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语文高考试卷分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62346873 上传时间:2023-07-07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9语文高考试卷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2009语文高考试卷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2009语文高考试卷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2009语文高考试卷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09语文高考试卷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09语文高考试卷分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江苏省09年高考语文试题,与去年比,是“涛声依旧”。一、试卷结构及赋分第一卷,总分160分,分为:语文基础知识(语音、辨析病句、语言运用(下定义(根据材料简明概括)和依据语境运用修辞写几句话)共15分,文言文阅读19分,诗词鉴赏10分,默写8分,现代文阅读(文学类阅读23分,论述类或实用类阅读选做15分)共38分,作文70分。第二卷(附加题)(文史类考生做)40分。其中,文言文选段阅读(断句、理解、文学常识)共10分,名著阅读15分,现代文阅读分析鉴赏题15分。二、试题解析及预测第一大题(语言文字运用题,共15分)第1题,考查语音(选择题,3分)。此题难度有所降低。考查的还是一字多音的辨析。每

2、个选项3组。共涉及到12个字。分别是“调、降、塞、省、拓、纤、圈、薄、重、否、乐、屏”。没有什么冷僻的字,都是平时生活中常用的字。预计,明年语音题还会考,也还会沿续这样的例题思路。因此复习时,以多音字的辨析为重点。第2题,辨析病句(选择题,3分)。语病类型涉及到:1、成分残缺。A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中“事件”后缺“发生”。D中“由于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好奇心又强,对事物缺乏分辨力,容易被大众媒介中的不良信息诱导,从而产生思想上、行为上的偏差”,“由于”放在“青少年”前面,使句子主语残缺。2、搭配不当。A中“飓风、洪水、干旱等极端气象事件的频率和强度正在增加”

3、句中“频率”“增加”搭配不当。3、不合逻辑。B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存在的问题”是“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而不是“要克服彼此间的同质化倾向”。 该题难度适中,病体也不怪诞。只要考生达到训练要求,都能得分。以后复习辨析病句,不要做偏怪的题,要把重点放在语法水平的提高上,做到从理性上认识病句。单纯的多练,学生负担重,效果不明显。第3、4题,是语言运用题。语言运用,是命题者的“自留地”。可以在考试大纲的范围(扩展语句、压缩语段;选用、仿用、变换句式;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内,较自由地创新。形式活泼多样,往往有新题型。第3题(

4、4分)是根据提供的材料,提取信息,给“洼地效应”下定义。属于“压缩语段”中的下定义。题意是综合环境好,资金、项目、技术这些生产要素就会向这里集中,就像“洼地”由于地势低,四周的水就向这里集中一样。看懂题目做起来也不难。第4题(5分),根据语境(参观地震博物馆后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和运用修辞手法(排比)的要求,写一段话。此题比较开放,没有死的标准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就可以。可以检验考生语言运用能力。题目也不难。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题,共19分)阅读选文书沈通明事,沈通明,江苏淮安人。与江苏人文有结合。文章不难懂,尤其是题目出得很容易。第5题(实词解释,选择题,3分)考了“属、引却、魁垒、率”四个词

5、。错误的一项是“率”字,文中是“大都”,选项是“率领”,这个错误实在太容易了,我估计全省没几个人错。太容易,不能检验考生的水平,缺乏考试的信度。应该是出得失败的一道题。第6题(选择题,3分)。考查对文意的理解。找出全部是表现沈通明“有情”“有义”的一项。题目也很容易。因为第明显不是有情有义。而且因为是选择题,只要知道两项就能得出正确的答案了。第7题。理解文章内容。(选择题,3分)这道题也是太容易。不正确的一项很容易看出。文中写到沈通明“遇赦始得出”,选项中是“彭巡抚赦免了他的罪,将他释放”。这也是一道缺乏信度的出得失败的题目。第8题翻译(3句,10分)句子不长,难度适中。只是3句10分,阅卷时

6、难以赋分。还有没有什么典型的重要的实词和句式。意义不是很大,不是很典型。另外文言文中有二个地方最好要注释,不然对学生阅读文章有困难。可能是命题者认为不涉及到答题,所以不注了。其实这不对。一处是“媒孽”,一处是“偾决溃裂”。第三大题(古诗词鉴赏)(共10分)今年选的是岳飞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有的唐宋词鉴赏词典上不选,有的是仅选的岳飞的三首词中的第三首。不难懂,对岳飞的生活时代背景也较了解。思想性也不错,是选得好的试题材料之一。第(1)题(2分),前半题“对比是由哪个句子领起的?”这题好答,较易看出。后半题“万岁山前珠翠绕”句中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答案就有点问题了。标准答案的“借代”有点

