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弹性综述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62439644 上传时间:2023-12-0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5.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弹性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心理弹性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心理弹性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心理弹性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心理弹性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心理弹性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弹性综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业英语论文心理弹性综述院 系:教育科学学院专 业: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 号:4 210 012 8任课教师:心理弹性综述董丹 (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心理弹性是一种处于逆境中能过克服危险因素,避免发展功能,适应能力、心理健 康等方面受损的稳定的人格特质或能力,本文在心理健康的视角下,在对心理弹性内在结构 的基础上,就心理弹性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研究范式,及理论 应用进行了详细探讨。为改进处境不利的儿童的教育改进提供依据,并对心理弹性的研究的 缺点和发展趋势做了总结。关键词:儿童 心理弹性 内在结构 研究范式分类号 B849:C91

2、一、心理弹性的概念心理弹性(Resilienee,又译作复原力,韧力)研究发轫于20世纪70年代。心理弹性 这一概念颠覆了研究学者以往高风险环境下儿童发展的悲观性结论。比如, Werner Smith1 在纵向的研究结果表明,一部分儿童即使经历了高风险环境,其发展功能仍然保持完好。关于心理弹性,到目前为止心理学界没有一致的看法。由于研究者所处于的历史时期, 所依据的理论背景不尽相同。心理弹性的概念因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和差异。 Masten Best Gamezy2在1990年定义了三类弹性概念:第一类弹性指的是“克服逆境”认为弹性是个人 内部的一种具体的个人力量;第二类弹性指的是,面对急性或慢

3、性生活压力(如父母、离婚、 家庭经济困难),个体并未受到消极影响,而是成功的应付了这些压力;第三类弹性是指经 历创伤后能较好的回复,即创伤没能将个体打到。这三个概念蕴含着一个共同点,即个体处 于逆境仍能发展和适应良好。通过总结大量的文献,目前关于心理弹性的概念在总体上分三 种:结果性定义、品质性定义、过程性定义。结果性定义:研究者们通常根据心理健康、机能、社会能力来定义弹性的结果,如 Msten,Best和Garmezy就将心理弹性定义为经历压力、挫折、创伤后机能维持,也就是指处 于危境中的青年的胜任行为和有效机能。品质性定义:品质性定义将心理弹性看作是个人的一种能力和品质,是个体所具有的特

4、征。如,心理弹性是个体从消极经历中恢复过来,并且灵活的适应外界多变环境的能力。 Connor认为“心理弹性是应对压力、挫折和创伤等消极生活事件的能力”过程性定义:指个体在压力事件中适应良好的过程。即一种动态的适应过程。 Luthar 等人认为:“心理弹性是个体在危险环境中良好的动态过程” APA Help Center提出“心理弹 性是个体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是的良好适应过程。二、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Rutter34 提出,心理弹性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与危险因素产生交互作用的因素或保 护性过程。这样心理弹性的操作定义就是:具体的保护性因素的结果。研究这考察人的心理 弹

5、性的发生、发展与机制,涉及两个关键性因素:危险性因素(Risk Factor)和保护性因 素(Protective Factor),也被称为心理弹性的内在结构。(一)危险性因素 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个体正常发展,使个体更易收到伤害而得到不良发展结果的生物 的、心理的、认知的活环境方面的因素。这一概念已经被研究者广泛接受和研究,特别是在 对压力、逆境、挫折、创伤等处境不利儿童的研究中,更是备受关注。有关心理弹性的研究关注的对象是处于高危环境的个体以及个体所面临的危险性因素。Kopp 把个体发展集个体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危险性因素分成两类:遗传或基因方面的因素、 环境方面的因素。危险性因素包括气质与人

