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疏课案.doc

上传人:ni****g 文档编号:562543854 上传时间:2024-04-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8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疏课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谏太宗十思疏课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疏课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疏课案.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必修三“寻觅文言津梁”专题谏太宗十思疏主研:李堡中学 仲枳澄副研:李堡中学 周小芬审核:立发中学 丁亚萍 【理论支持】【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先设喻明理,然后据事发挥,最后引发出主题的论证思路。2. 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3. 掌握文中实词、虚词和语言现象、句式特点4. 认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当时的作用和今天的借鉴意义。【教学重难点】1. 学习本文论证思路和理论结构。2. “十思”的内容理解及现实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课前延伸一、识记字音载舟覆舟( ) 求木之长( ) 浚其泉源( ) 忧懈怠( ) 壅蔽( ) 宏兹九德( ) 黜恶( ) 谬赏( ) 鸣琴垂拱( )

2、塞源而欲流长( ) 二、知人论世魏徵(580643),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魏徵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理想君臣:魏徵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徵“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被称作理想的君臣。看看他们之间发生的一些故事 1.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徵,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徵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杀害秦王。 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徵找来。

3、魏徵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 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徵的老账,都替魏徵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徵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 秦王听了,觉得魏徵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徵,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 2.有一次,魏徵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肯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 长孙皇后很少

4、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 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徵!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 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徵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 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 3.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徵进来了。太宗怕魏徵提意见,回避不及,赶紧把鹞子藏到怀里。这一切早被魏徵看到,他禀报公事时故意喋喋不休,拖延

5、时间。太宗不敢拿出鹞子,结果鹞子被憋死在怀里。4.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徵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堪称对魏徵人生价值的最佳注释。思考:唐太宗与魏徵的关系如何?三、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很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登基,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富足,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国家安定。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

6、游,劳民伤财。魏徵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在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太宗看过此奏疏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并把这篇奏疏置于案头,奉为座铭。四、整体感知阅读文章,概括文章各段主要内容第一段:_第二段: _第三段: _课内探究第一课时一、自主学习1导入新课讽谏帝王,是件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智与大勇。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千古流传。但是唐代却有一位著名的谏官,有胆有识,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他就是唐代著名的大臣魏徵。今天就让我们来看看魏徵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多媒体显

7、示) 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

8、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 3.检查预习:通过投影,检查字音4.解题谏:规劝。十思: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 疏:古

9、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 衔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考的情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 二、合作探究1. “疏”是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在诵读的基础上,试着总结这篇文章里魏徵向唐太宗提出的主要奏议。明确: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修生养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2.试着分析作者的进谏思路明确:本文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到此目的,作者

10、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验证之,证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背向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结构如图根本固则木长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泉源浚则流远 德义积则国安 历史经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竭诚待下取之易 纵情傲物守之难 政治理想: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三、精讲点拨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 衔接语:魏徵是一代名臣,他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什么?(十思) 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

11、生集体朗读。 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衔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徵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巧妙的思路与说辞,他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平了道路。2.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师生讨论探究必浚其泉源(浚: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特殊句式 : ) 提问:文章是怎样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明确:文章开篇连用两个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来正面论证“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道理。接着,紧承上文,用一个排比句从反面申述不居安思危的危害。四、巩

12、固练习思考:第一段中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运用什么方法提出的? 第二课时一、自主学习课文2、3小节词语解释 承天景命(景: ) 虽董之以严刑(董: ) 能克终者盖寡(克: ) 将有作(作: ) 则思谦冲以自牧(牧: ) 则思慎始而敬终(敬: ) 则思正身以黜恶(黜: ) 简能而任之(简: ) 信者效其忠(信: )以: 1.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 2.虽董之以严刑( )3.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 ) 4.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所: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 盖: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而: 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 古今异义1.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 今: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 今: )3.凡百元首 (古: 今: )4.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 今: )词类活用1.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 )2.则思江海下百川 ( )3.宏兹九德 ( )通假字(指出通假字,并写出本字)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 ) 特殊句式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 )二、合作探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