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doc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62554028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doc(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差翻译目录摘要(中文)摘要(英文)引言1学习迁移理论的涵义及主要观点11 学习迁移的涵义及其分类12 学习迁移理论主要观点1.2.1 陈述性知识的迁移1.2.2 程序性知识的迁移1.2.3 策略性知识的迁移2.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2.1影响小学生学习迁移的因素2.1.1 .学生的认知结构2.1.2 学习程度2.1.3 学习内容的难易度2.2 促进小学生学习迁移的策略2.2.1 注重新旧知识间的联结,促进迁移2.2.2 提高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促进迁移2.2.3 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促进迁移2.2.4 保持良好的心向状态2.2.5 提供和创设与

2、应用情景相似的场景2.2.6 加强有指导的活动学习结论致谢参考文献摘要学习迁移现象在人类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普遍存在。学习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因此有正、负迁移之分。现代心理学主要根据对知识分类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来研究与这三类知识相对应的迁移: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对策略性知识的迁移。在小学教学中,影响小学生学习迁移的因素主要有认知结构、学习程度、学习的难易程度三个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正确的方法,科学运用学习的迁移规律,这不但有利于巩固已学得的知识、技能和概念,而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

3、、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和探索发现能力。因此,在小学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方法促进学生学习正迁移。教育者应该帮助学生完善其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对基本原理的理解水平、提供和创设与应用情景相似的场景等等,促进学生学习的正迁移,培养学生学习迁移的能力。关键词:学习迁移,认知结构,组织者,元认知迁移,教学方法,活动学习引言迁移是人类认知的一个普遍特征,学习迁移现象在人们的各种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普遍存在,尤其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学习中最为明显,因为新的学习总是建立在原有学习基础之上的。学习迁移理论无疑是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一把很有价值的金钥匙。有了这样一把钥匙,学习者可以自主地开启许多学习道路上的大门。可是,

4、由于部分小学教育者不能在学习迁移过程中给予学生系统地、全面地指导,这难免给学生的应用带来困难。学校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技能都教给学生,但必须使学生具备迁移的能力,即利用他们所学的知识、技能来成功地解决问题或在新情境中快速学习的能力。因此,迁移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迁移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探讨人类学习的实质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学习理论,还有助于指导学习者和教育工作者改进自己的学习和教学,促进知识的最有效迁移。学习迁移不仅能给学习者带来事半功倍的效率,也能充分发挥教学的有效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较好地利用迁移条件、选择内容、改进教法,就能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特别地,学习迁移理论对

5、学校整个教学活动都具有指导性意义。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教学的进度、教学活动的合理安排、教材的编排与选择等等都应遵循迁移规律,才能使整个教学工作收到成效。人们常说,学校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如果说“培养能力”和“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那么学习的迁移就是检验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最可靠的指标。因此,学习迁移理论应该给予更广泛地应用,“为迁移而教”应该给予更广泛地重视。在小学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学习迁移得到广泛地应用。可以说,整个的教育过程都在遵循学习迁移理论。但是,小学教育人员对学习迁移规律尚缺乏较清晰地认识,这就给理论的应用带来诸多不便。有时,

6、教师在应用学习迁移理论进行教学的时候,由于教育者自身缺乏对迁移理论的系统、完整、正确地了解,使得迁移理论的应用还存在盲目性、片面性与偶然性。鉴于以上原因,我认为研究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还是非常有必要的。1学习迁移理论的涵义及主要观点11 学习迁移的涵义及其分类学习迁移(transfer)原来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术语,是指在学习新知识时,学习者将以前所掌握的知识、经验迁移运用于新知识的学习、掌握的一种过程1。因此,可以简单地把学习迁移概括为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涵义包括前一种学习对后一种学习的影响,也包括后一种学习对前一种学习的影响。这里的“影响”既包括在迁移过程中产生的积极影响

7、,也包括产生的消极影响。学习迁移的实质就是把学得的知识经验(包括概念、原理、原则、技能、技巧、方法等)加工重组,改变后运用于新情境的过程。按照不同的迁移性质,它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迁移作用的性质,可以把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例如掌握可素描技能就容易学油画;会打棒球的人也容易学习打高尔夫球等。对于小学生,学习了加法就容易学习乘法,学习了整数乘法就容易学习小数乘法,这些都是正迁移。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了消极影响。比如掌握了某种知识技能,却对后继学习产生干扰。像有些小学生学过汉语拼音对学习国际音标的语音有干扰,这就是负迁移的作用。按

8、迁移影响的顺序,可以把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按迁移的难易水平,可以把迁移分为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横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向在难度上大体属于同一水平的相似而内容不同的后继学习发生的迁移。像小学数学中,学习了圆与扇形之间的关系,再学习统计中的圆形统计图,就属于横向迁移。纵向迁移是指先行学习(下位能力的学习)向不同水平的后继学习(更高一级的能力学习)发生的迁移。也就是说,纵向迁移是由简单的技能知识的学习向复杂的技能或知识学习的迁移。比如,小学一年级数学中,先学习10以内加法,再学习一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然后学习两位数加两

