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教程精简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552902 上传时间:2023-10-3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教程精简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伦理学教程精简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伦理学教程精简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伦理学教程精简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伦理学教程精简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伦理学教程精简》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教程精简(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伦理学教程一、什么是伦理学?伦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伦理学是一门万古常新的、有着广阔前途的科学。二、西方伦理学的体系结构1、规范的伦理学。通过对善恶的研究,向人们指出应当遵循什么样的行为规范,履行什么样的 义务。2、应用伦理学。它是一门研究人的行为品质的科学。3、理论伦理学。认为伦理学就是道德哲学,是对于道德问题的哲学思考。4、分析伦理学,也叫元伦理学。主张所谓对道德现象的纯客观的描述。三、马克主义伦理学体系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伦理学是一门科学,是研究道德的起源、本质、发展变化及其社会作 用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伦理学决不能排斥或轻视对道德规范的研究。 伦理学不但是一门理论科学,是一

2、门以规范为其主要内容的科学,而且它又是关于人们的品质、 行为和修养的科学,是一门有关人的道德行为的科学。四、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两个特点: 首先,它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它对于规范体系的阐述, 是从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人和人的实际关系中概括的,因而,它既是辩证的,又是唯物的。 其次,它不只是指明在人和人之间应当实行一些什么样的原则和规范,不只是教人们应当如何, 而是给这种“应当”以理论上的说明,指出隐藏在这种应当背后的客观必然性,从而使这种原则 规范,不仅能使人们形成一种认识,而且一定能成为人们的一种坚定信念。五、伦理学强调实践的意义:其一、整个伦理学的理论、原则、

3、规范,都必须从人和人的道德关系中、从人们的社会实践中 总结出来,并用来指导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的道德品质,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同时 一切伦理学的理论、原则和规范,又都必须受到社会实践的检验。其二、伦理学中所阐述的理论、原则和规范,必须付诸实践,身体力行。一个人是否掌握了伦 理学这门科学,主要不是看他是否熟记、背诵作为知识形态的理论内容,而是要看他是否能按 照这些原则规范去行动。六、伦理学的主要内容:1、关于道德的基本理论,是指有关道德本质,道德与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的关系,道德的 历史类型、发展规律及其社会作用等。这些基本问题,贯穿在整个伦理学体系的各个部分,起 着指导的作用。2、规范

4、体系,包括道德的基本原则、各种规范以及调节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某些特殊方面的要求。 这是伦理学的重要内容。原则对行为有着总的指导的意义,规范则是在原则指导下,根据原则 的总要求而形成的行为准则。3、关于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培养,诸如人生目的、道德理想、行为品质、道德教育、道德修养和 道德评价等,都是伦理学所应该特别关心的问题。第一章: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对象利益手段 内容(基本问J1题)J法律约束厂道德调解j 经济利益和道德个人和整体利益所谓道德,就是人类现实生活中,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标准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 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维持的一类社会现象。二、马克

5、思主义伦理学的任务1、探讨道德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特别是探讨共产主义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2、批判和清除剥削阶级道德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社会风尚。3、增强人们分析和评价善恶的能力,提高人们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三、学习方法1、历史的方法。2、阶级分析的方法3、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方法。4、归纳和演绎的科学方法。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伦理思想第一节 西方的伦理思想一、古希腊罗马的伦理思想1、柏拉图的伦理思想 “善”是与现实社会生活无关的先天存在的“绝对理念” 幸福是精神上的满足,而不是物质上的快乐,最大的幸福就是对善的理念的追求。2、德谟克利特的伦理思想 德谟克利特反对把善看做“绝对理念”强调从利益上,

6、特别是公共利益上看待善。 他说:“国家的利益应该放在超乎一切之上的地位,以使国家能治理的好。不应该让争吵过度以 致失去公道,也不应该让暴力损害公共的善。” 德谟克利特人生的真正目的就是幸福。 他说:“人们通过享乐上的有节制和生活的宁静淡泊,才能得到愉快。赤贫和豪富惯于变换位置, 并且引起灵魂中的大骚扰。” 总之,他既强调物质享受的合理性,又强调物质享受不要过分。3、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 在善和幸福的问题上,他认为,善和幸福不能离开具体的事物和人的特性而独立存在。社会 的目的在于使每个公民能够过上一种有道德和幸福的生活。他在将善和幸福与肉体快乐和物质享受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强调发挥理性的作用,强

7、调人的 理性生活。正如他的名言:“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在个人和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他一方面认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另一方面,他又强调 整体高于部分。个人只能在社会和国家中实现真正的自我。他说:“一个有德性的人往往为他的朋友和国家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牺牲自己的生 命。二、中世纪的伦理思想 基督教的伦理学家宣扬:人们应该轻视和放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尽快摆脱尘世的各种欲望 束缚,去过那种最理想的修道院的或禁欲的生活。阿奎那曾断言,人按其本性来说,是追求幸福的,但这种幸福不是感性的物质欲望,而是理性 的幸福。 基督教的伦理学家制定了严格的道德训条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动的道德法规。 他们把

