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黎安二生序1.doc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62459382 上传时间:2023-01-08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赠黎安二生序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赠黎安二生序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赠黎安二生序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赠黎安二生序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赠黎安二生序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赠黎安二生序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赠黎安二生序1.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赠黎安二生序活动单【学习目标】1. 掌握实词“遗”“顾”等的意义和虚词“于”的常见用法;2. 准确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正确认识作者不同世俗的“迂阔”。【活动一】诵读文本,猜读填空要求:将文本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填写在括号内。 苏轼,余之同年( )友也。自蜀以书( )至京师遗( )余,称蜀之士,曰黎生、安生者。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 )余。读其文,诚闳壮( )隽伟( ),善反复驰骋( ),穷尽事理;而其材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二生固可谓魁奇( )特起( )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顷之,黎生补( )江陵府司法参军。将行,请予言以为赠。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

2、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黎生曰:“生与安生之学于斯文( ),里之人皆笑以为迂阔( )。今求子之言,盖将解惑于里人。”余闻之,自顾( )而笑。夫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知信乎( )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 )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 )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今生之迂,特以文不近俗,迂之小者耳,患为笑于里之人。若余之迂大矣,使生持吾言而归,且重( )得罪( ),庸讵( )止于笑乎?然则若余之于生,将何言哉?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 )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 )矣。生其无急于解里人之惑,则于是焉,必能择而取之。遂书以赠二生,并示苏君,

3、以为何如也?【活动二】研读文本,自主翻译要求:学习小组交流翻译文本,选派代表展示。1.既而黎生携其文数十万言,安生携其文亦数千言,辱以顾余。 2.读其文,诚闳壮隽伟,善反复驰骋,穷尽事理;而其才力之放纵,若不可极者也。 3.二生固可谓魁奇特起之士,而苏君固可谓善知人者也。 4.余曰:“余之知生,既得之于心矣,乃将以言相求于外邪?” 5.知信乎古,而不知合乎世;知志乎道,而不知同乎俗。此余所以困于今而不自知也。世之迂阔,孰有甚于予乎? 6.谓余之迂为善,则其患若此;谓为不善,则有以合乎世,必违乎古,有以同乎俗,必离乎道矣。译文赵郡苏轼,是和我同年科考的学友。他从蜀地写信寄到京城给我,赞扬蜀地的学

4、士黎生、安生。不久黎生带着他的文章几十万字,安生带着他的文章也有几千字,屈驾前来看我。我读他们的文章,确实气势壮阔,风格雄伟,善于反复辨析,把事理说得很深透.他们的才情、笔力奔放,似乎是不可估量的。他们二人确实可以说得上是特别杰出的人才,而苏君也的确可以说是善于识别人才的人了! 不久以后,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临走的时候,请我写几句话作为赠别。我说:“我对你的了解,已经放在心里了,还需要用言辞表达出来么?” 黎生说:“我和安生学习古文,同乡邻里都讥笑我们,认为是迂阔。现在请您写几句话,是想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看法。”我听了这话,想想自己,不禁笑了。 世上迂阔的人,有谁比我更厉害呢?只知道信奉古

5、训,却不懂得迎合当世;只知道立志于圣贤之道,却不懂得随同世俗。这就是我为什么困顿到现在而自己尚不知道的原因啊。世人的迂阔,有谁比我更厉害呢?现在你们的迂阔,只因文章不合世俗,这不过是小的迂阔罢了,还担心被同乡邻里讥笑,像我的迂阔可就大了。如果你们拿了我的话回去,将要得到更多的责怪,岂能只停留在讥笑上呢?既然这样,那么我将对你们说些什么好呢?说我的迂阔是好的,可是它的祸害却是这样;说它不好,那么虽然可以迎合现代,但一定违背古训,有附和流俗的地方,就一定背离圣贤之道了。你们还是不要急于解除同乡邻里的糊涂认识吧,这样就一定能够在古文、时文;道、世俗这方面作出选择。 我于是写了这些话赠给二位,并且拿给

6、苏君看,你们认为怎么样呢? 【活动三】解读文本,学习技巧要求:小组讨论如何看待作者的“迂阔”并交流。赏析1、正话反说 作者前文极力铺陈藻饰黎安二生文才,正是为了说明后面的“不迂”,“不迂”而以“迂” 名之。显示了世俗的谬误。正话反说,文曲意直,显示内在的锋芒。 2、意境含蓄 诸多愤世之气,尽在深蕴之中 本文的篇幅不长,结构也比较简单,先介绍黎、安二生的由来,再说明写作本文的用意,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如何认识迂阔。迂阔,从古到今都有人在用这一形容个性的词。如果抛开它那略带贬义的内容,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所谓迂阔,是指一个人在待人接物方面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迎合世俗偏见,而又有一种执著的信念,矢志不渝。

7、如果他的观点、信念是正确的话,那么这种迂阔的表现正是难能可贵的。曾巩正是基于这一思路,才对迂阔进行了精辟的分析。 从文中反映的背景来看,黎、安二生由于“学于斯文”,即酷爱韩愈、柳宗元以至欧阳修、苏轼所倡导的古文而遭到“里人”的讥笑;而曾巩也因身体力行地追求“道”,给自己带来一些“患”。可见当时的社会风气是如何浅薄了。这种不直接抨击时弊而从侧面加以反映的手法,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另外,本文中的委婉的表现手法也值得注意。作者明明表达了自己的是非观,却在提法上留有余地,即劝诫黎、安二生“择而取之”,如何定夺,还是由他们自己去决定吧。还在结尾处提出,希望二生转告苏轼,问一问他“以为如何”。这不仅表明

