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62524155 上传时间:2022-12-31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74.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然辩证法打印版.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 论一、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的划界1.科学技术:通过对自然物或人工物的存在、演化等进行实证性研究以获取确定性、规律性知识的学科群。2.科学技术哲学:对科学技术研究世界时所持的观点(科技观)及其合理性和所运用的方法(科技方法论)及其有效性,以及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效应(科技社会学)及其价值的哲学反思。二、“自然辩证法”的学科渊源及发展现状1.学科渊源:自然辩证法作为一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直接渊源于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2.发展现状:在我国,这门课程就是直接在学习和研究恩格斯的著作自然辩证法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表现:全国性学术组织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学术刊物自然辩证法通讯、自然辩证法

2、研究;最早颁布的的学科分类存在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高校课程定名为自然辩证法概论。在欧美,科学技术哲学则在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等学科名义下存在。这些学科虽无多少公认的一致内容,但它们所关注的问题大致相同,所提出的观点也可以相互补充。我们不对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哲学作严格的区分,在同样意义上使用这两个概念。三、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1)形成的时代背景:19世纪的科学发现是恩格斯学说形成的现实土壤。星云假说:太阳系有时间上的历史。均变假说:地貌有时间上的历史。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按照当量关系相互转化,在量上是守恒的。合成尿素实验:无机物与有机物、

3、非生命物质与生命物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细胞学说:生命世界有着内在的统一性。进化论:生物物种起源于共同的祖先。(2)要点:这些发现都在形而上学自然观上打开了缺口。恩格斯提出运动形式及其相互转化的学说统一说明这些发现。根据运动的承担者、表现和规律的不同,恩格斯设想了4种运动形式: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和生命运动。各种运动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在运动形式转化中存在着量的守恒和质的不灭关系。这对理解运动形式的多样性是必不可少的。高、低级运动形式之间的关系:首先,恩格斯认为运动形式有高级和低级、简单和复杂之分。其次,恩格斯认为高、低级运动形式之间是相互渗透的:高级运动形式中包含着低级运动形式,但不

4、归结为低级运动形式;低级运动形式可以演进为高级运动形式,但它本身不是高级运动形式。它们之间存在“上向分支”和“下向分支”演化关系。(3)评价:提供了一种观察自然的哲学观点。启示:从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自然界的多样性,从运动形式相互转化的角度分析自然界演化发展,把自然界看成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国成集合体”。不足:一些表述过时;没有涉及经典电磁场论,过分强调运动形式与物质承担者相对应以及运动形式排列的线性展开等内容。2.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方法论(1)形成的时代背景:19世纪科学研究方法是恩格斯的科学方法论的事实基础。恩格斯关于试验和假说相结合的思想,是对当时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方法论提升。近代自

5、然科学产生之初,用以组织科学活动的是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这种方法是在实验和观察中获得数据,经过数学处理,找到经验材料之间的确定关系,进而构造为有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它对研究既成事物的既定运动是有效的,而对于研究演化过程和起源关系往往力不从心。19世纪以来,假说这种思维方法被许多学科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假说是理性思维的产物,它既有一定的经验基础又包含着一些假定和猜想,需要新的经验加以确证。假说与实验的关系成了科学方法论中一个重大问题。恩格斯的试验和假说相结合的科学方法论就是针对这一问题提出的。(2)要点:假说是经验向理性过渡的思维形式。假说既要有实验观察事实作为基础,又需要新的观察事实进

6、一步确证。假说相互排斥和迅速更替意味着科学认识在错综复杂的曲线上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实验和劳动可以为之提供关于必然性的充分说明。(3)评价:启发:这一方法是对当时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方法论提升。不足:其现成形式还谈不上系统和完整,有待进一步深化。3.自然辩证法中的科学社会学(1)要点:把科学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整体分析。突出强调:社会生产是科学发展的动力;科学发展又推动着社会的变革。(2)评价:恩格斯把科学看成一种与经济、文化、政治发生相互作用的社会现象,由此出发又涉及到了科学的社会建制和社会价值问题。这为科学社会学的产生开了先河。四、20世纪西方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1. 20世纪西方

7、的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发展的科学技术背景(1)科学革命物理学革命:量子理论和相对论的出现,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在两个方向上延伸开来:一是进入原子尺度以下的微观世界二是进入星系尺度以上的宇观世界。系统理论引起的变革:远离平衡条件下自组织行为的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和混沌理论的研究,使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在第三个方向上延伸开来:从简单事物进入复杂而有组织的事物。(2)技术革命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海洋技术航天技术环境技术(3)对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影响:科学技术的进步,即向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提出了新的问题,也必然促使它们的新形态的出现。2. 20世纪

8、的自然哲学(1)西方古代自然哲学:科学与哲学尚未分化,自然哲学中既包括自然本质、自然本源、自然图景等形而上设定,也包括关于自然现象、自然过程等经验性知识,但往往用形而上设定来直接解释和校正来自经验的知识。它以直观思辨为特征,结论充满着武断和臆造。(2)自然科学的进步并不意味着自然哲学的终结:随着科学从哲学母体中分化出来、实证研究方法日益成熟,古代自然哲学也失去了存在的理由,但并不意味着对自然界的形而上思考成为多余。其原因在于:1.科学的前沿问题探索往往需要某种哲学新年作为前提假定。2.科学的进步又会强化、淡化甚至改变一些哲学信念。当这些改变被普遍认同时,就会形成同一方向上的科学共同体,就有利于

