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计原理复习试题资料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62393416 上传时间:2023-09-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4.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设计原理复习试题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抗震设计原理复习试题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抗震设计原理复习试题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抗震设计原理复习试题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抗震设计原理复习试题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抗震设计原理复习试题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设计原理复习试题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阅卷教师得分选择题,可选一个或多个答案(本大题共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C) 2、(ABCD) 3、(A) 4、(ABCDE) 5、(ABD)6、(ABCD) 7、(ABC) 8、(ABCD) 9、(ABC) 10、(C)1、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是建筑抗震设计三水准的设防要求。所谓 小震,下列何种叙述为正确?( C )A、 6度或7度的地震 B 、50年设计基准期内 超越概率大于10%的地震C、 50年设计基准期内,超越概率约为63%的地震D 、6度以下的地震2、地震引起的工程结构破坏主要体现在( ABCD )A、承载力不足B、变形过大C、结构失稳D、地基失效3、下列建筑

2、中可不进行地基及基础抗震力验算的有(A )A、砌体房屋B、单层厂房C、单层框架D、多层框架厂房4、影响场地土液化的因素主要有(ABCDE )A、土层的地质年代和组成B、土层的相对密度C、土层的埋置深度D、地下水位的深度E、地震烈度5、引起扭转振动的原因主要有( ABD )A、地面运动存在着转动分量B、地震时地面各点的运动存在相位差C、结构高度超高D、结构本身不对称6、结构抗震计算的内容一般包括:(ABCD )A、结构地震反应计算B、多遇地震下结构变形验算C、结构内力分析D、截面抗震设计7、多层砌体结构房屋的抗震构造措施包括( ABC )A、设置构造柱B、设置圈梁C、加强楼(屋)盖结构与其他构件

3、的连接D、加大墙体厚度8、砖房的震害表现在(ABCD )A、房屋倒塌C、楼梯间破坏B、墙角破坏D、附属构件破坏9、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是( ABC )A、强柱弱梁弯件B、强剪弱C、强节点弱杆D、控制轴压比10、建筑高度、设防烈度、建筑重要性类别及场地类别等均相同的两个建筑,一 个是框架结构,另一个是框架剪力墙结构,这两种结构体系中的框架抗震 等级下述哪种是正确的?( C )A必定相等B后者的抗震等级高C前者的抗震等级高、也可能相等D不能确定阅卷教师得分填空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我国现行抗震规范提出了两阶段的抗震设计方法,第一阶段为;第二阶段2、多层混合砌体结构房屋

4、的结构布置方案应优先采用结构布置方案,其次采用结构布置方案。3、为了实现抗震设防目标,钢筋混凝土框架除了必须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刚度 外,还应具有良好的和能力。某二层钢筋混凝土框架,集中于楼盖和屋盖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相等G1= G=800kN,每层层高4.0m,跨度90m,柱的截面尺寸350mmX 350mm,,采用c2o 的混凝土,梁的刚度EI=8。场地为皿类,设防烈度为7度,该地区的地震动参 数区划的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已求得柔度系数久血忌X 10-5m/kN,8.366X 10-5m/kN 和 16.73X 10-5m/kN,3 =6.11s-i, 振型为:分别为8.3663 =15 9

5、9s-1;主21.0001.6131.000-0.61S第一阶段设计按振型分解反应谱法确定图示钢筋混凝土框架的多遇地震作用计 算,已知结构的阻尼比为0.05,试求:4、相应于第一振型自振周期T的地震影响系数函1= 。5、第一振型参与系数=6、作用在第一振型上的水平地震作用F =11 -= 。,F7、相应于第二振型自振周期T的地震影响系数刑28、第二振型参与系数匕=9、作用在第二振型上的水平地震作用F =, F 10、相应于第一、第二振型的地震作用的第1层单柱组合地震剪力为V1阅卷教师得分判断题,以表示正确,以X表示错误。(本大题共5小题,每题2分,共10分。)1、砌体是一种脆性材料,其抗拉、抗

6、剪、抗弯强度均较低,因而砌体房屋的抗 震性能相对较差。 ( T )2、多层砌体房屋的楼梯间宜设置在房屋的尽端和转角处。(F )3、当抗震设防时,多遇地震下钢结构构件应按结构处于弹性受力阶段设计,罕 遇地震下应考虑弹塑性。( T )4、地基的抗震承载力大于静承载力。(T )5、液化指数越小,地震时地面喷砂冒水现象就越严重。(F )阅卷教师得分四、简单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题5分,共30分。)1、试述对概念设计的理解,并说明在抗震概念设计中应遵循哪些原则?2、什么是建筑的重力荷载代表值,怎样确定它们的数值?3、在什么情况下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力?4、简述建筑场地类别划分依据?5、在框架柱的截面设计中

