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2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62613045 上传时间:2023-10-0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5.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2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2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2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2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2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韶关市第十三中学 杨会琼摘要:本文论述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的四种常用的基本做法:第一,以好奇心创设“愤”“悱” 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二,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进行探索的热情;第三、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模型、幻灯、实验、多媒体、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给学生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第四、利用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巧妙的设疑来消除学生的缥缈感,让学生获得现实感和亲切的生活气息感.关键词:课堂教学; 兴趣; 情境; 创设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是每一位教师面临的共同问题.教师若能在教学过程中

2、较好地创设问题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本人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体会到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 以好奇心创设“愤”“悱”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意思是说,只有燃起学生的求知渴望和学习热情,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数学教学实践表明:好奇心能激发求知欲. 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的情境. 如,我在数学竞赛辅导班提出一个问题:“今天是星期日,再过81000天后的那一天是星期几?”开始大家感到惊奇,又感到有兴趣,但又回答不出来,这就创设了一个“愤”和“悱”的情境. 后来教师启发学生将这个实际问题翻译、转化为一个数

3、学问题:“求81000被7除的余数是多少?”学生立刻受到启发,想到把(7+1)1000按二项式定理展开,前1000项均是7的倍数,只是第1001项是1,问题便迎刃而解. 学生体会到智力劳动的愉快,体验到创造、发现和胜利的喜悦. 又如,集合是高中代数中的第一个概念,并且该单元相关的概念很多,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用带有趣味性的问题创设情境:上课一开始,教师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大圆(如右图),里面画了11个点分别表示2只黑兔、2只白兔、2只灰兔、2只黑白兔、2只灰白兔、1只褐兔,请学生回答哪一点代表褐兔.面对这个问题,学生也许会感到茫然. 这时教师在大圆里面画一个小圆,指出这个小圆里是“有白毛的兔”

4、,问:这里面可能有哪几种兔?学生指出有白兔、黑白兔、灰白兔. 接着教师又画出一个小圆,指出这个小圆里是“有黑毛的兔”,又问:这里面有哪几种兔?学生指出有黑兔、黑白兔. 接着教师再画出一个小圆,指出这个小圆里是“有灰毛的兔”,并问:这里面有哪几种兔?学生指出有灰兔、灰白兔. 最后,教师问哪点表示褐兔?又每点分别表示了怎样的兔?在解决了这个问题以后,教师向同学们指出,这个问题与集合的知识有关,从而激发学生探索研究的兴趣,带着旺盛的求知欲开始新知识的学习. 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善于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是很有关系的. 学生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由于实践中碰到要解决的矛盾而引起的

5、. 所以,创设问题的客观情境,启发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是非常必要的.2、利用新旧知识的矛盾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创设激发兴趣的情境.在引入知识、分析问题时,做到既引起新旧知识的联系,又引起新旧知识的矛盾. 例如讲解“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要将等腰三角形概念和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综合起来,提问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第三边是多少?答:第三边是7厘米. 提问2:一个等腰三角形两边分别是4厘米和7厘米. 第三边又是多少?答:第三边是4厘米或者7厘米. 提问:为什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唯一的,而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不唯一呢?答:一个等腰

6、三角形的两边分别是3厘米和7厘米,第三边只能是7厘米. 否则,如果第三边是3厘米,那么就违背了“在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要求. 而在第二个问题中,第三边是4厘米或者7厘米的关系均能满足.不少数学知识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类似之处,它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对于这样的教学内容,如果能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以期触类旁通,则能把学生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从已知的对象迁移到未知的对象上去,促使他们迫不及待地学习和研究.学习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时,为了证明线段成比例,必须添辅助,创造平行条件,在三角形的外部作内角平分线的平行线. 及至要证明三角形的外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对比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

7、质定理的处理,提出问题:1 如何创造线段平行的条件,从而推出线段成比例的结论呢?2 在三角形的内部还是外部作平行线?如何作?这样通过对比提问,学生会类比已证题目顺利添上辅助线. 这两题做完后,还可引导学生思考这一类题添辅助线的规律:根据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定理,添上辅助平行线,作出第四比例线段.从以上可知:新旧事物之间的联系是启发的基础,而新旧事物从矛盾到协调是启发的核心.在习题的教学中,一些习题难度较大学生思路受阻,往往丧失学习兴趣。如果能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分析和综合,对问题产生猜想,则能开通学生的思路,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要对分解因式,学生感到困难,可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

8、将分解因式:略解1 略解2 两种方法,解出两种结果,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便可自然产生猜想: 两种方法,解出两种结果,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便可自然产生猜想: =(a-ab+b)(a+ab+b).至此,学生情绪激昂,信心十足,就象发现了新大陆,几乎不费力地得出拆项法分解+的方法.又比如,在教公式sin(A+B)=sinAcosB+cosAsinB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对照指数的基本公式,猜想sin(A+B)=sinAsinB,然后结合单位圆发现猜想有误,从而激发学生修正错误的兴趣与信心. 特别是学生易忽视或易错的地方,更应尽可能多地设置漏洞. 为学生创设知漏洞、改漏洞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养成细心观察、勤于思

9、考的习惯,让学生在落入和走出“矛盾”过程中,吃一堑,长一智,使思维的批判性、严谨性得到锻炼.PF1F2yx3、在课堂上利用实物、模型、幻灯、实验、多媒体、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种身临其境的教学情境.具体的实物和形象的表达使学生为之所感,为之所动,产生共鸣,尽快进入问题情景的角色之中. 也就是通过“激其情,奋其志,启其疑,引其思,”引起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与所面临情境之间的冲突或矛盾,引起学生的注意、关心和探索行为. 例如,在进行“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确定一个圆”的教学时,教师发给学生每人一个破碎的圆形硬纸片,然后说:“同学们拿到的是一台机器上的破碎了的皮带轮,因为皮带轮坏了,机器只能停下.