7、勉强,而“夸张”倒是很明显。第(2)(3)题各4分。难度适中。第四大题名言名句默写(8分)。此题有两句是2分,共6句,只有1句是文中的(荀子的劝学)其余的都是出于诗词。出于词的有5分。在赋分的分类,有考虑不周的地方。且有些句子是不是名言名句,也值得商榷。 第五大题文学类现代文阅读(共4道文字表述题,共23分)选文是上善若水,是篇好文章,但从得分的情况看,是今年出得最差的最为失败的一道题。因为命题者对文章钻得太深,答案虽没有错误,但只能作为一己之得。以此来要求考生,显得苛求,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命题者“钻牛角尖”。11题(5分)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对文章内容表达有什么作用?(这是指水吗?是褒扬都江堰

8、吗?还是借水喻人,弘扬一种文化精神?)答案:领起全文内容(这点考生能想到),表明文章由实到虚的思路,激发读者的思考(这两点考生不大容易想到)。12题“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6分)答案:因为都江堰的建造(1)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2)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3)功效长久:至今仍在发挥灌溉、防洪的作用;(4)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前三点,学生很少会分得这样细。这样准确。这三点,命题者做得太精细太精致了。与考生的距离太远。第四点,很少会有考生会答到。13题“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分析说

9、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6分)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用分号分开的四点,第一点考生会想到,至少应该想到。因题目中提出不以“描写”见长,应想到议论抒情。第二点答案很勉强。考生很难归结到“言志”上去。第三点也很勉强。一般人不会想到这是“喻今”。第四点离“不以描写见长”很远,考生不会从这方面去想。从标准答案来看,这是这份试卷中出得最差的一道题。14题“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6分)答案: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

10、他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这道题最显示了“钻牛角尖”。我想,让命题人之外的人任何人来做,包括作者,包括其它省和全国卷的命题者来做,能有多少人做到这答案?第六大题,选做题。甲题(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选文是说“异”。第15题(选择题,3分)此题不正确的一项很容易选。“灰尘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积极因素”这种错,不看文章也能判断。太容易了。信度不高。第16、17题都是内容信息的概括。都是6分,难度适中。是出得好的题目。乙题(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选文是画家黄永厚。第15题(选择题,3分),此题不正确的一项也是能看出来的,但比甲文的15题

11、要难些。第16、17题都是内容信息的概括,都是6分,难度适中,题目出得不错。第七大题,作文(70分)题目:时尚表现为服饰、语言、文艺等方面的新奇事物在一定时期内的模仿和流传。各种时尚层出不穷,其间美与丑、雅与俗、好与坏,交错杂陈。创新与模仿永不停息地互动,有些时尚如过眼云烟,有些时尚会沉淀为经典。请以“品味时尚”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1)角度自选;(2)立意自定;(3)文体自选。1、本题存在农村学生对“时尚”接触比城市学生相对少的不足。2、由于前几年考试的题型一直是话题作文,对审题一直不作过多的要求,今年的考生在审题上出现了很多问题,致使许多学生偏题,特别是一些好学生,因一念

12、之差,语文分数很低。这个问题又回到了供材议论文的考试争论阶段。为什么当时出现话题作文?就是因为由于审题的一念之差使好学生考不出水平,造成事实上的不公平。虽然我们也可以说审题能力也是一种能力,也是可以考查的,对考生来说也是公平的,你一念之差,也是因你的“差”造成的,你差也无话可说。但事实上使考试信度下降。况且,在话题作文盛行时,一下子出一道审题上有极大的难度的作文题,是有不妥之处。3、江苏省,阅卷中,定下“抓住题目提示语中关于“时尚”的几个观点或其中某一个观点进行分析和品评,写成常规式的议论文,但无明显的突出之处,可视为三类卷赋分(4255分)”这样的评分标准,毫无道理。命题者的提示语,肯定是最

13、准确的理解,能依照它写,应该是好,如依照它写就是“无新颖独到的见解”,那要你的提示语干吗?你把最准确的最常见的写作范围写在提示语中,剩下的就很少一块了,使考生难度大大增加。照你的提示语写只能得三类卷,这不是设下陷阱吗?如定这样的标准,还不需不要这样的提示语。以后作文备考,要注重议论。原因有三:一是以往高考作文以记叙抒情为主的倾向存在很大的弊端。以往的考场作文,记叙文大都是虚构,(不是出现过近一半的考生的父母都死了的考场作文吗?)所抒之情,当然大都是虚情假意。二、传统的做法和别人的做法,都把重点放在议论上。中国科举考试的作文题都是议论文。欧美高考作文以议论为主。三、全国高考命题趋势,在走向议论。今年全国卷和各地方卷,议论的比重明显加大。有的省规定只能写议论。江苏卷也是偏重议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