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案.doc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62542442 上传时间:2024-03-22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窦娥冤》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窦娥冤》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窦娥冤》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窦娥冤》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窦娥冤》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窦娥冤》教案.doc(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窦娥冤教案 关汉卿 一、文学常识1、作者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的也是最伟大的戏剧家。他生于约(1213-1323),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之为“元曲四大家”。2、元杂剧元杂剧剧本大都由唱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元杂剧所扮演的角色:卜儿指老年妇女;外指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净指扮演性格刚烈或粗暴的男性人物;旦扮演女角色。3、元杂剧中的宫调和曲牌有和不同?元杂剧运用的宫调有所谓“五宫四调”(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吕宫和大石调、双调、商调、越调)。宫调表示声音的高低。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同一宫调可以有不同的曲牌。如“正宫”是宫调名;“端正好”是曲牌名

2、。舞台戏剧是一种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艺术成分有机组成的综合艺术。舞台剧本是戏剧演出的依据,由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组成。根据戏剧演出的要求,剧本结构必须遵循时间和空间高度集中的原则,剧本要在集中的场景中展开戏剧冲突,展现人物活动,反映社会生活。舞台剧本既是演出的文本,也是一种文学样式,具有独立的阅读欣赏价值。阅读欣赏舞台剧本,要根据提供的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展开联想和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在自己的想象世界里激活剧本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戏剧冲突来认识社会、体验人生。二、基础知识1、给下列汉字注音枷( ) 跖( ) 嗟( ) 亢( ) 勘( )瀽( ) 愆( ) 湛( ) 暄( ) 偃( )

3、朝暮( ) 提防 ( ) 哥哥行( ) 当罪愆( )2、解释加点的词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深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 混淆我窦娥向哥哥行有句言 表“这边”、“那边”或“这里”、“那里”则落的吞声忍气空嗟怨 只 嗟叹怨恨罚下这等无头愿 发 无根据上朝取应 参加科举考试念窦娥葫芦提当罪愆 糊里糊涂 罪过兀的不是我媳妇儿 这 也不见得湛湛青天 清明澄澈的样子如今是三伏天道 气候,天气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 这里是依法判案的意思三、主题理解1、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的不朽典范。剧本通过善良柔弱的民女窦娥冤所蒙受的千古奇冤,揭露了当时恶人横行、官吏昏聩、司法腐败的黑暗现实,寄托了对饱受欺凌的下层民众的深刻同情,

4、表达了伸冤雪恨、惩恶扬善的强烈愿望。2、课文节选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问斩的详细经过,是全剧的高潮。这折戏着重刻画了窦娥善良美丽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了窦娥负屈含冤却不甘于屈从命运的抗争精神。3、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重要创作方法之一,也是这折戏用以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表现手法。结尾发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雪飞六月,亢旱三年,这些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作者却让它们在舞台上出现了。这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深刻、强烈,虽然不是现实的,却是合乎人民愿望的。这种手法,体现了浪漫主义的艺术特色。作者要借助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使戏剧情节更富有传奇色彩,同时也表明当时的社会暗无天日,人间找不到真理与正

5、义,只有把理想寄托在天公的超现实的能力上,窦娥的冤屈才能伸张,人民的愿望才能实现。4、窦娥赴刑场途中要求刽子手绕道而行,体现了她思想性格中的什么特色?前面的剧情已介绍了窦娥平时对婆婆的孝顺,为了使婆婆免遭酷刑,她甘愿牺牲自己,承担了“药死公公”之罪。这里窦娥要求刽子手不走前街走后街,怕的是被婆婆看见,引起伤心。可见她在走向死亡的路上,想到的仍然是如何不让年迈的婆婆伤心受屈,这正反映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这里是细节描写,一方面展现了窦娥性格中善良美好的一面,另一方面烘托了气氛,深化了主题,这是剧作者塑造窦娥形象,展现悲剧艺术魅力的重要一笔。按情节分,可分为三个场面:第一个场面从开头到“只落得两

6、泪涟涟”,写窦娥在去法场途中诉冤。作者通过端正好和滚秀球两支曲子将窦娥的冤恨表现得体。开头一句“没来由”、“不提防”将窦娥莫名其妙含冤受屈时悲愤交加的心情表现了出来。“动地惊天”一句说明了冤屈之深、愤恨之极。“何为地”、“枉做天”是她对天地助纣为虐、抹杀正义的血泪控诉。这前无古人、惊天动地的叱问,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强烈的震撼人心的魅力。这种叛逆反抗情绪实际上是当时受压迫受折磨的广大劳动人民反抗黑暗统治思想感情的真实反映。第二个场面从“(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至“不明不暗,负屈衔冤”,写窦娥与婆婆诀别。窦娥在披枷带锁、满腔愤怒、边走边诉走在刑场路上时,突然要求不走前街,为的是

