保护、繁育科研、科普教育和教育旅游为核心,集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公众休闲、旅游观光等活动为一体的大型主题生态公园;建成 “人大熊猫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旅游景区,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名片;建成世界一流的、以大熊猫为代表的中国特色濒危动物繁育中心、国际性的环保科研与学术交流中心、大熊猫及特色民族文化艺术与生物多样性的展示场所和面向国内外的一流科普、生态、教育旅游中心。同时,为了进一步实现大熊猫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为圈养大熊猫提供良好的野化训练场所和优质的适应性过渡放养条件,基地目前正在向市政府申请建立“成都大熊猫繁殖野化放养研究中心”项目,以实现大熊猫保护最终放归大自然,进行种群自我繁衍生息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社会民生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