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doc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62542144 上传时间:2022-10-2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39.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doc(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让国学经典走进中学课堂 闫凤中国上下五千年悠久而漫长的历史,积淀了中华民族独具魅力且博大精深的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无数古圣先贤、风流人物、仁人志士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思考、探索与总结。他们凝集在中华经典诗文之中,不仅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凝结,更是我们民族精神、民族情感、道德规范、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的集中体现。千百年来,中华经典诗文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约定俗成的教科书,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我们把这些优秀的中华经典诗文称之为“国学”。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要“建设

2、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正在发生急剧地转型。各种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价值取向不断多元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的变革导致人们的信仰,从注重理想向强调实际的方向发展,从注重义务向强调权利的方向演变,从注重集体向强调个体转变。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诚信缺失、信仰危机和道德滑坡问题不断出现。这些信号,都需要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弥补当前的精神缺位,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根植于心。从这个意义上说,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文化,让国学经典走进我们身边显得尤为必要!近些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信息传播速度

3、的突飞猛进,越来越多的流行文化、世俗文化开始冲击校园文化。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及所谓现代“流行文化”对孩子们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孩子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的“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国学经典离我们学生越来越远,浮躁功利的情绪越来越多,回归经典阅读显得尤其迫切与重要。今天,我们强调诵读经典诗文,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就是要在完成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觉悟“三位一体”的基本任务的同时,教育学生弘扬民族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学习古人精神,传承优秀传统,让孩子们在诵读经典诗文当中启迪心灵,滋养人文精神,陶冶情操,塑造优良的品质,吸取做人的精神力量。唯有如此,我

4、们才可能记住我们血脉的印记,守住我们的精神家园。我们的民族才可能不失去自己雄厚的文化根基。由于历史距离、语言和形式可能存在的隔膜,再加上年龄因素、生活经验和认知理解力有限,再加上有不少国学经典是用文言写成的,意思难以理解,学生读得会很生涩和枯燥,直接影响阅读的兴趣和毅力,也导致了现在的孩子们与国学经典离得越来越远。国学经典浩如烟海,从哪些开始学?学哪些比较合适呢?怎么学呢?依循现在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千百年前古人读书的顺序,我们让国学经典走进课堂,应当从蒙学读起,然后循序渐进地涉猎经、史、子、集,一步步让孩子亲近国学经典。弟子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论语、老子、孙子兵法等作为国学中经典之经

5、典,铸就“国学蒙学之最、中华不可或缺之魂”。这些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文化的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丰富知识。青少年儿童可以从中汲取知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西方有位学者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谁都希望自己幸福,可谁都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庸置疑的是,我们都认可青少年对于人一生幸福的重要性。对人的一生而言,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呢?我们在众多的教育内容中提倡国学经典教育,这是因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国学经典教育是最有价值、最优质的教育,是奠定他

6、一生幸福的根本。1、国学经典教育是通识教育通识教育的对立物是专业教育。专业教育狭隘地让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为从事特定的职业做准备。它试图通过早年的学校教育,使受教育者一劳永逸地学得终身受用的知识和技能。然而,过早的专业学习、过细的专业划分,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不仅如此,由于人才的培养需要一定的周期,甚至是比较长的时间。当学生经过数年学校教育,学成单一的技能毕业时才空缺,也许已经由于转岗或在职塔训等其他途径而得到补充。而仅仅拥有专业技能的人,既缺乏较高的综合素质,也没有其他技能,势必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 通识教育不是为了培养某种特定的技能,也不是为受教育者求某种职业而做

7、准备。它的目的不是获得具体有用的知识,而是要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它不在于叫人思考什么,而在于叫人如何思考。它精心设置包括文学、历史、哲学、艺术以及科学原则和方法在内的一系列课程、旨在促进学生对真、善、美的崇敬之心,旨在唤起学生对一切伟大、深邃、美丽事物的敏感和惊奇,同时也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寻知识过程中思考的重大课题和运用的基本原则。因此,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是西方通识教育的最基本形式。西方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只有“西方文明”和“经典研读”两大门类。一些具体的课程,都是在此基础上生发出来的。我国的通识教育,也有必要以中民族的历史和文化经典为核心,以“经史子集”、“三百千千”、唐诗宋词、四书

8、、五经等为主要学习内容。学习国学经典,也就是在与我们的“先圣先贤”对话和交流,在一步步地楔进我们的历史和传统。通过国学经典教育,可以亲近我们的祖先,领会他们的旨趣,把握他们的神髓,形成恢弘的历史意识,从而能对各种事务应付裕如。由于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未来具有不确定性,作为家长,不能简单快捷地给予孩子多少“黄金”,而是要花费必要的时间和耐心,让孩子通过学习国学经典,接受通识教育,学会“点金术”,从而令人信服地胜任任何职位,驾轻就熟地精通任何学科。2、国学经典教育是博雅教育香港岭南大学前任校长陈坤耀曾解释博雅教育的宗旨,就是要教导人“学识广博、生活高雅”。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9、则是博雅教育的另一种表达。“博雅”一词由“博”“雅”两个单字组成,分别说的是知识和为人两个方面:“博”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雅”就是要德行完美,气质优雅,摆脱庸俗,走向卓越。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这样与自己的传统如此决绝。近一个世纪以来,主流意识对于我们祖先的传统和文化一直持鄙薄、仇视和批判的立场。很多人之所以会狠心的用手割断自己的“脐带”,挖掉自己的“心”(许嘉璐先生语),大抵是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传统,基于从众的心理,人云亦云;一方面是因为近代以来国力不振,国势衰颓,传统文化被当作了替罪羊;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认为国学经典内容没有实际用处。在是否有用,特别是这种用