6、格(例如神经质)、冲动性、低智商和低学业成 绩、父母不良教养方式、虐待儿童、父母之间的冲突、破裂家庭、反社会性父母、社会经济 因素、不良同伴影响、学校与社区的影响。危险性因素不一定导致不良的发展结果,而是增 加产生不良后果的可能性。对于处于不利儿童的研究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个体都出现预期的 不良的发展结果,相反,他们鞥够正常地适应甚至从压力、逆境中成长。(二)保护性因素保护习惯因素,是指能够促进儿童或青少年良好适应的人格、社会的以及体质等方面的 各种因素或资源,包括个体、家庭、社会中的影响因素。目前相当多的研究这倾向与将儿童 心理弹性的保护性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儿童变量,另一类是环境变量;也有不

7、少研究这倾 向与三分法,即把保护性因素分成个体因素、家庭因素和家庭以外的因素。三、心理弹性的理论模型(一)人际情境影响模型5人际情境影响模型重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说明人际关系对自我发展的重要性。此模 型认为感受到父母的参与、社会的支持、贫穷等等的人际情境会影响个体的自我,即感知 到的能力或效能感、感知到自我与他人的关系,进而作用与个体的行为表现,导致出两样 结果;消极结果、积极结果。另外个体的行为模式又会反作用与人际情境举例来说,如果 个体拥有父母的陪伴支持,使其感受到良好的人际情境关系,自我效能感良好,就会表现 为良好的情绪及行为表现,这些又反应给他的人际情境,形成积极的循环,最后表现为个

8、体的各种亲社会行为、学业成就、高生活质量等。反之则可能产生各种消极结果,如抑郁、 自杀、学业不良、反社会行为、社交孤立。(二)系统模型6Mandleco 和 Peery 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关于儿童的心理弹性系统模 型。系统模型强调了各种因素协调配合对发展心理弹性的重要作用。内部因素即生物因素和 心理因素,外部因素指家庭内因素和家庭外因素。各种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不仅内部因 素和外部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而且各内部因素之间、各外部因素之间也发生着相互作用。如 果内部因素缺失或变少时,而外部因素能及时补偿的话,也能够达到良好的心理适应,从而 表现出心理弹性。(三)心理弹性的社会建构模

9、型7Ungar提出了一个青少年心理弹性模型,强调自我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同一性建构的重要 性。青少年心理弹性发展的动力来自两方面,即被接纳的需要和自主的需要。发展的背景包 括家庭、其他监护人、同伴和社区、整个社会等,它们对青少年的心理弹性发展有重要作用, 它们能够过滤和限制某些环境因素对青少年的影响,从而影响到青少年的同一建构。如果环 境对青少年产生积极的影响,青少年就会采用积极的自我建构措施,反之就会采用消极的自 我建构措施。青少年采取的措施不同,自我建构的结果也就不同,心理弹性自我建构,反之 心理脆弱自我建构。(四)心理弹性的过程模型8Richadson 提出的过程模型,从瓦解与从新整合的角度

10、来看待心理弹性,分析了危险性 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交互作用对自我发展的影响。这个模式认为,在面临困境和遭遇压力事 件时,个体为了继续维持本来具备的“身心平衡状态”,就会调动起来各种保护性因素来和 逆境进行对抗。如果压力超出了个体所能对付的范围的话,个体本身的平衡状态就和瓦解。 在这个时候,个体就会改变原有的认知模式,并同时感到恐惧、内疚、迷惑等。接下去个体 又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开始重新整合,并导致下面四种情况的发生:(1)心理弹性重组,即 个体生物心理精神系统不仅恢复到原来的水平,而且还要在原基础上进一步提高(2)回归重组,即个体生物心理精神系统又恢复到了原来的状态;(3)缺失性重组,即个体在达

11、到新 的平衡状态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一些动机、理念或信念;(4)机能不良重组,即个体通过药物 滥用,危险行为等来应对危险生活事件。(五)心理弹性动态模型9 动态模型阐述了外部因素对个体良好发展的重要性。这个模式认为,青少年在发展过程 中具有安全、爱、归属、尊敬、掌控、挑战、才能、价值等方面的心理需要,而这些需要满 足依赖于来自家庭、学校、社会和同伴群体的外部保护因素,也就是亲密关系、高期值和积 极参与。如果青少年能够通过这些外部资源使自身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很 自然的发展起一些个体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合作、移情、问题解决、自我效能、自我意识、 自我觉察等,而由这些个体特征构成的内部资源