7、怕住在前街里的婆婆看见。倘秀才叨叨令两段唱词,又揭示了窦娥性格的另一面,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第三个场面从“兀那婆子靠后,时辰到了也”至结束,写窦娥临刑时发下三桩誓愿。这三桩誓愿是窦娥反抗性格最淋漓的展现。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说明窦娥蒙冤之深;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表明她坚信自己的冤屈将和古人一样得到天的反应;第三桩誓愿“三年亢旱”,直接将反抗的锋芒指向了昏聩糊涂、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指向了黑暗的专制统治。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反抗。课文节选部分是剧本的第三折,写窦娥被押赴刑场问斩的详细经过,是全剧的高潮。这折戏着重刻画了窦娥善良美丽的内心世界,突出表现

8、了窦娥负屈含冤却不甘于屈从命运的抗争精神。按情节分,可分为三个场面:绑赴刑场,婆媳诀别,刑场发誓。(或根据10个曲牌和故事情节,把课文分成哪几个部分?) 场面 情节 曲牌第一部分 赴刑场 怨天 端正好滚秀球第二部分 见婆婆 遗嘱 倘秀才叨叨令快活三鲍老儿第三部分 在刑场 誓愿 耍孩儿二煞一煞煞尾5、赏析第一个场面开头一段科白,写押解死囚的场景,渲染萧条、可怕的气氛。端正好和滚绣球两支曲子将窦娥的冤恨,表现得十分得体。“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两句都是包含了一个冤/屈字。“动地惊天”一句说明冤屈之深,愤恨之极。端正好一曲为本折戏确定的感情基调是怨愤。元代的社会现实是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

9、的享富贵又寿延。造成这种社会现实的原因是天地怕硬欺软。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对天地作了最彻底的否定。“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这个对偶句尖锐地揭露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揭露了当时社会恶人横行的黑暗世道。总结:天地、明鬼神,这一切本来都是她所敬畏的。现在窦娥所蒙受的千古奇冤使她一下子觉醒了,一下子识破并斥责这貌似神圣的一切。曲词的意思,层层递进,最后是一个转折。全曲的感情越来越激愤激昂最后又跌落成一声悲泣。6、赏析第二个场面窦娥在倘秀门中有这样的唱词:“左侧右偏”、“前合后偃”,这两个词表现了什么?反映出她受尽折磨窦娥为什么向刽子手要求走后街,这表现

10、她什么性格特点?善良,纯朴。这一细节描写对塑造窦娥形象有什么作用?表现了窦娥纯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使人物形象更加显得血肉丰满,烘托了悲剧气氛,深化了主题。窦娥见婆婆之后的一段对白,交代了哪些内容?屈招 典刑 祭奠第一场面结束后为什么不赶紧转入“在刑场”这场戏,而安排窦娥见婆婆这场戏,这样安排有何好处?可以让窦娥倾诉自己的冤情,让人们了解她受型的缘由。展示了窦娥孤苦、悲凉的身世,表现了她淳朴善良的性格形象更丰富。中间安插悲哀,沉郁为基调的场面,显得波澜起伏。7、赏析第三个场面:这一个场面是全剧矛盾的顶峰,窦娥反抗精神的大爆发,面对屠刀,窦娥指天誓愿,无所畏惧地痛斥监斩官,揭露冤案的根由-这都是官吏

11、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触到了最实质性的社会问题-司法腐败。三桩誓愿,第一桩誓愿血溅白练,说明窦娥蒙冤之深;第二桩誓愿六月飞雪,表明她坚信自己的冤屈将和古人一样,得到天的反应;第三桩誓愿 旱三年,直接将反抗的锋芒指向了,昏聩糊涂、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指向了黑暗的专制统计。三桩誓愿是依照发生时间的先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来排列的,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无故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反抗。在这里,窦娥对天的怀疑和依赖交织在一起的,她由斥责天地到依靠天地昭雪洗恨,正是人物形象错综复杂思想感情的集中表现,人物形象也因此更显得个性鲜明、血肉丰满。三桩誓愿,一桩比一桩离奇、惊人,充分表现了窦娥越来越激昂的悲愤心情,

12、每提一桩誓愿,都采用了曲、白结合的形式,由实白引出曲词,曲词又强化实白。三桩誓愿,作者运用的是浪漫主义手法。8、写出三桩誓愿中各用了哪些典故? 苌弘化碧,望帝啼鹃,邹衍,东海寡妇9、三桩誓愿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作者却写它们桩桩应验的幻想情节,这样写有什么含义和作用?直接将反抗的锋芒指向了昏聩糊涂、草菅人命的贪官污吏,指向了黑暗的专制统治。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对无辜蒙冤的强烈愤怒和反抗。总结全文:这三个场面的展开,自始至终贯穿了一个“冤”字,由怨-悲-誓,层层推进,前两个场面显示了窦娥性格中,坚贞刚烈和淳朴善良的一面,最后一个场面则更集中,更充分地表现窦娥对含冤即死的不甘心,不暝目,突出她强烈的叛逆反抗精神。10、窦娥冤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节选部分的中心是什么?恶人横行,官吏昏聩,司法腐败,贫苦百姓有冤难诉。中心:写窦娥临刑前喊冤叫屈,嘱咐亲属,指天誓愿,揭露了当时官吏昏聩,司法腐败,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11、艺术特色:全剧情节生动曲折,戏剧冲突尖锐激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凝炼而明白如话的说白,优美而富有节奏感的唱词及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