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

上传人:m**** 文档编号:562472366 上传时间:2023-12-3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模拟试卷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考研心理学统考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感觉)模拟试卷3(总分:72.00,做题时间:90 分钟)一、B单项选择题/B(总题数:22,分数:44.00)1.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外部感觉( )。(分数:2.00)A. 听觉B. 嗅觉C. 运动觉丿D. 肤觉 解析:解析:根据刺激的来源,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应外 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感觉是由身体内部刺激引起,反应内脏器 官、身体平衡及自身状态的感觉,包括平衡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2. 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 )的大小说明的。 (分数:2.00)A. 感受性丿B. 感觉阈限

2、C. 绝对感觉阈限D. 差别感觉阈限 解析:解析: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说 明的。不同的人对刺激物的感受形式不一样的。同一个人对不同刺激的感受性也不尽相同。3.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 )。 (分数:2.00)A. 差别感受性B. 绝对感受性C. 绝对感觉阈限丿D. 差别感觉阈限 解析:解析: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 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叫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对这一最小差异量有感觉能力,叫差别感受

3、性。4. 以下哪个定律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 (分数:2.00)A. 费希纳定律B. 韦伯定律丿C. 史蒂文斯幂定律D. 心理物理定律 解析:解析:差别阈限与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这就是韦伯定律。韦伯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 I/I=K,(AI是差别阈限,I是标准刺激强度,K是韦伯分数)。韦伯定律揭示了引起差别感觉的一些规 律,但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在刺激过强或过弱时,韦伯定律就不再适用。5. 当刺激强度按几何级数增加时,感觉强度只按算数级数增加指的是( )定律。 (分数:2.00)A. 费希纳定律丿B. 韦伯定律C. 史蒂文斯幂定律D. 心理物理定律 解析:解析:费希纳指出,刺

4、激强度的变化和它所引起的感觉变化之间的关系是非线性的,感觉的变化要 比刺激强度的增长慢,即心理感觉量与物理刺激量的对数值成正比。用公式表示为 S=KlgI。6. 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弱刺激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 )的现象(分数:2.00)A. 不变B. 降低C. 提高 VD. 消失 解析:解析: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由于刺激长时间持续 作用于某个感受器,导致对后来刺激的感受性发生变化。因此,感觉适应既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也会表 现为感受性的降低。强刺激的持续作用会引起感受性降低,弱刺激的持续刺激则会引起感受性提高,这样 才能更好地适应刺激。7. 人们在明

5、暗交界的地方,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所涉及的现象是 ( ) 。(分数:2.00)A. 马赫带 VB. 感觉后像C. 感觉适应D. 联觉 解析:解析:马赫带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 更暗的线条。马赫带可以用侧抑制作用作出较好的解释。马赫带不是由于刺激能量的实际分布,而是由于 神经网络对视觉信息加工的结果。8. “带着手表找表”,这种心理现象是( )。(分数:2.00)A. 感觉适应 VB. 感觉对比C. 感觉后像D. 感受性 解析:解析:感觉适应是指刺激物持续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由于皮肤对压觉

6、的 适应而没有感到手表的重量。9. 人们从暗处到亮处,几秒钟之后才能看清物体,这种心理现象是( )。 (分数:2.00)A. 明适应 VB. 暗适应C. 感觉后像D. 联觉 解析:解析:明适应又称光适应,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作用下,最初视线感到光线刺眼发晕,几 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称为明适应。10. 没有明显适应现象的感觉是( )。(分数:2.00)A. 视觉B. 嗅觉C. 温度觉D. 痛觉 V 解析:解析:嗅觉、肤觉、视觉、听觉、味觉等都会产生适应现象,从而对刺激的感受性降低或提高。然 而人对痛觉的适应极难产生,正因如此,痛觉成为伤害性刺激

7、的预警信号颇具生物学意义。11. 色觉的三色理论能很好地说明( )。 (分数:2.00)A. 颜色混合 VB. 颜色对比C. 色盲D. 后像解析:解析:托马斯杨提出三色理论假定,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 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当它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该理论能很好地 说明颜色混合的事实。但该理论不能解释色盲现象。12. 对长波最敏感的颜色是( )。(分数: 2.00)A. 红色丿B. 绿色C. 蓝色D. 黄色解析:解析:托马斯杨提出三色理论假定,在人的视网膜中,有三种不同的感受器。每种感受器只对光 谱的一个特殊成分敏感。红色感受器对长波

8、敏感,绿色感受器对中波敏感,蓝色感受器对短波敏感。当它 们分别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就产生不同的颜色经验。13. 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观,触摸苹果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分数: 2.00)A. 感觉丿B. 知觉C. 感受性D. 感觉阈限 解析:解析:感觉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题目中的描述都属于苹果的个别属性,所以选 A14. 咬紧嘴后可使身体其他部位正在发生的疼痛减轻,反映了感觉的感受性变化规律中的( )。(分数: 2.00)A. 适应B. 感觉对比C. 感觉的相互作用丿D. 联觉 解析:解析: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感觉间的相互影响,包括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的相