12、会保护青少年免受危险因素的影响,得到良 好的适应。四、研究范式Masten10 总结了前人的研究认为,研究者对心理弹性的研究一般采用两种范式:变量 为中心和被试为中心。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应用多元统计方法来考察个体内外各种因素与发 展结果之间的联系。以被试为中心的研究按照一系列标准来比较不同被试组个体的特点,从 而确定是什么因素将心理弹性个体与其他个体区别开来。(一) 变量为中心范式以变量为中心的研究主要是为了考察各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己有的研究,Masten总结出了三类变量间的关系模型,分别是直接关系模型、间接关系模型和交互关系模型。 ,图 1 直接关系模型图 2 间接关系模型图 3 交互关系

13、模型图 1 中的三类因素对发展结果起直接的影响。正号表示积极影响,负号表示消极影响。发 展的结果取决于保护因素与危险因素的力量对比。图 2 反映的是中介因素的作用。保护因素首先对中介因素起作用,然后通过中介因素对发 展结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危险因素却由于中介因素的作用而收到了阻滞,最终个体获得 了良好的发展。图 3 反映了两种交互作用。第一种,由于调节因素的存在,减弱了危险因素对结果的影响, 而且调节因素是独立于危险因素而存在的;第二种,当危险因素发生时,引起了免疫因素的 反应,免疫因素又立刻对危险因素的影响进行了调节。(二)被试为中心范式 被试为中心的研究关注的是整个的人,而不是变量,试图

14、弄清楚自然情境下心理弹性的 结构模式,这很像精神病学中的分类系统,将各种症状组织成一种精神障碍模式。大多数被 试为中心的研究试图通过多元标准鉴别出在高危和低危生活环境中具有良好适应模式的人 群和具有不良适应模式的人群,从而考察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适应结果的不同经典的被试中心的心理弹性研究是通过比较在相同危险环境中适应良好与适应不良的 被试组来进行的。具体具体做法是,研究这将危险环境中适应不良的被试归为一组,将处于 同样不利环境中适应良的归为一组,然后通过比较两组被试在同一特征的差异来确定影响心 理弹性的因素。这类研究范式的缺陷是没有很好的考虑到低危组群体,即生活环境好,发展 也良好被试的群体。在积

15、累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当前被试为中心的研究采用了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来 划分被试组。如养育质量,社会经济地位和智商等方面所组成的保护性因素得分高的儿童似 乎有更好的适应性,甚至高危环境下也是如此。当危险性因素强,而保护性因素弱时,适应 不良,也就产生了。最复杂的被试中心模型关注的是生命历程中的适应不良的发展轨迹,并且特别关注的是 个体生命历程中的转折点。即源于发展系统理论,需要纵向追踪研究。五、心理弹性问题的应用性研究。儿童心理弹性研究的成果极大地激发了实践者和应用研究者的兴趣,它迫使这些人员从 发觉风险因素和缺陷视角转移到了寻找保护性因素和力量的视角上来,设计有效的预防和干 预计划,开展相

16、关的应用研究。(一)个体心理咨询与以前着重于寻找案主的病理原因进而制定的治疗计划采取治疗措施不同的是,基于心 理弹性观的心理咨询。首先要求心理咨询师转变观念,在咨询与治疗的过程中看到案主身上 的积极品质,要利用案主已有的有利的资源,增加案主与环境的互动,增强案主的心理弹性 品质。比如,IRRP(The Internatioal Resilience Research Projicet中,研究者通过教学生lhave、 I am 和 I can 的策略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弹性的发展。(二)家庭疗法 心理弹性视角下的家庭疗法强调要以优势视角方法为家庭提供服务。这一方法一般概念化俩个方面:(1)寻找家庭优点,资源和能力,然后利用这些优势来帮助该家庭(2)通过 服务的提供来缓解或抵消风险因素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