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交互式音乐教学设计过程.doc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602268 上传时间:2023-08-26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讨论交互式音乐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讨论交互式音乐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讨论交互式音乐教学设计过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讨论交互式音乐教学设计过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讨论交互式音乐教学设计过程.doc(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讨论交互式音乐教学设计过程金亚文 每当谈到讨论,大家总会认为它是源自国外的教学模式,其实中国自古有之,只是缺少理论归纳升华而已。就连中国民间也有“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说法,这是中国数千年文化积淀对集体智慧的高度概括。它深化了高智能与平庸之间的关系,讴歌了群体的智慧,三人为众的群体凝聚的不仅是体能,更是脑力,当智慧以群体的方式相互碰撞时,就会形成相互激发、相互影响的交互现象。曾有人就创意的激发过程作过形象的比喻: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之后,你我各自仍只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创意,我有一个创意,相互交换后,你我都拥有两个创意;创意碰创意必然激活人的大脑,参加创意碰撞的人越多

2、,平均每人所获得的新创意就越多。美国的奥斯本将之称为“集体形势智力激励法”,简称为“头脑风暴法”。1.小组讨论 为什么近几年中小学音乐课堂上普遍运用小组形式的课堂讨论,甚至把小型群体智力参与当作智慧的同义语呢?其生理依据是:现代人脑只开发利用了10至20,大量脑神经细胞及神经元都处于空位,从未被开发利用。当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即小型群体智慧碰撞)时,课堂气氛宽松活跃,相互关系民主融洽,表达方式无拘无束,有益于激活更多大脑神经元,将大脑中某些沉睡的神经元吸收并具结在一起,使思维系数大大增加,并产生空前的飞跃。讨论迸发出来的火花往往出乎预料,是激发学生思维想像与创造潜能的最佳途径。 随着课改的不断

3、深人,小组讨论交互式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上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许多教师都已起用这一范式。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目前中小学音乐课堂上使用的小组讨论交互式教学存在着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的讨论交互学习的比例尚显不足,许多音乐教师不敢撒手学生,担心出现乱堂,不好管理,故为了维持表面课堂纪律,而忽视了可以充分发散思维、相互激励、启迪智慧、开阔思路、拓展视野的一条通道。美国加州大学一位校长曾经说过,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从教师那里获得的知识大约只占总数的百分之十,其他都是从同学或其他渠道获得的。这里尤为重要的是“同学”这个庞大、丰富、充足、自然的资源库,由于同龄、同等。同水平而极易获取。

4、小组讨论交互行为就是要利用这个资源库,把讨论交互作为重要的学习过程。 其次,即使是使用这一范式的音乐教学,也常常出现表面达成现象,看似围 在一起讨论,实为“应景”之举。许多观摩课上的课堂讨论,大多为事先预设好的选题与答案,目的是配合教师的观摩教学,或者讨论一些极易得出答案、不具 有交互价值的选题,以保证课堂教学按照预设的轨道进行。这样的小组讨论无异 在浪费时间、走过场,有,等于无。 2.集体讨论 集体讨论是班级教学中针对教师提出的一个被大家认为非常重要、又不可能只有一个终结答案、极易引起发散思维的问题而引发的相互对话。通过对话,相互启迪、拓展思维,加深对音乐的理解与体验,锻炼独立思考能力与表达

5、能力。分析其步骤: (1)问题的出现 首先由教师或学生提出一个起始问题,然后将问题抛向集体,引起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再展开师与生之间的相互对话,继而形成师与生以及生与生的共同话题。 (2)题目选项的依据 首先来自本单元或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来设计;其次根据学生的好奇心与兴趣;再有就是学生关注的热门话题。 (3)题目的规格 讨论题可大可小,有的问题一节课可以梳理清晰,有的问题甚至一个单元、一学期也解决不了,要用一生的精力去探究学习。 (4)讨论的组织形式 讨论形式多以圆形、字形为主,目的是不仅听到对方发言,还要观察到对方的神态表现,从更多的角度获取信息。 (5)集体讨论的优劣 参与

6、讨论交流的人多,讨论题目涉及面广,受益面自然就宽;但也要注意,人数过多的班级,集体讨论较难组织,发言人数相对较少。 (6)讨论的内容 内容必须与学生的程度水平相关,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连,千万不要距离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太远。另外,必须与音乐学习紧密相关,否则就变成社会课了。比如有些教师组织过的讨论题目:“什么是音乐”、“音乐与生活的关系”、“旋律特性与情感的关系”、“音乐的社会功能”、“自然界中的音乐”等等就很好,既联系学生的生活,又联系学生的实际。 (7)话题的难易程度 讨论题要难易适度,话题不能过于简单,要引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究,张嘴就能回答的问题,则没有讨论的价值。但问题也不能过于繁

7、难,没有学生能够发言,激不起学生的争辩,讨论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需要探讨的问题是,传统的集体讨论,都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提出问题、教师组织秩序、教师引导方向、教师指定发言、教师控制时间,就连对讨论的评价也由教师一人说了算。表面看来,课堂气氛热烈、发言踊跃、平等民主、讨论深人,实质上是教师画个圈,让学生往里跳,用学生的嘴说出教师要表达的意思。根据新课程新理念,如何以学生为中心,重新定位课堂集体讨论是十分重要的。法国诗人保罗费特的诗大概能给我们一点启示: 世上所有的男孩 世上所有的女孩 如果给他们机会 让他们统治世界 他们就会把这世界 变成巨大无比的一个环型 总之,讨论交互就意味着对话、建构与参与

8、,充盈着情感、精神与气氛,突显着主体、创造与开放,张扬着个性、人格与心态。教师不再是教学中的主角,而是“平等中的首席”,不再是群体中的“牧羊人”,而是领头羊的身份。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交往还意味着教师角色定位的转换: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现代的学生发展促进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