7、,为什么要限制其轴压比?6、用微分方程法分析框架-抗震墙结构中框架和抗震墙的协同工作时,连系梁有哪些假定? 画出基于不同假定得到的计算简图。阅卷教师得分五、计算题(共1题,每题20 分,共 20 分。)计算7度时三层砖房的各楼层多遇地震作用标准值和总水平地震作用标准 值。各楼层的重力荷载代表值G和层高度h见表1,阻尼比为005。E表1:层G (KN)Ph(m)H (m)GHGH/EGHF (KN)38183i ij j213303113504要求:画出计算简图,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完成表1中的空位,并画出地 震作用剪力图。附录: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其中1+0.05-f0.06+1.75水平地震影

8、响系数最大值地震影响烈度6度7度8度9度多遇地震0.040.080.160. 32罕遇地震0.50.901.4特征周期(s)特征周期分组场地类别IIImW一组0.250. 350.450.65二组0.300.400.550.75三组0.350.450.650.90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试卷 答案一、(每题2分,多选题答案中有错误答案则不给分,答案不全给1分)1、(C) 2、(ABCD) 3、(A) 4、(ABCDE) 5、(ABD)6、(ABCD) 7、(ABC) 8、(ABCD) 9、(ABC) 10、(C)二、(每小题2分,要求内容意思答对即可)1、按多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和其他荷载效应

9、组合验算结构的构 件承载力和结构的弹性变形;按罕遇地震烈度对应的地震作用效应验算结构的弹 塑性变形。2、横墙承重;纵横墙承重。3、延性;变形能力。(稳定性或整体性,抗倾覆能力)4、0.053(0.05)5、0.724(或 0.72)6、30.698kN;49.669kN(28.96kN;46.86kN)7、0.088、0.276(0.28)9、17.664kN;-10.916kN(17.92kN;-11.07kN)10、80.65kN(76.13kN)三、每小题2分1、V;2、X;3、V;4、J;5、X四、(每小题 5分)1、概念设计在总体上把握抗震设计的主要原则,弥补由于地震作用及结构地震

10、反应的复杂性而造成抗震计算不准确的不足;建筑抗震设计在总体上要求把握的 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注意场地选择,把握建筑体型,利用结构延性,设置多道 防线,重视非结构因素。(对概念设计的理解1分,基本原则4分)2、进行结构抗震设计时所考虑的重力荷载,称为重力荷载代表值。结构的重力 荷载代表值表示为恒荷载标准值和活荷载组合值之和,活荷载组合值系数根据活 荷载的形式不同取值不同。(定义3分,求法2分)3、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规定:设防烈度为8 度和9度区的的大跨度屋盖结构、 长悬臂结构、烟囱及类似高耸结构和设防烈度为 9度的高层建筑,应考虑竖向地 震作用。(5 分)4、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规定:建筑场地

11、类别划分的依据是场地覆盖土层厚度 和场地等效剪切波速两个指标。(两个指标每个2.5分)5、实验表明,柱子变形能力随轴压比增大而急剧降低。它是控制偏心受拉边钢筋 先到抗拉强度,还是受压区混凝土先达到其极限压应变的主要指标。控制柱子轴 压比是为了保证柱子在地震作用中的破坏形式为延性破坏,使得结构整体具有较 好的变形能力。(5 分)6、简化方法:结构中所有的抗震墙合并为一个总抗震墙,其抗弯刚度为各抗震 墙抗弯刚度之和;结构中所有的框架合并为一个总框架,其抗剪刚度为各框架抗 剪刚度之和。总的框架和剪力墙之间用无轴向变形的连系梁连接,关于连系梁, 根据实际情况,可有两种假定:(1)若假定楼盖的平面外刚度

12、为零,则连系梁可进一步简化为连杆,成为铰接体系;(2)若考虑连系梁对墙肢的约束作用, 则连系梁与抗震墙之间的连接可视为刚接,称为刚接体系。(3分)计算简图如下:(计算简图2分)铰接体刚接体系五、(共20分)计算简图如下:(2分)3m3m4m63=818G-1 =135002=1330层G(KN)Eh(m)H(m)GHGH/EGHF (KN)38183108180i ij j0.35784. 917213303793100.40796.811113504454000.23656.136(后三列没空0.5分,共6分) 计算步骤:(每步2分,共8分)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代表值:毎=0.85x(1350 + 1330 + 818)= 2973.3水平地震影响系数% = 0.08结构总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占血ma; f $(4)各层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计算公式:耳=丿匚尬XI求每层剪力,画出剪力图。(4分)歼二笳78開上加,耳二121%显M,叫二關.917上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