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62394395 上传时间:2023-03-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忆读书1. 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总领全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突出作者对读书的感受,体会的强烈。2. 举例说明作者读书人迷所达到的程度。(1)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2)读到关羽、诸葛亮死了,大哭一场。3. “倒不是而是”这个句型有什么作用?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等文学著作的喜爱4.“ 一知半解”、“越看越懂”是否矛盾?为什么? 读三国时年岁还幼小,识字不多,当然是一知半解了,这是当时的真实情况;“越看越懂”是指后来读数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力越强,就读懂了5.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1)我只好带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表达出渴望和眷念

2、之情。(2)我决定咬了牙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6.作者认为好书的标准是什么?(答案略)7.“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三句话各侧重于哪些方面?读书好:读书的好处 多读书:要刻苦读书,读书的数量多 读好书:读有益的书,有用的书8.关于四大名著的常识、其中的一些人物(略)风筝1.选文第一、二段关于环境描写的句子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从对北京冬季放风筝的景色描写自然联想到故乡春天放风筝的情景,并由此展开回忆。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看到远处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春光明媚,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惊异。见到风筝就想起了小时候精神虐杀

3、的一幕,而且无法改过,心头不禁悲哀。3.“我”为何“嫌恶”弟弟放风筝的喜好? “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4.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请问这一段是什么描写?起到了什么作用?(赏析画线句)运用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具体形象的写出小弟弟对风筝的喜爱和痴迷,刻画出一个天真、稚气瘦弱的小兄弟形象5. “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

4、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分析加点动词的作用(或赏析这个句子、画线句好不好)表现出“我”的蛮横、粗暴、专制,反衬出小兄弟的无辜、可怜,表达出对小兄弟的同情,自己的自责6. 选文中剥夺弟弟的爱好对我的惩罚是指什么?“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中的不幸应该怎样理解?惩罚指自己心灵受惩罚;良心受到谴责,可谓不幸。7. “精神虐杀的一幕”具体指什么?禁止弟弟放风筝,并粗暴的摧毁了小弟弟即将完成的风筝8. 心既然已“堕下去”为什么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我”认为还有弥补的办法9. 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生

5、”字中的引号什么作用?什么意思?表强调,生存、生活、谋生的意思10.如何理解“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小兄弟已经忘却了风筝事件,“我”想补过却做不到了,表现了我的懊悔、愧疚11.“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如何理解这一句?小兄弟已经忘掉了,我就没办法补过了。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虐杀者横行无忌、不知道改正、仍然犯错,所以我感到更加悲哀、沉重12.本文体现了作者严于自省、敢于认错的精神。13. 末段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悲哀?小兄弟已经忘掉了,我就没办法补过了。被虐杀者甘受虐杀、毫无抗争,虐杀者横行无忌、不知道改正、仍然犯错。我的

6、心因为无法向小弟认错而更加悲哀,而且这悲哀是无法弥补、无法摆脱的14. “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15. “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指什么?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悲哀。虐杀者有了醒悟的意识,而被虐杀者却已忘记,已经醒悟的虐杀者永远无法弥补自己的错。回忆我的母亲 母亲是个好劳动。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全家二十多口人,妇女们轮班煮饭,轮到就煮一年。母亲把饭煮了,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因为她身体高大结实,还能挑水挑粪。 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我到四五岁时就很自然地在旁边帮她的忙,到八九岁时就不但能挑能

7、背,还会种地了。记得那时我从私塾回家,常见母亲在灶上汗流满面地烧饭,我就悄悄把书一放,挑水或放牛去了。有的季节里,我上午读书,下午种地;一到农忙,便整日在地里跟着母亲劳动。这个时期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1、第一段突出母亲的特点是什么?作者选取了哪些典型事例?勤劳;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 表示天天如此,没有例外突出表现了母亲的勤劳2、“总是天不亮就起床”,总是一词有什么表达效果?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3、“母亲这样地整日劳碌着”,“这样”指代什么?从我能记忆时起,总是天不亮就起床。4、选段2描写了我对劳动的热爱,这样写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不偏离,因为这样

8、写是从“母亲对我的影响”这一角度来侧面表现母亲的勤劳的佃户家庭的生活自然是艰苦的,可是由于母亲的聪明能干,也勉强过得下去。我们用桐子榨油来点灯,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把菜籽榨出的油放在饭里做调料。这类地主富人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味。赶上丰年,才能缝上一些新衣服,衣服也是自己生产出来的。母亲亲手纺出线,请人织成布,染了颜色,我们叫它“家织布”,有铜钱那样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了,老二老三接着穿还穿不烂。 4、本段文字从哪几方面表现母亲的聪明能干?生活用具、饮食、衣服(衣、食、用)5、综合三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 的感情。热爱、感激