8、在上帝面前的忏悔当作赎罪的方法和修养德性的手段。三、文艺复兴之后的伦理思想 这一时期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是:注重对自然和人的本性的研究。他们认为:人在本性上是利己的。 爱尔维修说:“就像河水不会倒流一样,人们也不会朝着自己的利益这股激流逆水前进。”1、康德的伦理思想 如果人的行为是从“应当”、“义务”出发的,那么它是道德的。 如果人的行为是从“欲望”、“利益”出发的,那么它是不道德的。 他在动机和效果问题上,走上了动机论,根本否认效果的重要意义。 他认为:人应该为义务本身而尽义务,而不应该附带任何企图和欲望,不应考虑任何的效果2、黑格尔的伦理思想 在善恶问题上,他认为:善与恶是不可分割的。 他说

9、:“恶也同善一样,都是导源于意志的,而意志在它的概念中既是善的,又是恶的 在动机和效果问题上,他强调动机和效果的统 第二节 中国的伦理思想一、春秋战国时的伦理思想1、道德来源问题 孟子主张人性善,认为人天生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端。 人们由于受到物欲的遮蔽,才失去了这种本心,为学的目的就是要“求其放心”。 荀子主张人性恶,认为人的本性就是互相争夺,都是利己的。 他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 所生而有也。 ”2、物质生活与道德面貌的关系 管子说:“仓廩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墨子反对孔子重义轻利的说教,强调义利并重,“兼相爱,交相

10、利”,把利说成是一切道德的 核心。 荀子强调道德和人们的物质欲望的满足,并不是矛盾的。他说:“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韩非子提出了“人皆挟自私心”的原则,认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都是计数”的关系。3、道德修养问题 孔子强调克己内省。 曾子强调反省内求。 孟子强调养浩然之气。二、宋元明清时的伦理思想理欲之辩 “理”即天理,是最高的道德原则。“欲”是人欲,是个人的欲望或物质利益要求。 程朱陆王一派认为:天理和人欲是对立的,所以他们提出“存天理,灭人欲”。 清代的戴震反对把天理何人欲对立起来,认为理和欲是统一的,道德规范不能离开人欲。他还第一次论证了等级压迫的不合理,指出儒家

11、的道德说教是“以理杀人”。他说: “酷吏以法杀 人,后儒以理杀人”。第三章 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一、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和改造人类历史上所创造的一切优秀的 伦理思想遗产的结果。二、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同各种错误道德理论作斗争的结果。三、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是随着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第四章 道德同上层建筑中其它因素的关系一、道德和政治1、道德和政治的区别: 政治是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阶级的经济利益的。 道德反映经济关系和阶级利益不那么直接和集中。 政治是通过强制性手段,在必要时使用暴力手段来维护或推翻某种经济利益的。 道德是通过思想

12、教育、传统观念、社会舆论等手段来维护某种经济利益的。2、道德和政治的联系: 各阶级道德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和本阶级的政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一定阶级的道德总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二、道德和法1、道德和法的区别: 从产生和发展来看,道德比法产生的早。 从依靠力量来看,法律是依靠惩罚机关强制执行的。 道德是依靠习惯、传统、教育的力量来维持的。 从作用范围来看,道德对人们对态度和行为的干预范围比法律广泛的多。2、道德和法律的联系: 一方面,统治阶级用自己阶级的道德为其法律辩护。另一方面,统治阶级利用法律的强制推行和维护他们所宣扬的道德。三、道德和文艺1、道德和文艺的区别: 在反映范围上,道德反映社会

13、关系和社会现象。文艺除了可以反映社会关系、社会现象外,还可以反映自然关系、自然现象。 在反映方法上,道德主要用概念、原则和规范来反映现实。文艺主要用形象思维和典型形象来反映现实。2、道德和文艺的联系:一方面,人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面貌直接影响着文艺的内容。 另一方面,文艺也影响人的道德品质和思想感情。四、道德和宗教1、道德和宗教的区别: 宗教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虚幻的。 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实在的。 宗教依靠虚无缥缈的神的力量对社会发生作用。 道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的力量发生作用。2、道德和宗教的联系:在某些历史时期,统治者将道德观念宗教化为其统治进行辩护,从而形成了宗教的道德理论

14、。第五章 道德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一、道德的起源1、社会关系的形成和意识的产生是道德发生的前提。2、道德从萌芽到形成,是同人类社会的分工密切联系的。二、道德的历史演变1、原始社会道德的特点 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是原始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共同劳动和相互关心是原始社会最重要的道德规范。 维护氏族内部的自由、平等,也是原始社会的一个重要道德规范。2、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特点 维护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屈从和人身依附关系,是奴隶社会道德的基本原则。 鄙视劳动和劳动者是奴隶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对奴隶主国家的绝对忠诚也是奴隶社会的道德规范。3、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特点 维护封建的宗法等级关系,是封建社会

15、最基本的道德原则。 忠君孝亲是封建社会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男尊女卑,男主女从是封建社会的重要道德规范 厌恶劳动、鄙视劳动人民也是地主阶级的重要道德规范。4、资本主义社会道德的基本特点 利己主义是资产阶级道德的基本原则。 金钱万能是资本主义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道德规范。 为了赚钱发财,自私自利,可以采取一切卑劣手段,也是资产阶级道德的一个重要特点。 第六章 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 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1、确立“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根据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必然要求。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客观要求。 把为人民服务确立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阶级本质的体现。 把为人民服务作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共产党人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广大人民群众对为人民服务的道德精神的接受和认同,是确立这一核心的群众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