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部分物理说课稿八年级下册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472362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 页数:61 大小:2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各部分物理说课稿八年级下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各部分物理说课稿八年级下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各部分物理说课稿八年级下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各部分物理说课稿八年级下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各部分物理说课稿八年级下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各部分物理说课稿八年级下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各部分物理说课稿八年级下册(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物理说课稿 八年级 下册章节页第六章力和运动6.1 力及其作用效果无6.2 弹力 弹簧测力计6.3 重力6.4 摩擦力6.5 牛顿第一定律 惯性6.6 二力平衡第七章压强和浮力7.1 压强7.2 液体的压强7.3 大气压强7.4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7.5 浮力7.6 浮力的作用第八章功和机械能8.1 功8.2 功率8.3 动能和势能8.4 机械能及其转化第九章简单机械9.1 杠杆及其平衡条件9.2 滑轮9.3 功的原理9.4 机械效率6.2弹力和弹簧测力计说课稿一教材分析及教学目标 1教材的地位、作用和特点本节知识是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第三节的内容,从前后联系来看,弹力的理解有利于巩固学生对力的

2、概念的理解和力的三要素的理解。而利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不但能加深学生对力的理解,还能为今后学习探究摩擦力大小的影响因素以及为后面力和运动的知识打下必要的基础,让学生体会到很多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2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什么是弹力,知道弹力是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2.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和使用方法。3.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学会使用使用弹簧测力计,提升学生的动手水平。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水平以及理解问题的水平。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做实验的兴趣,严谨的科学态度,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和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爱护仪器

3、,做事有条理,善始善终的良好品质。二教具:拉力计、握力计、弹簧测力计,吸盘挂钩、多媒体课件、玻璃瓶等。 三说教法1.目标导学法:明确学习目标(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使学生学有方向,促使学生积极地探索和发现。2.课件演示与实验结合法、多媒体辅助法(通过观察、分析课件,并用学生实验来验证自已的想法是否准确)。四说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弹力(1)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产生的。2弹簧测力计的教学及展示课件(1)弹簧测力计的作用 用来测量力的大小。(2)弹簧测力计的结构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弹簧、指针、刻度盘、外壳等组成的。(3)弹簧测力计的原理演示:拉拉力计,用力越大,拉力计伸的

4、越长。结论: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4)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并掌握准确的使用方法,分组实验用弹簧测力计实行测量力的大小。五小结六布置作业课后第1、2题。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弹力和弹簧测力计1(1)弹性形变:物体发生形变后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2)弹力:因为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2弹簧测力计(1)作用:测量力的大小。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受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就越长。构造:指针、弹簧、刻度盘、外壳等。(2)使用方法:认清量程与分度值,校零,测力时弹簧轴线与力的方向一致,视线与刻度盘垂直。6.3重力说课稿一、教材分析重力是人

5、教版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质量、力、二力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实行教学的,重力是一种最常见的力,也是本章的重点内容,它在力学学习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实行受力分析时,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是以后学习压强,浮力,功等知识的基础,所以,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二、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我所任教的洋浦中学,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纯朴上进,但对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通过一年多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水平和空间想象水平,

6、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升。三、目标分析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锤线的应用,知道重心并会画重力的示意图,理解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得出重力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培养学生“猜想、设计、操作、分析论证”的水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与水平。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重点:重力的概念,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难点:重力的

7、方向及重锤线的应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多个钩码、细线、小重物、重锤线、橡皮泥,质量相等的铁块、铝块,刻度尺,斜面,光盘。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我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如下几个环节:四、教程分析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约5分钟)1、首先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从而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万有引力,知道重力的概念及产生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实例的引入,类比联想,让学生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物理天地,鼓励学生要向牛顿那样善于观察生活、思考问题,将来能够学有所成,唤起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第二个环节:合作学习,探究新知(约2