9、互作用。 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突出事例是感觉对比。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指不同感受器因接受不同刺激而产生的感 觉之间的相互影响。例如,微弱的声音刺激可以提高视觉对颜色的感受性,强噪声会降低视觉的差别感受 性。15. 暖色的东西看上去显得大,有视觉膨胀的作用。这是感觉的( )现象。(分数: 2.00)A. 彩色对比B. 感觉适应C. 联觉丿D. 感觉后像 解析:解析: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常见的有颜色 与温度联觉,色听联觉和视听联觉。红、橙、黄等颜色类似于太阳和烈火,往往给人温暖的感觉,这就是 颜色和温度的联觉。16. “月明星稀,月暗星密”这是感觉的(

10、)。(分数: 2.00)A. 对比丿B. 适应C. 相互作用D. 联觉 解析:解析:感觉的对比现象是指当同一感官受到不同刺激的作用时,其感觉会发生变化。“月明星稀, 月暗星密”这是感觉的对比现象。17. 听觉的适宜刺激是( )范围内的空气振动。(分数: 2.00)A. 16 20 000 Hz 丿B. 20 5 000 HzC. 1 0004 000 HzD. 20020 000 Hz解析:解析:听觉的适宜刺激是一定范围的声波。当声波的振动频率为 1620 000 赫兹时,便引起听觉, 通常把这段频率范围称为可听声谱。低于16赫兹的声波或高于20 000赫兹的声波人耳都听不到。18. 音响是由

11、声波的( ) 引起的听觉特性。 (分数:2.00)A. 频率B. 振幅丿C. 波形D. 声波混合 解析:解析:听觉有音调、音响、音色三种属性,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属性,音响是由声波振幅 引起的听觉属性,音色是声波波形的一种属性。19. 听觉的( )理论可以解释 5 000 Hz 以上的高频。 (分数:2.00)A. 频率理论B. 位置理论丿C. 行波理论D. 神经齐射理论 解析:解析:频率理论指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运动的。不能解释频率超过1 000赫兹以上 的声音的感受机制。共鸣理论是由赫尔姆霍茨提出的,强调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了基底膜的不同位置的共 鸣,因而也叫位置理论。20

12、世纪40年代由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提出了行波理论。行波理论不能解释5 000 赫兹以上的声音产生机制。神经齐射理论指出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它们联合“齐射”就可 反应出频率较高的声音。用齐射原则可以对5 000赫兹以下的声音进行频率分析。当声音频率超过5 000 赫兹时,位置理论是对频率进行编码的惟一基础。20. 听觉发生能量转换的部位是( )。 (分数:2.00)A. 外耳B. 中耳C. 内耳丿D. 听神经 解析:解析:听神经的兴奋是由内耳基底膜的运动刺激了毛细胞而产生了动作电位,引起神经冲动,由传 入神经传导至大脑皮层颞叶的听觉中枢而产生听觉。因此,听觉发生能量转换的部位是内耳。21

13、. 共鸣理论是由心理学家( )提出的。 (分数:2.00)A. 卢瑟福B. 贝凯西C. 赫尔姆霍兹丿D. 韦弗 解析:解析:1886年由物理学家卢瑟福提出了频率理论,指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运动的。 1857年,赫尔姆霍茨提出了共鸣理论,强调不同频率的声音引起了基底膜的不同位置的共鸣,因而也叫位 置理论。20世纪40年代由著名生理学家冯贝克西提出了行波理论,行波理论不能解释5 000赫兹以上 的声音产生机制。 20 世纪 40 年代末,韦弗提出了神经齐射理论,指出个别纤维具有较低的反应频率,它 们联合“齐射”就可反应出频率较高的声音。22. 呈现音乐的方法可以减轻牙科手术中病人的疼痛

14、描述的是( )。 (分数:2.00)A. 联觉B. 感觉的相互作用丿c.不同感觉的补偿D.感觉适应 解析:解析:某种感觉器官受到刺激而对其他器官的感受性造成影响,或使其升高或降低,这种现象叫不 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其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 降低。二、多选题(总题数:10,分数:20.00)23. 以下哪种感觉属于内部感觉( )。(分数:2.00)A. 运动觉丿B. 平衡觉丿C. 机体觉丿D. 味觉 解析:解析:根据刺激的来源,感觉可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接受身体外部的刺激,反应外 界事物的个别属性,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内部

15、感觉是由身体内部刺激引起,反应内脏器 官、身体平衡及自身状态的感觉,包括平衡觉、运动觉和内脏感觉。24. 下列关于听觉的频率理论,描述正确的有( )。(分数:2.00)A. 它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拉瑟福德(WilliamRutherford)提出的 丿B. 该理论认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的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原有的频率相适应 丿C. 由于频率低的声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丿D. 声音的振动频率提高,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丿解析:解析:频率理论是1886年由物理学家拉瑟福德(William Rutherford)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内耳的 基底膜和镫骨是按相同频率运动的。振动的数量与声音的原有频率相适应。如果我们听到一种频率低的声 音,连接卵圆窗的镫骨每次振动次数较少,因而使基底膜的振动次数也较少。如果声音刺激的频率提高, 镫骨和基底膜都将发生较快的振动。但是频率理论难以解释人耳对声音频率的分辩。25. 下列关于听觉的共鸣理论,描述正确的有( )。(分数: 2.00)A. 该理论是由赫尔姆霍茨提出来的丿B. 由于基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