8、作者的谦虚态度,而且是尊重对方的一种表现。 【活动四】拓展阅读,熟悉赠序送董邵南序韩愈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屡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翻译划线句。白话译文:燕赵之地古来就有许多用悲壮的歌声抒发内心悲愤的人。董先生来长安应进士科考试,连续多年不被主考官赏识,空有学识才干,忧郁地到(河北)这个地方去。我

9、知道您一定会有所遇合受到赏识的。董先生要努力啊。说起来像您这样不走运的,如果是仰慕正义、力行仁道的人都会珍惜的,更何况燕赵之士出于他们的本性呢!可我曾听说风气随着教化而改变,我怎么能知道那里现在的风气跟古时说的有什么不同呢?姑且凭您这次的前往测定一下吧。董先生要努力啊。我由您的事有所感想。请替我凭吊望诸君的墓,并且留心观察一下当地的集市,还有过去(像高渐离一类)屠狗的人吗?替我向他们致意:“当今圣上英明,赶快出来做官为国效力吧。”【课后作业】阅读曾巩的越州赵公救灾记和战国策目录序【附录】写作背景这是一篇应黎生之求而写的赠序,写于治平四年(1067)。黎安二生是苏轼写信推荐给曾巩的朋友。他们从四

10、川拿着自己的文章来京师就正于曾巩,也是“以文会友”之意。不久,黎生补任江陵府司法参军。行前,应二生之请,曾巩写了这篇著名的文章。作者简介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曾巩上欧阳学士第一书),祖父作过尚书户部郎中,父为太常博士。史称巩“十二岁能文,语已惊人”。 18岁时,赴京赶考,与随父在京的王安石相识,并结成挚友。20岁入太学,上书欧阳修并献时务策。欧阳修见其文笔独特,非常赏识。欧阳修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于得生为喜。”(上欧阳学士第二书)自此名闻天下,但因其擅长策论,轻于应举时文,故屡试不第。庆历七年(1047)

11、,其父去世,其身为次子(其上尚有一兄长),只好辍学回归故里,尽心侍奉继母。曾巩少年时与王安石为密友,登欧阳修之门以后,就向欧阳修推荐了王安石。直至嘉祐二年(1057),欧阳修主持会试,坚持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曾巩才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一同登进士第。嘉祐四年(1059),任太平州(今安徽当涂县)司法参军,以明习律令,量刑适当而闻名。五年,由欧阳修举荐到京师当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理校出战国策、说苑、新序、梁书、陈书、唐令、李太白集、鲍溶诗集和列女传等大量古籍,对历代图书作了很多整理工作,并撰写了大量序文。熙宁二年(1069),任宋英宗实录检讨,不久被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通判。熙

12、宁五年后,历任齐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等知州。为政廉洁奉公,勤于政事,关心民生疾苦。他根据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结合实际情况加以实施。致力于平反冤狱、维护治安、打击豪强、救灾防疫、疏河架桥、设置驿馆、修缮城池、兴办学校、削减公文、整顿吏治、废除苛捐杂税,深受群众拥戴。元丰三年(1080),改任沧州(今河北)知州,途经京城开封时,宋神宗召见。宋神宗对其“节约为理财之要”的建议大为赞赏,留任为三班院勾判。元丰四年,朝廷认为“曾巩史学见称士类,宜典五朝史事”,任为史官修撰,管勾编修院,判太常寺兼礼仪事。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同年九月,遭母丧,去官。次年,病逝于江宁府(今南京)。后葬于南丰源头崇

13、觉寺右。南宋理宗时追谥为“文定”,人称“南丰先生”。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但亦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大都写得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元代刘埙认为曾巩“平生深于经术,得其理趣;而流连光景,吟风弄月,非其好也。往往宋人诗体多尚赋,而比与兴寡,先生之诗亦然”(隐居通议卷七),道出了他诗歌艺术的主要特征。但他并非只善赋体,也有一些诗长于比兴,形象鲜明,颇得唐人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如西楼、城南、咏柳等,称得上宋代近体诗中写景抒情的佳作。就“八大家”而论,他的诗不如韩、柳、欧、王与苏轼,却胜于苏洵、苏辙。但为文所掩,不受重视。词仅存赏南枝一首。其诗文曾

14、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曾巩的学术和文章在他生前就享有很高的声誉。降及南宋,盛誉不衰。朱熹在北宋各古文家中独服膺曾巩。吕祖谦编选古文关键时,只取曾巩,不取王安石,可见当时风尚。元末明初朱右编选八先生文集,开始将曾巩与韩、柳、欧、王及三苏并列。明代唐宋派的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作文都推尊曾巩。茅坤编唐宋八大家文抄,将曾巩正式列为八大家之一,这更奠定了他在散文史上的重要地位。清代桐城派的宗祖方苞,以及刘大櫆、姚鼐等,将欧阳修、曾巩的文章作为楷模,从学曾入手学欧文。这种风气在从方苞到方东树的几代桐城派作家中都没有多大改变。从宋到清,虽也有个别贬抑曾巩的言论,但不是主流。曾巩强调六经为本源,借圣人之学加强文章底蕴,追求一种雍容典雅的艺术风格。无论叙事、议论都冲和平淡、委曲周详。布局完整严谨,节奏舒缓不迫,语言干净,思致明晰。文章平易理醇,且其开阖、承转、起伏、回环都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