9、科学的交流和合作;当这些改变不被普遍认同时,前提假定的分歧将会造成科学共同体的分裂,就有碍于科学交流和合作。自然科学和自然哲学正是在哲学和科学的这种反馈式的交互作用中既双方受益又都获得了独立存在的理由。(3)20世纪的自然哲学的特点:从研究内容上看,20世纪的自然哲学提供的不是关于自然界本身的知识,而是关于用什么样的观点来研究自然界的知识。从研究方法上看,它从科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中提出科学思想方面的问题,进而又用科学理论的历史发展来校正这种思考。虽然也有思辨方法的运用,但只是思维中的一种变通。从研究群体上看,形成了哲学家与科学家在自然哲学问题上的平等对话。总之,20世纪的自然哲学已不是科学之外、

10、科学之上的哲学,而是依赖于科学又超越于科学并与科学结为同盟的哲学。3. 20世纪的科学哲学(1)科学哲学的思想渊源: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关于科学认识的一般特点和一般方法的见解。(2)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哲学:在近代自然科学兴起之后才出现。自然哲学与科学哲学的划界:自然哲学侧重于对科学知识及其体系的哲学反思;科学哲学侧重于对获取科学知识的活动方式和研究方法的哲学反思。科学哲学的发展: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之初,科学的活动结构较为简明:研究对象:可观察的物质实体;研究手段:较为简单,对对象的干预可以通过补偿还原原则加以剥离;思维手段:较为简洁,对对象的描述或解释可以通过语义分析达到无歧义的一致,甚至有某种

11、程度的通约性。20世纪20年代以来,科学的活动结构趋于复杂化,其远离经验的性质越来越明显:研究对象:不具有直接可观察性的微观客体和宇观客体,其经验一一需要通过一系列的语义转换才能获得;研究手段:对对象的干预并不总是可以剥离的,特别是量子客体,其观测结果是客体与仪器相互作用的共生现象,属于总体效应;思维手段:科学中使用的语言越来越形式化。正是这种远离经验的科学活动结构,提出了许多前所未有的认识论问题,从而推动了科学哲学的发展。(3)不同流派的科学哲学所关注的共同问题: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问题科学理论的结构问题科学理论的发现问题科学理论的解释评价问题科学理论的进步标志问题科学理论的社会承认问题4.

12、20世纪的技术哲学(1)技术哲学的发展历程:技术哲学概念最早于1887年出现在卡普的技术哲学纲要一书中,但在20世纪上半叶,技术哲学的研究却进展缓慢。直至20世纪中期以后,技术哲学才成为世界性的哲学课题。(2)技术哲学存在的理由:20世纪发展起来的新技术产生了不可忽视的负效应。如何看待技术的本质及其社会作用就成为一类时代性哲学课题。与新技术的巨大社会效应相关,社会对技术的评价和控制越来越有必要。如何对技术进行伦理控制成为一类时代性哲学课题。20世纪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是科学理论自觉运用于技术开发的结果。技术的知识含量剧增,技术的知识本质也日趋明显。与技术活动有关的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同样成为一类时代

13、性哲学课题。五、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范围1.对科学技术进行统一的哲学研究的可能性(1)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难以严格划界内容上相互交错、渗透方法上相互借用:都把整体性作为一种方法论原则确定下来。(2)20世纪下半叶,科学技术出现了一体化趋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相互贯通:现代科学研究如果没有体现现代技术知识的技术手段的支持,难以有所作为;现代技术研究如果不以先行科学理论的突破为基础,也难以成功。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相互结合:现代的研究活动兼有科学和技术的双重特点,很难划界。科学组织和技术组织相互渗透:各类实验室和研究所既提供理论性结果,也提供技术性结果;既承担理论课题,也承担应用技术课题。2.研

14、究范围(1)自然观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本体论抽象本体论:关于世界的本质、本原、存在的根据等问题的见解。古代本体论的研究方式:纯粹的直观、思辨,其结论带有明显的任意性和臆想性。近代本体论的研究方式: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哲学抽象。科学所研究的现象和过程被记载为“科学事实”;这些事实中共有的规定被定义为“科学概念”;概念之间的确定关系被确认为“科学定律”;定律之间的结构性关系被构造成“科学理论”;理论中所蕴含的对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被抽象为“科学思想”;思想中包含的对世界如何存在、如何演化的理解,由于其普遍意义被称为“自然观”。这种抽象自然会包含逻辑跳跃和思维变通,因而这种观念的改变并不意味着它所依

15、托的科学基础的失效;然而,要改变这种观念却需要新的科学基础。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自然观的特点:一、在内容上,着重于用什么观点看待世界的存在和演化;二、在方法上,以科学知识为基础并在科学思想的高度上进行哲学抽象;三、拓宽了自然观的研究范围,把对技术知识的本体论抽象也包括在内。技术知识与科学知识的区别:从内容上看,科学知识主要是关于天然物如何存在、如何演化的知识,技术知识则是关于人工物如何被制造、如何被使用的知识;从方法上看,科学知识多以陈述性方式表现出来,技术知识除陈述性方式外,还常常采用程序性方式表现出来。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进行统一的本体论抽象的理由:首先,从自然规律的角度看,人工物与天然物并无原则性差别,它们按照同样的自然规律存在和演化;其次,二者往往相互贯通。科学知识的获得不能不借助一定的技术条件,因而内在地包含着技术知识;技术知识的获得也不能不借助科学知识的引导,因而内在地包含科学知识;当今地球上,主要由科学知识表征的天然物与主要由技术知识表征的人工物已复合为一个整体,其中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循环已深深打上了人类活动的烙印。(2)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学和技术研究活动进行认识论和方法论抽象传统意义上的科学活动和技术活动:科学活动主要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科普知识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