8、2分钟)2、 重力的大小(重量)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教师演示测重力的方法。(1)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2)科学猜想:针对问题,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大胆猜想,学生可能猜想重力的大小跟物体的形状、体积(大小)、密度(材料)、质量有关。(3)设计实验、验证猜想:请学生思考生活中有哪些事实支持自己的猜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控制变量法,借助手中的器材分组探究自己的猜想是否科学合理。然后各组汇报探究成果,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从而得出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有关。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实验器材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用弹簧测力计分别测出质量为50克数量不同的钩码的重力,并把结果

9、记录在书中的表格内,然后引导学生以质量为横坐标,重力为纵坐标作出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图象,并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4)分析论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所受的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一个定值用g来表示,约为98牛千克,在粗略计算时,可取g=10牛/千克,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大胆猜想、合作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数学图像来解决物理问题,使学生更直观更形象地感知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本节课的重点,体现了学生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这一基本理念。)3、重力的方向这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演示实验:物体自由

10、下落,用细线把小重物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自由下垂的方向,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这个知识有一个重要的应用重锤线,它是建筑工人砌墙时用来校准墙壁是否竖直的。由于学生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学时教师先根据教材插图1326进行讲解,再让每组学生利用重锤线进行操作,看教室的墙壁是否竖直,窗台、桌面是否水平,并分析其工作原理,从而得出重锤线其实是应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性质制成的。学生常常把重力的方向误认为跟接触面垂直,为了纠正这种错误,教师做演示实验,请学生观察:分别悬挂在水平桌面和斜面上方的两条重锤线方向是否相同?与水平桌面和斜面是

11、否垂直?通过分析使学生明确,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而不是垂直向下的。让学生观察“想想议议”中插图 ,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对重力的方向有进一步的了解。(设计意图: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这一部分的教学,遵循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的方法。重锤线是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对它的学习,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力求突破难点。)4、重力的作用点重心这个内容比较抽象,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这个物理模型,可以先做一个小实验:怎样用一个手指把刻度尺托起来?告诉学生地球吸引物体的每一部分,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叫做物体的重心。再向学生说明重心的位置不仅跟物体的形状

12、有关,而且还和材料是否均匀有关。人在不同姿态时的重心位置不同,原因是人的几何形状改变了。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就是这一物体的几何中心,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方形薄板、球、粗细均匀的棒等质地均匀、外形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并画出重力的示意图。同时向学生展示光盘,说明有的物体重心不在物体上。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便对重心有了一个具体的感知。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比较困难,利用悬挂法可以找出材料不均匀或形状不规则的较薄物体的重心。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不倒翁”“高空走钢丝”“交通部门为何规定不允许运输车辆超高”等利用重心的知识,体现了物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设计意

13、图:利用实验帮助学生建立了“重心”这个较难理解的物理模型,并应用于实际,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第三个环节:内化提高,实际应用(约10分钟)自我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设计意图: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第四个环节:感悟收获、课堂小结(约2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收获到了什么?有何感受?(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反映的不仅有知识与技能的达成情况,还有过程的体验、方法的获得以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约1分钟)A组:教材59页,1、2、3、4题B组

14、: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如果失去了重力世界将会是什么样的?(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巩固提高,学会科学想象。符合新课标“不同的人在物理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五、教法和学法分析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我采用启发式教学,通过类比联想、引导发现、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小组合作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物理规律。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使物理情景具体化、形象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和实验等物理学习方法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地促进学生实现本节

15、课的目标。六、评价分析:本节课我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整合各种教学资源,采用适合我校学生的教学方式,注重科学探究,力求使学生的知识得到拓展,智力得到开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树立学好物理的兴趣和信心。但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又常常受到课堂气氛,突发事件的影响,所以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调整好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6.4摩擦力说课稿一、说教材“研究摩擦力” 是2005年粤教版高一物理第三章“研究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内容之一.在第三章的教学中,摩擦力承接了课时的学习内容,深化了初中的摩擦力教学.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也是高中力学的基石,摩擦力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若有若无,方向不定”的特性,对培养学生分析思维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