10、处能否看得见作为评判尺度的前提下,国学经典的学习才长期处于被忽视、被轻贱的尴尬境地。实际上,在西方教育中,一直存在着和中国古典教育在具体内容上不同,但精神实质相一致的博雅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具有高度古典文化修养的传统精英,其核心内容是经典文本研读、古典语言训练和古典文化熏染。英语绅士有句名言:虽然希腊文、拉丁文对于管理印度殖民地毫无用处,但只有精通希腊文、拉丁文的人,才能统治印度。在古代中国,虽然四书、五经和八股文没有提供治国经邦的具体策略,但它们却是训练治国之术的有效手段。只有精通四书、五经和擅长写作八股文的人,才可能以此打开科举之门,参与国家管理。知识和道德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国学经典所代表

11、的传统学问,更是具有极为厚重的伦理色彩,所谓“学优者德厚,学浅者德薄”。学习国学经典的过程,不仅是增进知识的过程,不仅是“把知识消化于生命,转化为生命所具有的德性”的过程,而且具有熏陶气质、变化性情、提高涵养的意义。国学经典教育不仅培养文义通晓、才华擅长、经书熟习、学问通彻的博学之士,更是要培养行谊谨厚、立品端正、品行端方、敦品励行的谦谦君子,归结到一点,就是要既博又雅。3、国学经典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作为应试教育的对立面提出来后,得到举国上下的广泛认同,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人简单的把素质教育等同于撇开教材的学习,开设琴棋书画等培训班,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素质教育就这样被曲解成了技能的培养

12、。那么,何谓“素质”呢?素质是指人或事物根本性的结构,具有基础或前提的意义,并蕴含着无限发展的可能。“素”有白色的、空无的、本来的、最初的意思;“质”则有形体、根本、质地的意思。所谓素质,实际上指的是可为各种具体技能提供依托和基础,又潜藏着发展的动力,并且能够突破局限,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统一体,并不断完善和优化素质结构的活动和过程。只有触及人的素质结构的调整和发展,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打一个比方,素质好比一块土地,而各种技能,不过是土地上生长出来的庄稼。土地为庄稼的生长提供了依托和基础,使得种子所具有的发芽、生根、开花、结实的潜能得以实现。素质教育,好比改良土壤、提高地力的工作。下下棋、弹弹琴,

13、乃至学校绘画、唱歌和跳舞,不过是在素质的沃土上栽种一些花草,而并不是根本地改良土地;不过是在素质的模板上增加一些案图,而并不是改善这模板的结构。说到底,学习具体技能师仅仅着眼于“器”、“用”、“末”的问题,而不是着眼于“道”、“体”“本”的问题,都并没有抓住问题的症结和关键。国学经典教育不仅与素质教育具有一致的指向,而且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不二法门。表面上看,国学经典教育不直接养成某种技能,是一种“无用术”,但它实际上是从更深厚和高远的层面做好夯实基础、调整结构、完善素质的工作,是一种源于根本、专注根本、为着根本的教育。浸润在国学经典中,能感受和体味经典世界所蕴含的古人的思索,从而获得智慧和力量。

14、所以,国学经典是锻炼思维能力的工具,具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意义。正如朱自清先生在经典常谈中指出的那样,“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国学经典教育对于提高人文素养也具有任何教育内容所难以比拟的作用。4、国学经典教育是人文教育教育以人为对象,本来是人的教育,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教育的目的,是要将人从不成熟的状态中解放出来,带到更自觉、更理想、更圆满的境地。所谓人文教育,就是为了促进人性境界的提升,为了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生命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人文教育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丰富、健康的人性,使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得表浅的知识,而且通晓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人文教育不是要培养没有灵

15、魂的专家,而是要造就具有文化修养的个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国学经典已经深植于中国人的精神家园里,流淌在每个炎黄子孙的血脉中。经典是连接我们和历史传统之间的一座桥梁,缺乏经典教育,我们就无法踏上回到自己精神家园的道路,只能成为文化上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学习国学经典,实质上就是走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感受这个家园的温馨,参加这个家园的建设,形成对他的情感皈依。接受经典教育的过程,也就是把自己生命的根须,扎根于丰厚的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把自己从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人,变成一个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的过程。我们倡导国学经典教育,是基于传统经典对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真切体会,是出

16、于对中华传统文化血脉的尊重和发扬,是我们承认自己成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并且现在也不想割断这种亲缘关系的深情回顾。总之,国学经典教育是实施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砥砺我们的品行、健全我们的人格,使我们成长为德行高尚、知识广博、行为优雅的现代中国人;只有学习国学经典,才能植根于民族传统,掌握优雅、精致的祖国语言,使我们成长为既有知识又有文化的现代中国人。我们在开展“让国学经典走进校园课堂”的教育活动时,需要注重它的长久性和实用性。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结合通识教育、博雅教育、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目标,采取多种教学方法激发现代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提高诵读经典古诗文的质量,赋予国学经典的学习活动更鲜活和实用的生命力。1.以文艺节目的形式表演古诗文。学校、班级可以举办以“诵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诵读经典古诗文,传承中华文明”等为主题的文艺表演。在每年的联欢会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