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docx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62469019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116.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1.docx(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目录前言- 4 -1. 规划环评- 5 -1.1 规划评价适用范围- 6 -1.2 规划评价依据- 6 -1.3 评价原则- 8 -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8 -2.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述- 9 -2.1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演化- 9 -2.2环境承载力的定义- 10 -2.3 环境容量的定义- 11 -2.4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 11 -2.5 环境承载力的主要特征- 12 -2.6 环境承载力的本质- 12 -2.7 环境承载力的承载对象- 13 -2.8 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意义- 13 -3.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区别与联系14 -4

2、. 环境单要素承载力- 15 -4.1土地资源承载力- 15 -4.2矿产资源承载力- 16 -4.3城市水环境承载力- 16 -4.4 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 17 -4.5大气环境承载力- 17 -4.6旅游环境承载力- 17 -4.7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 18 -4.8区域社会环境承载力- 18 -5. 环境承载力的指标体系研究- 19 -5.1指标体系研究- 19 -5.2 量化方法研究评述- 20 -6. 环境承载力研究展望- 23 -参考文献:- 24 -规划环评中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环境容量分析摘要本文概述了有关规划环评的基本含义以及其原则和工作程序,重点介绍了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有

3、关概念以及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关键词 规划环评 环境承载力 环境容量 指标体系Analysis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environmental plan and assessmentAbstractThis research has expatiated the concept of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and taking its principle and working procedu

4、res. And this paper focuses introduce on the envi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an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andresearch status. Based on these, expounded the regional environmental bearing capacity of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Keywords planning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envi

5、ronmental carrying capacity environmental capacity Index system前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虽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是以消耗大量的资源、能源,造成巨大的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发达国家几百年工业化进程所表现出来的种种阶段特征,在我国近三十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都较为集中地表现出来。传统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己经走到尽头,难以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主要问题表现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严重、资源开发不当、工业布局不尽合理等。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由于人们缺乏对人类环境系统的更深层次认识,忽略了环境系统也有承载能力的极限。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

6、济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全球性的严峻问题,“可持续发展”这一思想和战略一经提出即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得到认同,成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选择未来发展道路共同且唯一的选择。然而,如何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使人类活动(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等)不危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稳定呢? 大量的实践证明,经济社会发展要遵循环境承载力的原则,是区域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因而,深入理解环境承载力的内涵与特征,是正确实施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因而,研究环境承载力理论具有十分重要和迫切的现实意义。区域环境承载力是衡量环境与发展是否协调的重要尺度,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是落实国家可持

7、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通过确定对区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评估,和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 量化研究,对于环境资源的开发,产业结构的调整及环境的保护和环境规划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1. 规划环评规划环评是在政策法规制定之后,项目实施之前,对有关规划的资源环境的可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分析规划中对环境资源的需求,根据环境资源对规划实施过程中的实际支撑能力提出相应措施。通过规划环评,能够有效设定整个区域的环境容量,限定区域内的排污总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对规划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科学、客观、公正、综合地考虑所拟议的规划可能涉及的环境问题

8、和预防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协调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的关系,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环境承载力分析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评价方法之一。1.1 规划评价适用范围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下列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1) 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2) 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1.2规划评价依据1.2.1政策、法规、条例、技术导则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 (3)中华人民共

9、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3)国务院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15)国家环境保护“十五”计划和2015年远景目标; (16)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17)基本农田保护条例;(18)国发

10、200539号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19)国环发2005114号附件国家环保总局关于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20)开发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T131-2003);(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HJ/T130-2003); (2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总纲,大气环境,地面水环境,声环境,非污染生态影响。HJ/T2.12.3-93,HJ/T2.4-1995,HJ/T19-1997,1993.09,1995.11,1998.06;(23)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24)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HJ/T

11、192-2006)。1.2.2 有关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标准; (3)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IV类标准; (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II、III类标准; (5)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三级标准; (6)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 (7)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二级标准; (8)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二级标准; (9)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

12、(GB9078-1996)二级标准;(10)锅炉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71-2001)二级标准;(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03)二级标准;(12)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14554-93)二级标准;(13)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II、III类标准; (14)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15)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16)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 16889-1997);(1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GB5085-1996);(18)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GB18597-

13、2001)。1.3 评价原则1) 科学、客观、公正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必须科学、客观、公正,综合考虑规划实施后对各种环境要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 早期介入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应尽可能在规划编制的初期介入,并将对环境的考虑充分融入到规划中。3) 整体性原则:一项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把与该规划相关的政策、规划、计划以及相应的项目联系起来,做整体性考虑。4) 公众参与原则: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鼓励和支持公众参与,充分考虑社会各方面利益和主张。5) 一致性原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深度应当与规划的层次、详尽程度相一致。 6) 可操作性原则:应当尽可能

14、选择简单、实用、经过实践检验可行的评价方法,评价结论应具有可操作性。1.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程序见下图2. 环境承载力与环境容量概述2.1环境承载力概念的演化环境承载力这一概念是由承载力(Baering Capacity)的概念派生而来的。承载力的概念最早来源于力学,是指物体在不产生任何破坏时的最大荷载,通常具有力的量纲。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是有承载力一词引申而来,最初用在生态学中用以衡量某个特定区域维持某一物种最大个数的潜力(Odum,1971)。1953年Odum在生态学原理( FundameWals of Ecology),赋

15、予了承载力概念较为精确的数学形式。承载力一词也总是与环境退化、生态破坏、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经济发展相联系在一起的,承载力概念的外延也不断发生着相应的变化。20世纪60,70年代,自然资源耗竭和环境恶化等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爆发,引起了地球承载能力及相关问题研究的广泛开展。1968年,日本学者将环境容量的概念引入到环境科学,可以认为,环境容量就是环境承载力概念的理论雏形,但环境容量只反映了环境消纳污染物一个功能,不能全面表述环境系统对人类活动的支持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资源承载力的概念应运,而生在人类面临资源短缺的同时,大气、水体、土壤、固体废弃物的污染对人类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于是,人们在充分认识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关系,并在承载力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