9、位数进位加法,这就是在应用纵向迁移进行教学。12 学习迁移理论主要观点历来的教育心理学家都重视研究学习迁移的问题,如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有助于学习的迁移等等,试图揭示学习迁移产生的条件和规律。现代心理学家根据各自不同的实验与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迁移理论。他们从一定角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与这三类知识相对应的迁移为:对陈述性知识的迁移,对程序性知识的迁移,对策略性知识的迁移。1.2.1 陈述性知识的迁移与陈述性知识相对应的迁移是认知结构迁移理论3。这种迁移理论,是以认知结构和新知识学习的相互作用为前提的。所谓认知结构,一般可理解为学生头脑里的知识结构。广义地说,

10、它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地说,它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心理学家奥苏伯尔首先提出了这种观点,一方面,奥苏伯尔强调先前的学习经验是新知识学习的一个关键因素,另一方面,他认为过去的经验对当前学习的影响不是直接发生的,而是通过引起认知结构的变化而间接发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那么,什么是认知结构呢?在对这个问题研究的过程中,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概念。所谓“先行组织者”是一个引导性材料,它通常先用学生能懂的语言在介绍学习材料本身以前呈现出来,以便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故称其为先行组织者。近些年来,研究者们在奥苏伯尔原来的定义

11、的基础上把“先行组织者”发展为“组织者”。“组织者”一般呈现在要学习的材料之前(此时称先行的组织者),但也可以放在学习材料之后呈现。“组织者”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 “组织者”,另一类是比较性 “组织者”。组织者帮助学习者认识到把学习材料同原有的认知结构的特别有关的方面联系起来,以便能够有意义地学习这些材料的各个组成部分。它比学习材料更一般,更概括,而与学习材料关联,使学习任务变得清楚明了。这些引入的较为一般和较为概括的材料,充当新旧知识联系的“认知桥梁”4。总而言之,组织者的主要功能就是在学习者能够有意义地学习目前的课题之前,在他已经知道的东西和他需要知道的东西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它们的桥梁

12、。1.2.2 程序性知识的迁移与程序性知识相对应的迁移是产生式迁移理论5。产生式迁移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前后两项学习任务产生迁移的原因是两项任务之间产生式的重叠,重叠越多,迁移量越大。两项任务之间的迁移,是随其共有的产生式的多少而变化的。心理学家安德森支持这种迁移理论。所谓产生式就是有关条件和行动的规则,简称C-A规则。根据安德森的理解,程序性知识的学习分两个阶段:首先,规则以陈述性知识的形式进入学习者的命题网络,然后经过变式练习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当两项任务之间有共同的产生式或产生式的重叠时,迁移就会发生。1.2.3 策略性知识的迁移与策略性知识相对应的迁移是元认知迁移理论6。元认

13、知迁移理论所研究的问题是认知策略的获得和发展。认知策略是个体主动采用的用于提高其完成认知任务的效率的方法。认知策略不同于某一具体或特殊领域的技能或技巧,而是关于“认知的技巧”;它并不指向某一具体情境,而是针对个体的普遍的一般的认知过程。严格说来,它也是一种程序性知识,但由于这种策略在个体学习和解决问题中的计划、监控和调节作用,使得陈述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都无法代替它,这是它存在的缘由。可是认知策略并不完全超然于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上,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7。首先,当认知策略用书面语言或口语传达时,可以被视为一种陈述性知识,而当认知策略运用于具体的认知活动中,它又作为一种技能表现为一定

14、的程序性知识。其次,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认知策略的掌握有赖于个体掌握一定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否则认知策略无法被理解和传授。而对认知策略的运用必然涉及到有关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最后,认知策略的掌握是为掌握更多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服务的。认知策略本身并不表现为某种实用性,它的价值必定通过加工、处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才得以体现。正是由于认知策略与陈述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在认知心理学的迁移理论中,除了针对陈述性知识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和针对程序性知识的“产生式迁移理论”以外,还产生了与之并列的、针对认知策略的“元认知迁移理论”。 2. 学习迁移理论在小学教学中的

15、应用在教育教学中,作为一名教师,他的职责就是千方百计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使他们乐学、学会、会学。我们对学生无论是进行知识传授,还是进行技能训练,其主要的目的不是“授之以鱼”,而是“授之以渔”,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这句话启示我们教师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节课,一个知识内容的具体知识与技能,而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改革教学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顺利迁移。2.1影响小学生学习迁移的因素学习迁移是解决问题、创造思维以及一些高级心理加工过程、发明和艺术创造等所必须的核心能力,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16、和期望出现的现象。因此,在学校学习背景下,人们普遍认为,无论在学生的课程中、课堂教学中和学习环境中都会发生迁移。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很多,概括来说主要有认知结构、学习程度、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三方面。2.1.1 .学生的认知结构影响学习迁移能力的关键因素是学生的认知结构。一切有意义学习都是在原有认知结构基础上产生的8。学习者积极主动地使新知识与他的认知结构中有关的旧知识发生相互联系,把新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结果旧知识得到了充实或改造,新知识获得了实际意义。这个过程实际上是有效的迁移过程。认知结构直接影响有意义学习,这对小学生也不例外。例如,北师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 五单元 加与减(二)的最后一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