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62529283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如何指导学生概括课文大意 梁高英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是检测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据研究,学生概括大致有三种水平:第一种是能具体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但多引用了书中的原句;第二种是比较概括,但仍引用了原文;第三种,概括得比较准确,语言简练。四年级是培养学生概括段落大意到概括课文内容的过渡阶段。然而四年级的小学生,对概括颇有困难,因为这个年段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初级阶段,其主要特点仍是具体形象性占优势,因此从概括的角度看,大多数学生停留在第一二种水平,其思维是不系统的,说话往往不是抓不住要点就是概括不全,不是词不达意就是冗长罗嗦,不符合“明确、完整、简要”的要求。那么到底如

2、何指导学生进行课文大意的概括呢?下面试以两个案例做一简要地剖析。(两位教师上的课文都是四年级的童话文体。)案例1:(董老师执教巨人的花园一课,检查学生初读情况后。)师: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生1:巨人的花园很美丽,孩子们很喜欢玩,可巨人赶走了孩子,于是春天来了而巨人的花园里还是隆冬。一天早上,春天来了,巨人看见孩子们又来玩,又发脾气,与此同时,冬天又来了,然后一个小男孩看着他,一伸手,春天又来了,巨人明白:原来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从此,巨人开放了花园,让孩子们玩。师:他讲得很好,但太长了,把所有东西都讲进去了,听老师讲,好吗?(随后,老师自己精简地讲了一下课文大意)。评析:巨人的花园是一篇

3、童话故事,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就能比较具体地说出“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虽然回答比较具体,但基本抓住了课文的要点,在初读课文阶段就能这样回答应该说很不错了。但此时教师急于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就匆匆说出了自己的答案,用自己的概括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建构,使学生缺少了概括“从具体到抽象”的必要的思维过程,与学习规律不符。案例2:(柯老师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检查初读后。)师:故事的主人公是谁?讲了一件什么事?生:鸟和树。师:一个还是两个,是谁?生:鸟,都是写鸟的,树只是鸟去找的朋友!师:发生了什么事?生: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冬天来了,小鸟离开了树。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了,树却不见了,于是小鸟去问树根

4、: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去问大门:我的好朋友树在哪里?去问小姑娘:火柴在哪里?最后,小鸟终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大树,最后它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飞走了。师:鸟儿一次一次地问,可以归纳为怎么说啊?生:鸟儿到处去打听。师:对啊,结果怎么样?生:最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树,对着灯火唱了一会儿歌,飞走了。师:那现在可以怎么归纳课文呢?生:一只鸟和一棵树是好朋友,冬天来了,小鸟离开了树。第二年春天,小鸟回来了,树却不见了,于是鸟儿到处去打听,最后找到了变成灯火的树,对着灯火唱了一会儿歌,飞走了。评析:去年的树这篇童话出现了许多人物,其中“鸟”和“树”这两个形象一直贯穿全文,那么到底谁才是主要人物呢?许

5、多学生一般都存在着困惑,而主人公的一举一动直接关系着课文大意,柯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有利于理清学生的思路,更加容易只奔主题。其次,当学生大量地引用课文的语言,无法做好归纳时,柯老师立刻提出:鸟儿一次一次地问,可以归纳为怎么说啊?那么多的次数,当然可以归纳为:到处去问。这样设置了一些坡度,学生得出这个结论也就更加水到渠成。然而这个案例的主要问题就在于,在初读课文阶段就进行这样的训练,似有吃力不讨好之感,因为学生还未对课文进行深入的解读,只能由教师一步一步的牵着学生走,而且这样的概括恐怕也只有少数学生能达到,多数学生还是茫然的。其次,这个学生的概括水平属于上述的第二种水平,语言不够简练。反思:从以

6、上两个案例可以看出,我们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都非常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但同时也存在“时机选择不当、方法操作不够科学”的缺陷,那么如何弥补这些缺陷,更好地指导学生概括童话体课文大意呢?首先,概括环节的时机选择要恰当。一般来说,概括课文大意环节宜安排在学生熟读课文之后或学完课文后进行,切不可操之过急,如果学生对课文不熟,对课文内容不了解就进行概括就像做无米之炊,效果是不大的。其次,引导过程要循序渐进。在概括能力发展上,小学儿童会逐渐从对事物外部的感性特点的概括,越来越多地转为对本质属性的概括,这是一个渐变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规律性,所以四年级学生在概括课文中存在着一定的罗嗦、没有抓住本质

7、的特点是正常的现象,这时候就教师不必着急,只要循序渐进,抓住童话文本故事性强的特点,设置一些问题,比如“主人公是谁?为什么这样?经过怎样?结果怎样?”来帮助学生过渡就可。 就像案例2中,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童话阅读的过程中逐渐抓住三个要点:冬天和春天的时令特点,树的前后变化,小鸟的内心体验,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冬天,一只鸟离开了树,春天回来时却伤心地发现树被人砍掉做成火柴了。”这样的概括,一是指明了冬天和春天的气候特点,二是树的前后变化,三是小鸟的内心体验,用“伤心”一词概括。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让概括逐步走向概括、简要。最后,要关注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中年级学生的思维

8、特点是不系统的,说话往往是不完整的,有一点抽象性但仍具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所以学生概括大意,一般比较具体,还常常用上课文中的句子,教师要不断地进行指导,抓住学生的思维过程,根据课文特点,设置一些有坡度的问题,使之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要求概括准确,语言简练,而不是像案例1中的教师一样,迫不及待地告诉学生最后的答案,其实这时教师不必急于让学生进一步进行抽象概括,而应该让学生再深入文本进行趣味盎然的阅读体验,在学生对文本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再提出进一步概括课文内容的要求,这样从具体到抽象,逐步要求概括准确,就能做到训练与感悟两不误。让学生一步步地走,逐渐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他们才会真正的成长起来。进入四年级,对学生进行概括能力的培养,要遵循学生心理特点,抓住恰当的时机,循序渐进,潜移默化,才会事半功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