9、、敬佩小巷深处1. 文章中“我”的情感变化线索是什么?变化的原因是什么?满足自豪沉默回避淡忘隔绝悔悟感激 变化的原因:幼时纯真,长大后虚荣心作祟。后来一个老婆婆告诉我了事情的真相,我才悔悟,感情实现了回归。2.“小巷深处”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 这是母女俩家的所在,生活的场景。同时也是作者感情的依托。3.文中对小巷和竹棒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小巷是母女的家,竹棒是母亲生活不能缺少的东西,二者都是寄托作者感情的形象。对它们进行描写,其实就是作者感情的形象抒发。4.写县城一中与我家“隔了一座有一座大山”,有什么作用?为下文母亲不辞劳苦去学校看我埋下伏笔。5.“我渐渐感到自己的不同一般”,“不同一般”哪

10、些方面? 我拥有的是一个特别贫穷的家,我是一个瞎子捡来的女儿。6.母亲“依旧满面春风”与“心中深深的落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母亲在别人面前为了掩饰自己心中的落寞而强装满面春风,也表现出母亲心中深深的痛苦。7. “好长好长时间的沉默,终于,她点了点头,顺手取过那只不知啥时已从角落中拿出来并已磨得又光又亮的竹棒,叩击着地面向厨房走去”,这句话流露出母亲怎样的心情?竹棒“已磨得又光又亮”?说明了什么? 痛苦; 说明母亲自己用竹棒已经很长时间了,我冷落母亲已经很长时间了。8.下列各段文字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自我有记忆开始,家就是一张笨重的积满油腻的木桌,一碗拌着

11、焦黄猪油渣的酱油饭,一杯用过期折价的奶粉冲调成的牛奶和一只好大好长的冰棍箱”:环境描写,渲染出家庭的贫困,生活的艰辛。“夏天,母亲就如同一尊雕像,执著地守候在一个大大的冰棍箱旁,毒辣的阳不把母亲原已黝黑的皮肤晒得黑里透红,日复一日,竟成古铜似的颜色;因盲眼而补忽略了的手,总是留着黑而长的指甲;身上的衣服早已辨不出色彩来。”:肖像描写,写出了我对母亲辛勤劳作、无私付出的敬佩和赞颂。“在这四壁空空的家里,我居然也能顺顺利利地长大”、“由于她的辛勤劳作及苦心经营,我们这个家居然也过得有声有色饭桌上经常能见到荤菜”:两个“居然”的作用表示出人意料,间接表达了母亲为了把我养大而苦心经营。“那一刻,我才知

12、道,这比别人多赚的每个分钱都凝聚着母亲加倍的血汗啊!”:“才”表现了自己内心的愧疚“在风中,她无助地倚在墙边,凌乱而花白的头发在苍老的脸颊旁飘扬着。我看到了她深凹的眼,布满青筋和黑斑的枯竹似的手,还有那根又光又亮的竹棒。”:外貌描写、神态描写,抒发了“我”被母亲的无私伟大的母爱深深的感动了,也流露出我对于自己无知、虚荣的深深自责。“在风中,她的脸是那么黝黑,她的手是那么粗糙,她的眼睛是那么黯淡,然而她立在那儿却是那么挺拔,那么坚定,仿佛在憧憬,又仿佛在等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突显出母亲的坚强,突出她内心强烈的痛苦,表现出母爱博大;我被养母无私的爱深深打动了,我理解了母亲。同时表现出“我”

13、对自己虚荣无知的愧疚之情。“我其实还记得,还记得来时的泥泞的山路,还记得赤足跑过石板的清凉,还记得家里厚重的木门栓,还有,还有我们曾共同相偎走过的那条小巷,那条深深的小巷。”:回应题目,抒发自己对母亲、对家的挚爱之情“妈妈,我回来了,我已经回来了。”这句话一语双关,既表达了“我”的人一进回到了母亲身边,更主要的是表明了“我”已经醒悟、悔悟,情感回归。 古文单元复习汇总文言文词语解释: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时: 习: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 愠: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 知: 可以: 为: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 则: 殆: 5、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以: 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敏: 好: 耻: 是以: 7、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默: 识: 厌: 诲: 8、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其善者而从之。行 必 择 从 9、期日中。期: 日中: 10、去后乃至。 去: 乃: 11、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委: 12、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信: 13、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引: 顾: 14、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 俱 欲 辄 15、幸尚宽,何为不可? 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