10、现在请你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比一比谁能最快地配制一个同样大小的皮带轮,使机器尽快地恢复运转”. 学生们立刻行动起来,有的用量角器、圆规比比划划,一段弧一段弧地连接,有的几个人在一起把各自的碎片拿来拼凑;学生完全进入教学情境之中.根据初中生的年龄特点,通过直观使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解决难点、促进抽象思维的最好途径. 例如,讲授三角形按角分类时,可先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片,然后任取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纸片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别的纸遮住,问学生能否判断三角形的类型呢?这样做常常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又有助于他们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

11、疑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好方法. 例如:在讲“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纸上划一个圆,假定不知到圆心,这时问学生:“谁能用三角板找到圆心?”通过动手实验,有的学生小声说:“要找到两条直径的交点就好了,单直径怎么找呢?”进一步实验,学生会发现:三角板直角顶点在圆周上,两条直角边与圆的交点连起来就是直径. 最后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的思维马上回到本课要讲的内容上.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可以广泛地调动起来,深深地沉浸在对问题探讨的过程之中.又比如,在讲解圆锥曲线部分关于“椭圆的定义与方程”时,使用电子计算机就可以这样来处理这个问题:利

12、用电子计算机的三维动画功能,先设定坐标系,然后在坐标系的横轴(或纵轴)上取两个定点F1、F2(这就是椭圆的焦点),再设一个动点P,使其到两个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值(必须大于两个定点间的距离),这样,动点的运动轨迹就是一个椭圆.又如,在讲解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时,为了能使学生对这个公式有一个直观的印象,教师通常采用这样一种实验来向学生演示:取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将圆锥盛满水,然后倒入圆柱中,学生就会发现,三次正好倒满. 由此学生就会猜想:同底等高的圆锥与圆柱的体积关系是不是一比三呢?初中学生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过分抽象的内容他们往往会感到枯燥乏味,难于理解. 如果能把抽象的内容通过直

13、观教具来演示,加强直观教学,则有助于兴趣的激发. 垂径定理及其推论是平面几何中的一个重要定理,在讲授这一节时,教师用硬纸板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教具. 用教具沿对称轴折叠演示,使学生从直观上了解到:当直径CD与弦AB垂直时,直径CD就平分弦AB所对的两段弧. 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再从理论上加以证明,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教师如果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引导学生抽象概括,自己悟出道理. 这种尝试的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使学习兴趣向高级的方向转化. 例如,在讲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时,先分别给出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的一条对角线,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

14、形,概括出多边形对角线的特征后,先由他们自己说出多边形对角线的定义,老师再进行补充、修正,使叙述更加完美、准确. 接着,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到n边形,让学生探索以下结论:“从同一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多边形所有对角线的条数”;“多边形内角和的度数”等. 当学生积极思维、克服困难,得到正确结论时,必然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4、可以利用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巧妙的设疑来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全等三角形判定定理”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我将一块三角形的玻璃(如右图)碎成两片,现在要上街去配一块与原来一样大小的玻璃,要不要将两块玻璃都带去?(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带

15、一块,有的说带两块). 教师:其实配玻璃时只需要带其中的一块. 大家想一想,应该带其中的哪一块呢?为什么?(此时多数学生不知道只需要带其中的块,少数同学虽然知道只需要带其中的一块,但说不出其中的道理). 教师:(在学生处于困惑的心理状态时启发)一个三角形有六个元素(三条边、三个角),如果将其中第一块带去,则带去了原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如果将第二块带去,又带去了原三角形的几个元素呢?玻璃工画一个确定的三角形至少需要知道哪几个元素?(经过教师这样的启发,学生的思路被打开,知道配玻璃时只需要将其中四边形那一块带去).教师:玻璃工根据带去的第二玻璃配出来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玻璃的大小一样吗(不计划玻璃时的

16、误差)?为什么?打破一块玻璃,本身是一件生活中的寻常事情,学生对这样的事情不会有陌生感,再加上老师不断地提出问题,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兴奋状态,这就为学习“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创设了一个较好的思维环境.如讲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一节时,授课前,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古希腊有一个哲学家泰勒斯旅行到埃及,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埃及伊西达神殿的司祭长陪同他去参观胡夫金字塔,泰勒斯问司祭长:“有谁知道金字塔有多高吗?”司祭长告诉他:“没有,我的孩子,古代草片文字没有告诉这个,而我们今天的知识使我们甚至不可能大概地判定这金字塔究竟有多高.”泰勒斯说:“可是,这是马上可以测出来的, 我可以根据我的身高测得金字塔的高度.”说完,泰勒斯随即从白长袍下取出一条结绳,在他的助手帮助下,测得塔高是131米. 故事讲完了,在学生们还沉浸在故事之中时,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